及时语|招聘人才不能被身份头衔蒙蔽,需考验真才实学

这两天,内蒙古一科研机构“95后”研究员赵子健简历显示有4个博士和2个博士后及22个社会兼职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根据媒体报道,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回应称,赵子健一个博士学位已经拿到中留服的认证,一个博士学位正在申请认证,另外两个拿不到中留服认证。此外,中国抗癌协会调查后显示查无此人。目前,该研究院正在对赵子健简历进行进一步核查。

这样的炸裂简历可以说是包装太过,社会公众提出质疑,媒体求证后确实如此,研究院发布声明接下来进一步核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机构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审核不严的问题,审核不应被表面高大上的身份、光环所蒙蔽,需要完善审核标准和流程,招聘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水博士”能进入研究院成为研究员看似不可思议,实质上反映了研究机构审核把关的巨大漏洞。在对人才的学历、社会兼职,研究机构并未进行严格的核查,只要联系相关单位进行确认,不难发现其中一些社会兼职只是一些花钱注册的会员,水分极高。所以,不仅是审核流程不严格,也体现了审核态度不认真,更是对人才招聘的不重视。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对于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人才引进把关不严,造成的后果便是过度甚至是虚假包装的人进入科研机构占据重要位置,不仅拉低科研水平,也是带坏学术风气。所以,高校和科研机构务必要对人才引进高度重视。

“水博士”也难免让人想起“假教授”魏新河,此人是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长期以“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等身份参加学术会议,因涉嫌招摇撞骗罪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根据媒体报道,魏新河此前参加了多次学术会议未被发现假身份,其中不乏有名校组织的学术会议。这暴露出个别高校组织学术会议审核稿件时不顾内容只看作者身份头衔。

身份头衔固然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还是真才实学。无论是科研项目,还是教书育人,没有真才实学,只靠学历或许可以唬住一时,但真实水平迟早暴露无遗。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招聘公开透明,公众保持警惕,招摇撞骗者最终都将无所遁形。这也提醒了博士们不应该把心思花在给简历注水,要多专注于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层出不穷,破坏的不仅是学术环境的纯洁,更是践踏了社会公众的信任。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学术界应当加强对学术成果的审核和验证,并加强对年轻学者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其诚实守信的学术态度,双管齐下构建一个健康、公正的学术环境。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

编辑  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