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评价:西方粮商的黄金时代已结束,中国不会再帮他们买单了

西方四大粮商操控全球粮价的历史,或许要一去不复返了。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粮食一直是国家安稳和社会繁荣的基石,而近代我们却一直在受制于人。

图片

要知道从古代的“民以食为天”到如今的现代农业政策,我国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为何在近代会失去主动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对粮食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深植于国家政策和社会治理之中。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深知粮食供应对于政权稳定的重要性。

战国时期,齐国的“平准法”尝试通过调节粮食储备来稳定市场价格,汉代的“常平仓”制度更是将政府的粮食调控职能制度化。

此类政策延续至今,使得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石。

图片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粮食问题不仅关乎民生,还涉及国家战略安全。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我国通过建立粮食储备、提高农业生产力等方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体系。

这种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使得中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中具备了更大的主动权。

国际粮商的兴衰:全球粮食市场的变化

西方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ABCD),长期在全球粮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甚至被称为粮食界的“欧佩克”。

它们通过垄断种子、农药、化肥、仓储物流、加工运输等多个环节,掌控着全球粮食的供应链,从而左右全球粮价。

尤其在中国加入WTO初期,西方粮商凭借着对大豆等关键农产品的供应垄断,从我国市场中获取了丰厚利润。

图片

当时,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外汇的需求和对大豆等进口农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给了西方粮商操纵价格的机会。

随着我国对大豆需求的增长,国际粮商频频炒作期货价格,获取巨额利润。

这种现象在全球经济不稳定时尤为显著,因为粮食是基础生活必需品,其价格的上涨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社会稳定。

面对西方操控:中国的应对策略

鉴于西方粮商长期以来对粮食市场的控制,我国采取了多种策略来打破这种垄断。

首先,加强自身的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成为我国应对粮食问题的主要手段。

得益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我国在谷物生产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实现了“十八连丰”,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高位,谷物自给率高达95%以上。

这一成绩不仅为国内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应,也大大减轻了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

图片

同时,我国还建立了庞大的粮食储备体系,以应对可能的粮食危机。

根据国外机构的数据统计,中国目前储备了全球69%的玉米、60%的大米和50%的小麦。

这种庞大的储备使得我国在全球粮食市场波动时,依然能够保持粮食供应的稳定。

这些储备不仅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也是我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上争取话语权的有力支撑。

扩大国际合作:摆脱西方粮商的控制

为应对国际粮商的垄断,我国还积极推进与其他粮食生产国的合作。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粮食贸易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22年,两国签署了一份总价值约合1827亿元人民币的长期粮食合作协议,规定在未来12年内,俄罗斯将向中国提供7000万吨谷物、大豆和小麦等农产品。

这不仅帮助我国解决了粮食供应的后顾之忧,也削弱了西方粮商对市场的控制力。

图片

根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2023年,俄罗斯对中国的小麦面粉出口达到14.3万吨,同比增长350%,占我国进口总量的65.7%。

不仅是小麦,俄罗斯还对我国出口了大量大豆、菜籽油、冻鱼等农产品。

这种双边合作的深化,进一步拓宽了我国的粮食供应渠道,减少了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农产品的依赖。

中粮集团的崛起:打破国际粮食垄断的利器

在应对国际粮商的过程中,中粮集团作为我国的粮食“国家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际粮商企图通过炒高粮价从中获利,中粮集团果断采取抛售储备粮的方式,打击投机行为。

最终,这场“粮食战争”以国际粮商的失败告终,中粮集团的行动不仅稳定了国内粮价,还显示出我国在粮食领域的强大调控能力。

图片

今天的中粮集团,已经不仅仅是粮食贸易商,而是一个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性企业。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并购和投资,中粮集团逐步掌握了从农业种植、生产加工到国际贸易的全产业链优势,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中的地位。

这种从原料控制到市场分销的全面布局,使得中国有能力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

粮食安全新格局:以我为主的全球粮食博弈

随着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稳步推进,全球粮食市场的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也是一个逐步减少对西方粮食进口的国家。

这种转变背后,不仅仅是因为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增强,更是源于我们对粮食安全的深刻认识和长期的战略规划。

图片

当前,全球粮食市场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买家,中国在这个市场上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这使得曾经依赖我国市场的国际粮商,不得不面临市场需求大幅缩减的局面。

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对华玉米出口量减少了97%,法国的大麦对华出口也下降了50%。

这些变化意味着,国际粮商的“舒服日子”真的走到了尽头。

展望未来:中国的粮食安全之路

在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多元化的粮食供应战略,进一步扩大与非洲、南美、中亚等新兴农业国的合作,降低单一来源的风险。

同时,通过提高国内农业科技水平,推广高效种植技术和智能农业管理系统,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此外,我国还计划对粮食进口进行更严格的管控,确保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本国农产品的生产秩序。

这种稳打稳扎的政策,有助于提升国内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图片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在全球粮食市场风云变幻之际,其他国家是否也能像中国一样,找到一条既保证粮食安全,又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道路?这场粮食博弈的背后,或许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争夺,更涉及未来全球秩序的重塑。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