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当下中国国防力量还有哪一块拼图是备受期待的,大概就是“战略空军的标志”轰-20了,国内对于轰-20的期待有多热烈呢?这几天国外社交媒体出现了一张轰炸机飞行的照片,应该是在地面拍摄,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是一架三角飞翼布局的轰炸机,尾后还有一架战斗机跟随,猜测应该是这架轰炸机正在进行试飞工作,旁边的战斗机执行跟随观测任务。
这种照片由于一开始没有明确注释,所以被一些人当成了“轰-20试飞现场”,掀起一阵不大不小的风波。好在不过很快就被证明这是美国空军下一代战略轰炸机B-21试飞,旁边伴随的是一架F-16。
闹出这种乌龙其实也在意料之中,9月底在珠海航展吹风会上,中国空军副司令员俞庆江表示,本届珠海航展会展示中国空军近年来发展的新型战机,特别是那一句“将直观展现远程空中打击能力”,实在让人浮想联翩,那么十多天后出现的这张B-21测试被误认为是轰-20的照片,也不算什么奇怪的事。此事也反映出一个不算急迫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那就是美式武器发展路线的经验,真是适用于中国吗?或者再详细一些,当前及未来的中国军事力量,是不是真的需要一架高度类似B-21的轰炸机?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回顾一下美国B-2及B-21两款隐身战略轰炸机的研发背景和大致发展史。
从公开资料来看,B-2“幽灵”的研发开始于冷战高峰期的70年代末,当时苏联开始研发可以公路和铁路机动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如SS-24/25等,这些可以隐匿在西伯利亚广袤针叶林中的战略武器,是对美战略威慑的底牌。问题在于,无论是苏联的轰炸机还是核潜艇,美军都有对策将其消灭,可这些陆基洲际导弹藏在苏联国内,要消灭它们可比消灭苏联的轰炸机核潜艇难多了,需要美军深入苏联腹地进行精确打击。
以当时的技术条件,空袭是成功率更高也更靠谱的选择,这就是B-2的研发背景,负责战时深入西伯利亚上空,猎杀分散部署的苏联陆基洲际导弹。根据任务特点,B-2非常强调隐身和航程,以及挂载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为的就是可以长时间地隐蔽巡航作战。
相比有紧迫性的B-2,B-21原本是不应该诞生的,不到20架B-2已经让美国空军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至少在B-2退役前没有必要开发新的隐身战略轰炸机,更不用说美国空军雄心勃勃地计划一买就是100架。之所以花大力气开发B-21,主要还是因为美国政府和军方认识到,以美军现在的装备和能力,根本无法刺穿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作战圈,一旦战争爆发,美军在西太平洋将处于前所未有的劣势,届时军事上的失败将迫使美国完全退出东亚。
隐身轰炸机是美军手上为数不多还可能有实际效果的牌之一,但B-2数量太少,生产线也拆除多年,复产的代价太大,新开发一种相对更便宜,而且技术更新的隐身轰炸机明显是更理想的选择,B-21就这么在美国军方寄予厚望的背景下诞生了。
到这里可以得出结论了,B-21和B-21都是在特殊背景下,针对美军的特殊需求而研发的,针对的都是陆基导弹,当然其他高价值目标如指挥所、雷达站、后勤中心等等,大概也少不了得到美军隐身轰炸机的“照顾”。
那么对中国而言,也需要按照这个思路,设计研发轰-20这样的隐身轰炸机吗?不可否认,多年来美军在新装备新战术上的探索确实走在前列,跟着做大概率不会出错,直-20、运-20都不难在美军装备中找到原型。
不过近年来,中国发展的不少装备美军也并没有对应的型号,比如攻击-11无人机和15式轻型坦克等等,这都证明我军发展装备遵循的还是“适合不适合”这个务实的逻辑,并没有一味按照学习美军的装备发展方向。
同理,轰-20在中国空军中的定位该是什么?实施远程精确打击,有现成的陆基弹道导弹可以用,再远一些,超远程无人机或许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还不怕被击落。那么就只剩下展示实力“亮肌肉”了,可这种行为并不符合我国目前的国防和外交政策,况且9月25日那枚进行全射程试验,飞过12000公里落入南太平洋预定位置的东风-31AG,起到的效果并不比战略轰炸机差多少。
所以,我们可以期待轰-6升级换代,但不用强求一架跟B-21看起来差不多的新型号,中国的武器发展,早已过了那个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