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甘肃简牍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简述中国”2024年全国简牍书法大展日前在北京一得阁美术馆举行,以艺术的形式向观众呈现了简牍的神采。
简牍是文物,是文献,也是艺术,这成了一种共识。
简述中国 陈振濂
简牍是研究由篆到隶、由隶到行、由隶到草到楷等书法演变的墨迹本。汉简的时代正好是中国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时期,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古代很多的碑刻,尤其像泰山摩崖刻石,文字已经漫化,而墨迹本能够真实地还原当时书写的状态。有的竹简里的文字看上去仿佛墨迹如新,对书写者的研究会非常清晰。汉简不仅摆脱了石刻翻版的刀工限制,而且可以更加直接以观赏者的视角接触墨迹,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书写者的运墨,如水波,如飞檐,如飞鸟,笔锋随书写者情绪流走。书法的舞蹈性、音乐性,通过简牍得以彰显。
简牍是实用基础上的艺术,这也是汉字艺术的基因。书法是以汉字为审美对象的书写艺术,欣赏时无论怎么强调它的视觉效果,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文字识读上。近三四十年来,人们对书法的呈现作了很多探索,包括图式的构成,其中度的问题虽然很主观,因人而异,但是应当有一条底线,那就是文字的可识性。当回归到汉字本身,回溯到简牍时代,会发现汉字艺术始终是以实用为基础的艺术。书法艺术创作不管是在展厅,还是在客厅,或在手卷上,守正始终是其生命线。
简牍是时代的记录、影像和复写,为书法艺术创新提供了范本。简牍艺术反映了古代的面貌。历代的书法精品无不是那个时代的写照。而当今艺术家的使命应当是更好地深耕中华文化沃土,通过作品呈现全面的、有深度的、有温度的时代。
简牍为研究汉字书写的方式和规律打开了一扇窗。简牍的使用和文字的形成应该是同源的,古人把非常重要的一些事项,比如占卜、祭祀、会盟等内容写在龟甲上,后来铸在了青铜器上,日常的事项就记录在竹简和木牍上。方块字的形成,汉字的笔顺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由内到外,纵向书写,尤其是一篇文章从右到左排列,这既跟右手书写的生理习惯有关,也跟竹简木牍的形制约束有关。
简牍反映了汉字艺术生长的规律。简牍书法大多来自民间,出自普通人之手。出土的简牍里,也几乎没有像柳、欧、颜、赵等一些书法大家的墨迹。但是简牍却回答了生成经典艺术的条件和路径,比如唐代是楷书的巅峰,但楷书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隋和隋以前的魏碑就对楷书形成过巨大影响。楷书正式形成前的字体恰恰是活泼的、自由的、率性的、不固化的、不刻板的,才能为后来的演变奠定基础。
简牍记录了经典。《尚书》记载,“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殷的先人有记载历史的文献典册,典册就是书,说明了早在商初就有了记事的简册。之后的百家争鸣,秦汉典籍,无不在简牍里闪光。
简牍,记录着中华文明的源流,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奔流。
文字:陈新长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