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4 月 5 日,土耳其伊兹密尔卡尔西亚卡区博斯坦利渔场沿岸的一艘船上,这只濒临灭绝的凤头鹈鹕栖息在一艘船上,这种鸟因其冠上蓬松卷曲的羽毛而得名。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近期发布的一项名为《2024年生命星球报告》的重磅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心痛的真相:自1970年至2020年的50年间,全球范围内5,495种两栖类、鸟类、鱼类、哺乳类和爬行类野生动物的平均种群规模竟减少了惊人的73%。这一数据无疑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敲响了警钟。
该研究广泛覆盖了全球各大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物种群,结果显示,无论是从哪个维度审视,自然状况都在持续恶化,每一项追踪指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高级森林政策官员安克·舒尔梅斯特-奥尔登霍夫对此深感忧虑:“这份报告的调查结果确实令人震惊。特别是欧盟的消费模式,仍然是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如亚马逊这样的关键生态系统中,其状况已逼近不可逆转的临界点,形势十分严峻。”
在具体种群变化方面,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野生动物种群遭受了最为沉重的打击,数量下降了85%,成为所有生态系统中下降幅度最大的。陆地种群紧随其后,减少了69%,而海洋种群虽然相对较好,但也遭遇了56%的减少。
2024 年 9 月 20 日,阿尔巴尼亚培拉特县培拉特戈里察城堡遗址附近出现的赫尔曼陆龟。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克尔斯滕·舒伊特博士在一份声明中动情地表示:“大自然正在向我们发出紧急的求救信号。自然丧失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连锁危机,正不断将野生动物和整个生态系统推向极限。”
从地域角度来看,研究揭示了另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速度最快,达到了惊人的95%,这一数字无疑令人触目惊心。非洲地区紧随其后,下降了76%,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也未能幸免,下降了60%。
深入探究背后原因,研究发现,物种的“灾难性”丧失主要源于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因素:栖息地退化和丧失,特别是由于人类食物系统的不合理开发所导致,被确认为全球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群减少的首要驱动力。此外,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以及疾病传播等因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气候变化作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虽然其影响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尤为显著。而在北美以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污染则成为了推动野生动物种群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
2024 年 3 月 6 日,人们在土耳其阿达纳的波桑蒂区看到了被国家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的火蝾螈。
该研究还发出警告,如果当前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全球生态系统极有可能触及“临界点”,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生态灾难。报告指出:“自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虽然某些变化看似微小且渐进,但其累积效应却可能引发更大、更快的变化。一旦累积影响达到某个阈值,变化将变得自我延续,导致实质性的、通常是突然的、甚至可能不可逆转的生态变化。”
在本月晚些时候于哥伦比亚卡利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会议(COP16)上,该报告被正式发布,并警告全球正面临无法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严峻挑战。哥伦比亚环境部长苏珊娜·穆罕默德表示:“对于哥伦比亚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而言,这次会议无疑是一个向世界传达气候行动和保护生命重要性信息的绝佳机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舒伊特博士强调:“未来五年内的决策和行动,将直接关系到地球生命的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共同守护这个唯一的家园。”
关注『跟着大事跑的人』,全球热点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