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米店如何成为最具松弛感的社区icon?

图片

图片

古朴风雅的东京仲宿,是为数不多在东京老城区内仍保留着大正与昭和初期韵味的老街。在百年前作为驿站的它,也曾拥有过一段繁华岁月。


街道入口的右手边就是重生后的板五米店,虽然建筑进行了现代化的改良翻新,外观却几乎和百年前开业时一样,依然保留着碾米机等时代象征。如今,它以米为原点,以文化为链接,成为了街区活化最成功的地标性历史建筑。

1

众筹重生的老商铺


图片

板五米店建于1914年,因所处街区旧名“板桥町五丁目”而得名。作为曾经只有单一功能的大米零售店,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对其需求越来越少,老米店不得已暂时停业。


作为驿站光荣时期的见证,板五米店一直保留着百年前的建筑特征。而一直关注老建筑的开发公司“三轩两邻”,十分渴望复兴这家百年老店。


三轩两邻公司社长是在板桥地区出生和长大的永濑贤三,永濑想要重启板五米店的契机,源于该地区的公共浴场“花之汤”,它结束了107年的营业历史并被拆除。花之汤澡堂和米店一样是小镇的精神地标,永濑无法相信自己曾经视若珍宝的建筑,竟然就这样消失。在这次事件中,他盲目地充当了一次“城市的旁观者”,后来,他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行动起来,留住过往记忆。


图片


他和公司测算了米店的维修费,以及每一年台风等不稳定因素带来的隐患,结果发现更新成本已大大超出预算。由于板五米店的特殊性,公司想到了通过众筹的方式向有兴趣的个人和企业寻求资金支持。


众筹之路非常顺利,这个项目得到了周围居民的热情响应。在众筹达到250万日元的预期之后,永濑发现板五米店的复兴,需要的不只是资金,还有更多人的建议与关注。他希望重生后的板五米店不仅仅是商店,更是拥有时代特质的、关联街区历史与未来的媒介。


他的想法一转变,就彻底改变了米店的命运。开发公司、邻近的住户和购物街商家共同讨论了这家店的功能使用与后续的商业规划,并邀请居民来施工的工作坊,做一些深度清洁、刷油漆和家具制作等工作,让居民能够充分参与到历史建筑的改造过程里。这样一来,新生的板五米店在未开业的时候就已声名远扬,且自带话题热度。毫不夸张地说,在板五米店重生的时候,整家店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的社群中心。


图片


在更新后的板五米店内,每天都能看到青年们来店里吃料理;妈妈们带着孩子阅读图书、吃甜点;老人们在传统和室里喝茶。然而,完全照搬原有业态的复建,仍无法满足人们新的诉求。毕竟一个完全老套的商业形态,绝对无法吸引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具有与世界平行的审美眼光和生活方式的新一代消费人群。


永濑定位的板五米店,是一家具备服务功能、使用体验和文化使命的街区商店。近几年,东京本身也在进行商业的迭代与转型,一旦变成了缺乏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商铺,不仅无法服务本地消费者,更不用谈吸引到足够多的非住户型短途旅客。传播街道老建筑魅力并且复兴整条街,很可能变为空谈。


如何在维持板五米店旧业态基础上加入新秩序,又成了一道新的难题。

2

板五米店之旅行与结缘

图片


如何平衡一座老建筑的新与旧?这是跨学科跨行业的问题,每一个细节的要求都举重若轻。让古与新相互交融,让当代生活内容融入旧空间脉络里,创造出独特的商业场景,这关乎着延续、留存和创造等等课题。板五米店所在的生活区是有时间沉淀的老街,将这里作为样本,有机地续旧立新就更不容易了。


所幸这一难题被解开了,新店铺全名“板五米店之旅行与结缘”,其名后缀不仅从时间上沿袭了空间的人文要素,又在物理空间里开启了新的际遇。


图片


板五米店的原址更新,比从0到1更为繁复,恰似一篇只能微调的命题作文。店外部砖墙、内里木造,以及柱子上端的装饰细节等等,无一不透露着百年前的审美意识。即便历经百年沧桑,也依旧削减不了时光带给它的厚重感。


整个米店仅在一楼增加了厨房,除此外平面图和原配件没太大变化。台面、壁架、楼梯和其他建筑元素都由古老民屋的建筑语言组成,呈现出温暖自然,又兼具新时代品质的氛围。此外,设计者还根据日本的新建筑标准增加了隔热、抗震功能,以确保它能持续、安全、舒适地使用下去。


重生后的板五米店,一方面保留了米店空间原有的结构肌理,例如碾米机和老柜子都还存在;另一方面,风格相近的艺术作品也被装进上百年的老建筑之中。无论潮流或古典,多种风格在这个充满历史痕迹的空间之中持续发酵,这意味着在它复古的躯壳里,已经生长出了新的脉络,沉寂许久的老街也有了活跃的新声音。而整体建筑呈现出的旧民居外观,不经意间就能将原来的居民们拉回大正乃至江户时代的生活里,勾起大家的怀旧情愫。


图片


现在的板五米店保留了作为诞生之时一家米店的基本贩售业务,但又不完全是一家卖米的店。仲宿附近的居民和旅客,可以在板五米店购买大米、饭团、便当回家,也可以在一楼的画廊看历史展览。同时,店里还设有可探索周边地区和历史遗迹的旅游信息中心。硬件虽带有旧的痕迹,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却成了新时代文化里深邃又幽微的能量源泉。


在二楼的生活空间里,客人可以吃到用新鲜米饭制作的家庭料理,或是店家复刻的百年前风味小食,传统佳肴和日常饮食在这里巧妙地融为一体。二楼的空间更像是一个街道活动中心,居民们会在此进行小型的手工课或者交流讲坛、举办聚会,商店还会与气质相投的商铺品牌合作推出联名款。


图片


巧用一粒米,来抵达街区文化更深层的核心,就如同一百年前的人们来到仲宿相聚闲聊,随后不断有人在这里定居生活,镇子就这样发展了起来。


永濑认为,米是日本人生活里的主角,通过米,就能够打开人们的情感链接。而板五米店就像是仲宿街道的时间入口,这里既有年轻一代的心事,有中年夫妇的家常,也有老年人群的追忆,大家都能在这方小小的空间里通往自己理想的生活。从生活溯源文化,是街道更新衍化、演进的必经之路。


如今,板五米店在媒体报道和居民的扩散下,逐渐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参观访问。米店成为街道的舞台,一个更丰富、更符合公共需求的新地标诞生了。


图片


涌入的人流往往会使旧商铺变得商业化十足,但永濑并没有改变板五米店的经营业态,为迎合旅行者特意增加观光式的商品,而是坚定地将米店作为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心。


正如他自己所言:“当然,能够看到四面八方的人来到这里我们很高兴,但板五米店重生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以永续的方式融入街道自然的日常生活。观光一定会伴随着过度旅游的消费问题,这样一来,真正属于这里的日常生活也会被消耗掉。” 

3

老建筑如何融入新生活

图片


面对高层塔楼和现代公寓席卷开发的浪潮,老建筑如何保持魅力,并且达成良性的盈利而免于被拆除的命运,一直是永濑贤三这样关注老建筑的开发公司主理人所关注的话题。


永濑将板五米店这类老建筑面临的生存问题称为“加拉帕戈斯现象”,这是日本的商业用语,指在孤立的环境下,因为功能过时等问题,丧失了和区域外的互换性,在面对来自外部的高性价比连锁商店的冲击下,老店铺最终因为不实用而陷入被淘汰的危险。就像是“进化论”里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态,物种缺乏抵御外敌的能力,就有灭绝的风险。


东京大量老建筑都面临着空置和被淘汰的问题,研究老建筑的永濑联合感兴趣的群体,决定以自己熟悉的中山道仲宿社区作为起点,成立板桥城镇发展协议会。成员是拥有使用权利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附近的各种企业、房地产公司、行政书士和居民。目标是利用空置的历史建筑,通过增加更多使用方式,使其焕发出老街道的新面目,增加消费活力。


图片


此外,他的城镇开发公司三轩两邻,也作为执行团队积极推进着该项目的进展,从建筑师到厨师都参与其中。在空置历史房屋再生利用的相关项目中大家达成了对老建筑改造的共识——充分利用这座建筑,使之成为城镇街道的景观;同时,居民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人”才能表达出城镇最真实的生活。


老建筑的重生,离不开回归到有人使用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往往又和商业脱不了关系。未来,永濑希望继续与邻近的老建筑合作,增加利用社区内空置房屋的旅店、餐厅数量,加深“驿站”和“旅行”的概念。这样的模式也许能复制到类似的历史街区,还能链接到更多用户相通、审美相近的群体,形成有人文沉淀的社区。


对于城市而言,老建筑或者老街道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老建筑保护和使用一直是东亚社会居住结构里绕不开的话题,对历史的敬畏也让大家产生了“修旧如旧”的惯性思维。


图片


而在当代社会环境中,对于传统建筑的具象部分,如空间结构和生态系统复原再造早已不是难题,但抽象的却是老建筑所附载的生活方式,如何在不抽离的状态下去适应一个崭新的时代。


如果老建筑重造脱离了所在地附近的居民与生活,就会沦为丧失生气的“古物”。正确的老建筑不应当变成摆件,而是要接引并与时代文化产生链接。直接且可行的方式,便是去挖掘老建筑原有的功能,扩大老空间历史气息中与现代人生活习惯相通的部分,叠加新的生活材质,再适度发挥新功能。


在有人生活着的老街区里,部分人想回到过去,更多人则盼望新的日常。将附载着往昔记忆的老建筑,改造成高质量的公共生活空间,并使之成为居民共同的精神乐园,这是城市更新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


图片


正如同永濑贤三在修复板五米店时的思考:融入新的、好的元素,留下那些永远不应该消失的东西,同时为城镇创造共同的价值观并维系它。享受城市生活而不是成为“城市的旁观者”,再为城市景观的单调统一性施加一点灵气,更重要的是,只要人与人之间保持联动,再古老的建筑与街道,都不会悄无声息地消亡。


由小小的板五米店创造出的大潮流,让年轻一代愿意走进一家老字号商店。当他们在这些新旧融合的建筑里停留和消费时,新业态的诞生便有了持续不断的关注度。老建筑与新生活,并非二元对立的状态,而应是共生共荣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