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从哪里来?从胡人石盘陀,到杂取种种猴,合成这一只

全文6896字,阅读约需20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来源有多种说法,包括印度猴、中国猴和印度与中国混血猴等。

02有学者认为,孙悟空形象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相似,如尾巴的使用和飞行能力。

03然而,孙悟空的性格气质更像一只典型的中国猴,具有反叛精神和泼猴形象。

04除此之外,孙悟空的形象演变与明代流行的心学思潮有关,体现了求放心和驯服心猿的隐喻。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黑神话·悟空》空前成功,带起了大家对《西游记》与孙悟空的兴趣。不少人关注这只猴子的“国籍”:他是印度猴还是中国猴?抑或还有中国与印度之外的血统?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究竟是什么来源?或者说,有哪些来源?这里掰扯掰扯。

胡人与猢狲

说到孙悟空,首先要说的一个人物,是石盘陀。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讲到,玄奘法师在瓜州的时候,收一个叫石盘陀的年轻胡人为弟子:

于是装束,与少胡夜发。三更许到河,遥见玉门关。去关上流十里许,两岸可阔丈余,傍有胡桐树丛。胡人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法师既渡而喜,因解驾停憩,与胡人相去可五十余步,各下褥而眠。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疑有异心,即起诵经,念观音菩萨。胡人见已,还卧遂眠。天欲明,法师唤令起取水盥漱,解斋讫欲发。胡人曰:“弟子将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死人。不如归还,用为安稳。”法师确然不回。乃俛仰而进,露刀张弓,命法师前行。法师不肯居前,胡人自行数里而住,曰:“弟子不能去。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忤也。”法师知其意,遂任还。胡人曰:“师必不达。如被擒捉,相引奈何?”法师报曰:“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者,终不相引。”为陈重誓,其意乃止。与马一匹,劳谢而别。

石盘陀帮助玄奘克服了一路上的不少困难,但接下来就发生了惊险的一幕:他半夜里竟然要杀害玄奘法师:因为他有家室之累,更害怕此行违背大唐法令,一旦被发觉,会被处死。

最终他没有动手,但到底离玄奘法师而去了。

对照《西游记》的话,唐僧的徒弟里,恋家的是猪八戒;曾想杀死唐僧,也曾经离唐僧而去的,是孙悟空。石盘陀身上,有八戒的因素,也有孙悟空的因素。

石盘陀在释门中的身份,是行者。

他姓石,孙悟空是石猴。

汉人鄙视胡人,会骂胡人像猢狲,石盘陀是胡僧,说他是猢狲更像是在玩谐音梗。《西游记》里孙悟空也是差点姓胡的,菩提祖师见了猴哥,说是像个“猢狲”,发表了一番高论,才舍胡而用孙的。

有可能,唐僧故事传播的过程中,这个胡人石盘陀,变成了一只猴子。

哈奴曼

胡适、陈寅恪、季羡林等学者认为,孙悟空形象来源是一只印度猴。

最简单化地说,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罗摩是一个王子,因为复杂的前情,和妻子息妲住在森林里。结果,息妲被楞伽城十首罗刹王罗波那看中了,罗波那设计,抢走了息妲。

罗摩当然要把妻子夺回来,但他势单力孤,就要去找援兵。哪儿有援兵呢?按照他的好朋友金翅鸟王的建议,去猴子国。

猴子国的猴王,倒是不必多说,重点是,有位神猴哈奴曼,是风神的儿子,神通广大,正义感极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只猴,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总结下来的理由主要有这些:

哈奴曼的兵器,中文一般翻译成“虎头如意金棍”。——这个翻译有点故意和孙悟空套近乎,哈奴曼的塑像、画像在南亚地区很常见,兵器是个锤子。

在哈奴曼的极力主张下,猴王终于同意出兵帮助罗摩。

罗摩率领猴兵来到海边,楞伽城在海对岸,哈奴曼决定先去打探消息,只见他纵身一跃,就到了海对岸。——这个飞行能力,让人联想到筋斗云。

途中,哈奴曼还遇到了阻拦。其中一个挑战是,有个罗刹女,想吃掉哈奴曼,哈奴曼就故意被她吃进去,然后就在她肚子里杀了她。——孙悟空特别善于使用钻肚皮的战术,尤其是钻铁扇公主的故事最有名,而铁扇公主也是罗刹女。

接下来哈奴曼来到楞伽城。他变成一只猫,潜入城内,到处探视,最后来到御花园,发现了被魔王囚禁的息妲,并亲眼看到息妲坚贞不屈、抗拒魔王引诱的情景。终于,哈奴曼找到机会,和息妲见面,他拿出罗摩的戒指,证明了自己的身份,我是你丈夫请来救你的。——《西游记》里,有一个朱紫国的故事,也是说王后被妖怪抓走了,国王请孙悟空去打妖怪救皇后,孙悟空到妖怪洞中,见到娘娘,要证明自己的身份,是拿出一串娘娘的黄金宝串,这个情节,可以说是相似度极高。

然后,哈奴曼想看看魔王罗波那到底有多大本事,他大闹楞伽城。这个过程也有意思:中间,哈奴曼被魔王擒住,尾巴被系上了燃烧着的东西。但是,他又伺机逃脱,于是满城到处跑,所到之处,烈焰滚滚,于是火烧了楞伽城。——这个情节,哈奴曼先被抓,然后被火烧,被烧之后,反而战斗力爆表,这也被认为,和孙悟空大闹天宫,有相似之处。

哈奴曼还有个本事,特别值得说一下:有一次罗摩兄弟都受了重伤,哈奴曼去一座仙山(冈仁波齐)采集仙草,但一时找不到仙草,哈奴曼于是把整座山托在手中,来到两军阵前,疗伤完毕,又把山放回原处。——我们知道,孙悟空身上压座山,这个也是经典形象,当然孙悟空不幸几次被山压垮了。

总之掰着指头数,哈奴曼和孙悟空的相似之处,还真是不少。

有人质疑说,《西游记》的作者看过《罗摩衍那》吗?那会儿也没有完整的译本。

不需要看过,因为《罗摩衍那》虽然很长,但是核心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它的缩写本改编版,以各种方式流传,在佛经里就可以找到好几个版本。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罗摩衍那》是印度教立场,是反对佛教的,但是一点不妨碍佛教把其中的故事拿来,宣扬自己的教义。这就是道理各自表述,故事广泛流传。

甚至于,就连这些佛经版本都不需要看,一样也能知道其中一些故事。史诗本来就是口头传播的,不管是通过所谓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和印度之间都有很多的交流,套近乎的时候,当然需要会说段子。《罗摩衍那》一口气读下来,其实感觉很累赘,季羡林先生翻译完了,就忍不住大吐其槽。但其中很多片段拆下来当段子说,那真是味道好极了。

而我们知道,一个容易打动人的故事,特征往往就是既熟悉又陌生。你要是从陆上丝绸之路过来,过河西走廊,这里的人对猴子并不陌生,甘肃陇南地区,也是有颜值极高的金丝猴的。海上丝绸之路更不得了,大量商船在广东、福建一带泊岸,都是猴子很多、猴子的传说也很多的地区。

所以自然不过的,哈奴曼的故事,就与中国本土的猿猴传说发生了合流。

我们今天在小说《西游记》里看到的孙悟空形象,应该说和哈奴曼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一个最直观的区别,是对尾巴的运用。

对哈奴曼来说,尾巴特别重要,前面说哈奴曼大闹楞伽城,就是用灵巧的尾巴,到处点的火。

中国本土的猿猴传奇,总体上还是更重视猿,猿的尾巴是退化了的,所以较少有猴子尾巴的故事。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像哈奴曼一样有了尾巴,但是不大会用。不妨想一想,大家印象最深的孙悟空的尾巴的故事是什么?

孙悟空大战二郎神,孙悟空变成一个土地庙:“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杆。”结果一下子被二郎神识破了,哪有旗杆竖在庙后面的道理,猴头变的!

还有平顶山莲花洞,金角大王银角大王那回,唐僧、猪八戒、沙和尚都被妖怪抓了,孙悟空变成妖怪的母亲,混进洞去。倒是把妖怪给骗了,但是猪八戒看出蹊跷来了,对沙僧说:“弼马温来了。”沙僧说:“你怎么认得是他?”八戒说,他刚刚一弯腰,那后面就掬起猴尾巴来了。——又是尾巴导致穿帮,尾巴对孙悟空来说真是个累赘。

这是孙悟空和哈奴曼最外在、直观的不同,能不能用好自己的尾巴。当然,更本质的,是孙悟空和哈奴曼性格不同。

哈奴曼其实挺守规矩的,虽然还有猴子的调皮,但按照印度文化的标准,他属于三观很正的猴,对主流秩序完全服从,对各位大神非常恭顺。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则是一只“泼猴”,对天上地下的秩序与权威,充满了反叛精神。后来被上了紧箍咒,一步步被驯化了,但始终透着一点这种味道:对繁琐规则的不服从,对庸常生活的不配合。

说到底,孙悟空尽管在一些技能上,有受印度启发的地方,性格气质,还是一只典型的中国猴。

无支祁

唐代李公佐有一篇传奇小说《古岳渎经》。

岳就是山,渎是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古岳渎经》其实差不多就是《古山海经》的意思。故事大概讲的是:

有一个叫李汤的,做过“楚州刺史”,唐代的楚州,就是今天的江苏淮安。当地有座龟山,有个渔夫,在龟山脚下钓鱼,突然钓钩被什么东西扣住了,收不回来了。这个渔人就潜水想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水非常深,下潜五十丈之后,就看见一条长长的大铁锁,把整个龟山山脚都缠绕住了,不知道尽头在哪里。

渔人就浮出水面,向当地地方官也就是李汤汇报。李汤就命令渔人带着几十个善于游泳的人,下水再探。结果,就把锁链一头,给捞出来了。李汤就吩咐,使劲拽,看能拽出什么来,结果根本拽不动,于是又凑了五十头牛,一起发力,这下,终于感觉水下有动静了。

突然,原本平静的水面波涛汹涌,拽出来一只怪兽,雪白的脑袋,长长的胳膊,雪亮的牙齿,金光闪闪的爪子,看着像是一只猿猴,有五丈高。——唐代的长度单位分大小尺,大尺一丈达3.6米,不过文艺作品不求精确,反正粗略理解为十多米高即可。

开始,这怪物还睡着,身上散发着恶臭,突然醒了,眼光仿佛闪电一样。他看见这么多人马和看热闹的群众围着自己,怒了。这一怒,当然吓得所有人四散奔走,怪物也没追,就看上了把自己拽上岸的五十头牛,他慢悠悠地还往水里走,把牛都拽到水下了,然后消失不见了。

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小说开头,都不用怎么改就直接可以拍电影。但唐朝人没有现在的编剧意识,接下来就和今天的编剧完全不是一种思路了。

小说只是说:李汤就特别想知道,这个怪物到底是什么,可是当地的文化人没人知道。后来,李汤把这事说给朋友听,朋友又到处说,就说给李公佐听了。

李公佐也就起了好奇心,从此心里搁着这事。后来,李公佐找到了一部古书,也就是所谓《古岳渎经》,在其中找到答案了。书里说了,这个怪物,叫无支祁,也叫淮涡水神。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他和大禹对着干,大禹也是用尽了办法,找了各路人马,才把这无支祁给抓住了,锁在龟山脚下,为的就是让淮河以后永远安安静静流入大海。

李公佐的小说就写完了。

鲁迅先生特别看重无支祁和孙悟空的渊源,后来也有许多他的追随者。但无支祁和孙悟空的区别,其实很明显:

无支祁是淮河的水神,是水猴子;孙悟空却多次强调,自己水下功夫不成;

无支祁很巨大,达到五丈左右,金刚一样的体格,还“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孙悟空身高却不满四尺,虽然“身躯鄙猥,面容羸瘦”,倒是不臭。

硬要说无支祁与猴哥的相似之处,大概就是:

无支祁和大禹神话有关,猴哥也和大禹神话有关。猴哥的金箍棒,就传说是大禹治水用的;猴哥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有古书说大禹也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大禹的儿子启也是石头裂开出生的。——你可能会问,但无支祁并没谁说他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他也没有玩棍子。在这些学者看来,这没关系,都和大禹神话有关就完了。

还有人说,大禹收服无支祁,先后派了好多支人马,玉帝收服孙悟空也派了好多人马,这个像。——你要是问,捉妖怪的故事可不都是这样吗?他们也不管。

我倒是可以为他们补充一个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证据:在后世的猴精故事里,往往称无支祁为无支祁圣母,或者龟山圣母,可见无支祁是只母猴子。

而《本草纲目》引《马经》说:

马厩畜母猴,辟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马食之,永无疾病矣。

“天癸”即月经,母猴的月经流在草上,马吃了,就不会得病,这才有了“辟马瘟疫”之说,所以才会在马厩里养母猴。

如此说来,玉帝安排猴哥去当弼马温,乃是看穿了猴哥是女扮男装。三打白骨精的时候,猴哥还向唐僧吹嘘过,自己有变成美女把男人骗进水帘洞吃掉的经历。你如果接受猴哥是母猴的设定的话,那么无支祁和猴哥的关系,倒是又近了一层。

你如果觉得我这个脑洞属实荒诞不经,那么不妨统一标准,承认有些论证,也并没严谨到哪里去。

其实有一点倒值得注意,强调无支祁是猴哥原型的研究者,往往也主张,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淮安人,无支祁是淮安猴,淮安人关注淮安猴,淮安猴启发了淮安人,显得很自然。

猴好色的传统

无支祁之外,中国的猿猴文化,资源很丰富。

有的书说,猿猴武艺高强;又有书说,猿猴很好学。这些特点,倒是都能和孙悟空对应上。

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传说,却是“猿猴盗妇”,猴子好女色,会把漂亮女性抓走。

东汉的《焦氏易林》里就有感叹,南山上大猴子,盗走了我的“媚妾”。到了西晋,有个大学者张华,他的《博物志》讲:蜀地南部的高山上,有一种大猴子——蜀地南部,那大约就是峨眉山了,峨眉山的猴子,可是太有名了。

张华说:这里的猴子,经常埋伏在路边,看见漂亮的女性,就抓到山里,给自己当老婆,这些女人和猴子在一起时间长了,慢慢就会变得和猴子一样。如果她们生了孩子,倒是人的样子,猴子会把婴儿送到女孩父母的家门口。如果女孩的父母不愿意养育这个婴儿,接着,女孩的尸体就会出现在家门口。所以,没有敢不养的。慢慢地,这种猴子和女孩生的人,在当地也就越来越多。这些人都会以杨为姓,他们看起来和普通人都是一样的,就是有时手会变成猴爪子的样子。

这些人为什么会姓杨?不大好理解。有学者考证,认为是对当地一些土著的歧视。

猴子好色抢女人这个问题,过去的学者基本还只能依据文献谈,后来又多了一个材料。就是在四川新津,发现了一些汉代的石棺,棺材上的雕刻就有猿猴抢女人,后面人在追赶的画面。可以推想,当地这种传说应该是非常流行。

唐代初年产生了一篇关于猿猴的传奇名作,《补江总白猿传》,讲南梁的欧阳纥,出征到福建长乐一带,妻子被白猿精劫走,欧阳纥又如何杀白猿夺回妻子的事。这篇传奇里的白猿,平常喜欢读写着奇怪篆字的木简,飞行速度奇快,全身刀枪不入,舞起双剑来“环身电飞,光圆若月”,又喜欢抢劫美女,洞中有几十个女子,“夜就诸床嬲戏,一夕皆周”……算是把传统的猿猴故事的要素,基本集齐。宋元时又有《陈巡检梅岭失妻》的话本,也是类似的剧情。

按说,这个猿猴抢女人的情节模式,和今天大家熟悉的孙悟空形象,似乎不相干,百回本《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女色问题上是洁身自好如武松的,有当代影视剧添加了让孙悟空谈恋爱的情节,还会招致一些原著党的不满。但值得注意的是,“梅岭失妻”故事里猿猴精的名号:

且说梅岭之北有一洞,名曰中阳侗,洞中有一怪,号曰白巾公,乃猢狲精也。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圣,一个是齐天大圣。小妹便是泗洲圣母。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能降各洞山魈,管领诸山猛兽,兴妖作法,摄偷可意佳人,啸月吟风,醉饮非凡美酒,与天地齐休,日月同长。这齐天大圣在洞中观见岭下轿中抬着一个佳人,娇嫩如花似玉,意欲娶他……

这个抢女人的猢狲,竟然叫齐天大圣。而上引文字,和后来的《西游记杂剧》之间,传承关系也非常明显:

(孙行者上,云)一自开天辟地,两仪便有吾身,曾教三界费精神,四方神道怕,五岳鬼兵嗔,六合乾坤混扰,七冥北斗难分,八方世界有谁尊?九天难捕我,十万总魔君。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金鼎国女子我为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鍮石屁眼,摆锡鸡巴。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与夫人穿着。今日作庆仙衣会也。

该剧中,后面还有女儿国的剧情,孙行者更是动了凡心的,要不是紧箍咒自动启动,让他的关键部位“一似腌软的黄瓜”,他就不定要在女儿国干出什么事来了。

这么看来,百回本《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真堪称打破自身局限,净化猴界风气,和之前的这些猿猴,真不是一路猴。

杂取种种猴,合成这一只

不少研究者推测:一只猴子保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和一只猴子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互不相干。

唐僧取经的故事里,讲着讲着,加入了一个猴精(可能由胡人石盘陀演化而来)。这个猴精有点本事,但也有限。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第二节猴行者加入取经队伍,第三节就到了大梵天宫,得天王赐给隐形帽一顶,金环锡杖一条,钵盂一只。此后斩妖除魔,主要靠的是这三件宝贝,猴行者知识丰富,发挥了给法师当好西行路上的导游的作用,其自身的法力,却未见得如何出色。

一只或一窝神通广大的猴子,抢女人、偷蟠桃……惹出祸事,最后被神佛捉拿镇压在某座山下或一口井里,这种故事早就传播得十分热闹。当然,这类故事的目的,主要意在宣扬镇压了猴子的那位神佛的厉害。不过,要渲染神佛厉害,必须先把猴子塑造得厉害,而反派容易出彩,简直是艺术创作的铁律!

后来不知道哪位天才作者灵机一动,觉得可以把两个故事嫁接到一起:让一只猴子先惹祸被镇压,然后改邪归正,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

这个脑洞效果绝佳,所以一旦出现,后来的唐僧取经故事,就都按照这个设定走了。

可以看到,猴子惹祸的规模,反过来看也是猴子的实力,大趋势是逐步升级。

《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罪过不过是偷仙桃,然后便被王母娘娘拿下,痛打了一顿,关押到花果山紫云洞,过了二万七千年,还感到后怕。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的齐天大圣,扳倒药炉,偷了太上老君的九转金丹,又盗了几十瓶仙酒。由剧名就可知道,收服齐天大圣的是二郎神,之后由驱邪院主发落。驱邪院主就是北极真武大帝,也即九天荡魔祖师,这位当然也算民间很有影响力的大神,但百回本《西游记》里,八戒对高小姐有言道:“就是你老子有虔心,请下九天荡魔祖师下界,我也曾与他做过相识,他也不敢怎的我。”分量还是轻了些。

《西游记》杂剧的孙行者,前面已经引用过他的自报家门,是只会抢女人的猴,为了讨女人欢心,又偷了王母娘娘的仙桃、仙衣,以及金丹、御酒。奉玉帝谕旨捉拿他的,是托塔李天王。孙行者不敌哪吒,被眉山七圣拿住,又被观音菩萨压在花果山下。

泉州傀儡戏《三藏取经》,今天还能见到的是清代抄本,但研究者认为“该剧的生成年代极有可能要早于明代”。这部作品中,除了孙悟空的兄弟数量高达十一人外,别的元素,已经与百回本《西游记》相似。孙悟空最终被释迦佛五指山压住,关押于“幽州野马桥下万丈花闪琉璃井”。

花果山终于不再是镇压孙悟空的山,是成了孙悟空的家,镇压孙悟空,也要劳动佛祖亲自出手了。

至此,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了。

“心猿”

孙悟空格调的提升,还和明代流行的一股思潮有关。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回目中“心”字出现了31次,尤其是提到孙悟空,往往称他为“心猿”,提到变成唐僧坐骑的小白龙,则叫“意马”,连起来就是心猿意马,孙悟空就代表一颗不安分的心。

孟子就主张,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个叫“四端”,仁义礼智的源头,都在这里了。这就是人心。

心是善的,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坏人呢?因为活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多人把善良的本心给弄丢了,这个叫“放心”。放是放逐、放弃的意思,放心就是把善良的本心,弄丢了。

所以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求知求学,没别的,就是要把丢掉的善良本心找回来,好好保养它,这个叫“求放心”。

而孟子的这个思想,在《西游记》产生的时代,影响是特别大的。我们都知道,明代有一位大儒,叫王阳明,王阳明的学问,一般说,就叫“心学”。他的什么“心外无物,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由着孟子的这个思想展开的。

《西游记》就是产生在这么一个天下读书人或多或少或深或浅都会谈两句阳明心学的时代氛围里,虽说《西游记》的作者不会是什么大知识分子,但毕竟还是文人圈子的边缘人,他也是要聊这个的,孙悟空的形象,就包含着一种阳明心学的意味。然后,读书人读了《西游记》,又喜欢往这个方向上去解释,如:

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谢肇淛《五杂组》)

孙悟空这只猿猴,就是人的心神,开始是放纵的,上天下地,谁也管不了,但最后紧箍咒来了,“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这只心猿就被驯服了,再也没有别的想法了,这就是孟子的“求放心”的隐喻。

孙悟空的形象,一路演变而来,将来再有什么变化,也丝毫不令人奇怪。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