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观微议 | 破解职业倦怠要内外发力

  作者 何勇海

  “我工作6年了,没想到现在领导、同事打来电话时,我竟然会感到心慌,忍不住会回避。”工作久了感到倦怠的人不在少数。去年12月,一项对1000名职场人士进行的调查显示,93.8%的受访者对工作有倦怠感。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环境的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工作失去热情,工作效率下降,无法从中获得成就感,对自己和工作的评价降低,甚至对工作习惯性拖延或敷衍了事,越来越想离职。用通俗的话来说,职业倦怠就是“心好累、不高兴、我不行”。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职业倦怠”作为职业健康综合征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可见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普遍。

  应对职业倦怠,有人选择辞职,转换职业跑道,另一些职场人则以“精神离职”应对职业倦怠,也就是在不丢掉工作的前提下,绝对不让工作占据私人时间。在这种状态下,常会陷入“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摆又摆不烂”之境,并不能真正摆脱职业倦怠。

  事实上,化解职业倦怠,最需职场人转换思维、摆正心态,重新定位工作角色。其次,要善于制定个人职业生涯中长期规划,也要善于树立一个个工作小目标,助燃工作热情;同时,在工作中学会沟通、懂得拒绝,并保持终身学习,以适应职场变化。用人单位在这方面更应主动作为,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优化工作设计,确保职工下班后能“离线休息”;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提供人际交往和接受职业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机会,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建立容错、包容的用人环境......事实早就证明,组织支持感、工作回报和支持水平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