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于冬云谈诺奖:韩江的作品不局限于女性经验

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颁布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韩国“70后”女作家韩江摘得桂冠。这是韩国作家首次获得该奖。8年前,韩江曾凭借小说《素食者》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其长篇小说《素食者》《失语者》《不做告别》、短篇小说集《白》《植物妻子》、诗集《把晚餐放进抽屉》已引进中文版,在不少读者中引发阅读共鸣,其新作《少年来了》《黑夜的狂欢》《伤口愈合中》中译本正在编辑引进中。

韩江是韩国文坛的中坚力量,此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韩国文学受到更多关注。诺奖为何授予韩江?韩江的作品有哪些突出特质?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是否迎来获奖作家的年轻化趋势?如何认识韩国女性作家群?

就这些问题,大众日报·大众新闻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冬云。于冬云教授称,韩江获奖将进一步提升韩国文学乃至亚洲文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女性作家,韩江的成功将激励更多女性投身文学创作。

图片于冬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学者,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代表性专著有《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多元视野中的欧美文学》,译著《手指传奇》(合译),主编《外国文学经典二十讲》;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韩国文学乃至亚洲文学国际影响力提升

大众新闻:今年诺贝尔文学奖为何会评给1970年出生的亚洲女性作家韩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或效应?

于冬云:诺贝尔文学奖官方发布的评奖理由是,韩江的作品“以充满诗意的散文式笔触直面历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除此之外,我认为,韩江之所以能够获奖,‌文学翻译与传播为她的作品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韩江在国际上已获得多个文学奖项的认可。她是首位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的亚洲作家。韩江之所以能获得布克奖,得益于她的英文翻译者黛博拉·史密斯(Deborah Smith)。2004年,《素食者》在韩国出版,2015年英文版出版,2016年获得布克奖,译者与作家平分5万镑奖金。英译者黛博拉·史密斯毕业于剑桥大学,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使韩江作品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与多元的叙事风格得以穿越语言阻隔,抵达英语世界读者的心灵。除了《素食者》,这位译者还翻译了韩江的《白》等多部作品。正是英译者黛博拉助推韩江真正走向世界文学。这表明,文学翻译与传播在国别作家的国际化过程中功不可没。

韩江还获得过都柏林文学奖、意大利马拉帕蒂文学奖、西班牙圣克莱门特文学奖、挪威未来图书馆年度艺术家等奖项。

韩江获奖将进一步提升韩国文学乃至亚洲文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女性作家,韩江的成功将激励更多女性投身文学创作。

图片

图片韩国作家韩江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

韩江作品思想深刻,有国际视野

大众新闻:《素食者》中为了逃避来自丈夫、家庭、社会和人群的暴力,女主人公英惠决定变成一棵树。《不做告别》书写国家暴力和大屠杀主题,以韩国济州岛大屠杀为蓝本,追求良知和生命的意义。《失语者》以一位女性失去语言,展开对语言、暴力、失去和亲密的非凡沉思。《白》是63个关于白色事物的记忆,是一本无法归类的,纯净、哀婉、肃穆的诗小说。您能否从整体上谈谈,韩江作品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韩江在韩国文坛中处于一种怎样的位置?

于冬云:韩江的作品以国际视野、思想深刻和笔法独特在韩国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她的《素食者》《失语者》《不做告别》等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能够自觉地将女性个体经验与强烈的历史意识、清醒的社会现实洞察力、宽厚的人文情怀、强大的叙事能力相融合,带给读者多元、沉重又富有诗意的阅读体验。

韩江的作品既揭示了历史的创伤和生命的脆弱,也传递了良善和勇气。在韩国文学中,韩江以其与众不同的世界文学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当代韩国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韩江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局限于女性经验,更非止于探讨女性困境,她熟谙韩国和西方的文学传统,有能力拥抱韩国的历史与现实,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清醒的现实洞察力,这一点从诺贝尔文学奖官方网站的韩江作品阅读推荐中可以体现出来。史蒂夫·塞姆·桑德伯格(Steve Sem Sandberg)向读者推荐了韩江的《素食者》《希腊语课程》《人类行为》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的内容充分凸显出韩江的国际大视野、历史意识、深邃思想和人文情怀。

图片

诺奖评选趋向多元的世界文学

大众新闻:之前评奖中,诺贝尔文学奖一般评给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今年评奖则将目光投向了“70后”作家,韩江也是获奖年龄很年轻的作家。诺奖得主是否将迎来年轻化的趋势?

于冬云: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一个“70后”作家,我认为这与世界格局的变化历史以及当下国际政治现实有关。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这些变化改写了冷战时期格局,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20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这一代人经历了这一历史变化过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本土化与全球化碰撞、冲突与合作、交流有深刻体验,韩江正是这样的作家。

韩江的获奖表明,作为一个西方世界的国际文学奖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趣味正越来越关注世界格局的变化,越来越趋向多元的世界文学,国际文学奖项越来越关注亚洲、非洲等非西方世界的文学成就,越来越多的文学读者希望通过文学阅读了解本土以外的世界文化。

大众新闻:韩江是第18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2000年之后,获得诺奖的女性作家就有9位,包括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多丽丝·莱辛、赫塔·米勒、艾丽丝·门罗、露易丝·格丽克、安妮·埃尔诺、韩江等。为何进入21世纪,女性作家才得到诺奖的更多关注和青睐?您如何分析这一现象?

于冬云:21世纪以来,有多位女作家获奖,值得所有女性读者深思。

首先,这些获奖女作家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像韩江,她的父亲就是韩国著名的小说家,她本人毕业于韩国延世大学国文系,有很好的文学和音乐、美术、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为她以多种叙述手段和多文类拼贴呈现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心理、感情变化提供了跨学科的叙事技巧支持,使得她有强大的笔力去同时拥抱女性经验、韩国历史创伤和复杂多变的现代人生命体验。

其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性别政治使得国际文学奖项也不能忽视性别政治正确的影响力。

图片

韩国女性作家群带来全新思考空间

大众新闻:这两年,在中文阅读圈,除了韩江,不少韩国女性作家受到青睐。《82年生的金智英》《她的名字是》的作者赵南柱、《你的夏天还好吗?》的作者金爱烂、《明亮的夜晚》的作者崔恩荣、《熔炉》《亲爱的女儿》的作者孔枝泳等都收获了大批中文读者。韩国文坛这一批女作家为何会被关注到?这些作家为何会形成集体聚焦女性困境这样一种写作传统?

于冬云:近两年,在中文阅读圈中,确实涌现出了一批备受瞩目的韩国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不仅广受好评,还引发了深入的社会思考。这一现象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共同促成了她们的受关注程度:

‌首先是女性经验的共鸣‌。这些韩国女性作家大多关注女性的困境、挑战和社会地位,对这些女性问题的文学探讨,不仅在韩国本土引发了热烈反响,也在中文阅读圈中找到了广泛的共鸣。尤其是在东亚文化背景下,许多中国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相似的社会和文化压力。

其次是集体聚焦的形成‌。之所以会形成这样一批集体聚焦女性困境的作家群体,可能与韩国社会的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关。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这也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同时,这些作家的成功也激励着更多的女性作家投身到这一主题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第三是文学翻译与传播的助力‌。除了女性经验的共鸣,赵南柱、金爱烂、崔恩荣、孔枝泳、韩江等这些作家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洞察力、细腻的情感描绘以及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受读者欢迎,也因此获得跨国图书翻译传播机构的青睐,助推她们的作品进入中国图书市场,得到更多中国读者的认可。

韩国女性作家在中文阅读圈中的受关注程度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的空间。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