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这几个国家文化公园之间有怎样的“个性”差异?

图片
编者按: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100问》于2023年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亮相于第十三届江苏书展,受到广大读者和宣传、文旅、教育、党校等单位部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入选学习强国、2023苏版好书等书目推荐。
8月19日-23日,李后强教授受邀出席于南京图书馆举行的主题为“书香满金陵 经典耀中华”系列活动和“阅见长江”专题书展,并在南京图书馆作了题为《长江文化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思考》的学术讲座。
图片
目前入列国家文化公园的,除了长江外,还有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
这些文化载体,从空间来看,都是线性的走势。从时间来看,长江、黄河历经千百万年,长城、大运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征只有80多年。   
从形成来看,长江、黄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长城、大运河、长征是人力的伟大创造。
图片
从文化来看,长江、黄河重在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的融合,灵动的长江文化和雄浑的黄河文化“江河互济”,塑造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长城、大运河突出历史文化保护,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的长城、大运河文化,兼容并蓄,多彩荟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长征孕育出红色文化,红军长征沿线留下的革命文化遗存,展现了中国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国家部委对国家文化公园有统一的发展目标、建设要求和战略部署。
一个国家文化公园就是一部历史典籍,但每本“书”的内容、页码与装帧都不同,可谓特色各具、亮点纷呈。
图片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其他国家文化公园的最大差别是:前者是大自然的神奇杰作又是天地人的共生记录,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人类的伟大创举又是历史的深厚积淀,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则是人间悲欢离合的实物档案和时间产物。
黄河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河道多变、河水泛滥、河灾不断,冲积土壤疏松肥沃,黄河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长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图强,沿江土壤坚硬黏结,江岸稳定、江水清澈、江山锦绣,长江文化是我们的“骨与肉”;长城、大运河、长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进取,大战有策、大水能驯、大难不惧,敢于斗争,勇于胜利,这些文化是我们的“经与脉”。
图片
国家文化公园是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特征的宏大历史叙事时空。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动脉、生态廊道、经济通道和文化纽带,在其亿万年的自然史中,不仅哺育了流域的万千生物,同时也孕育了人类的文明。经历了长期的水与石的厮杀、柔与刚的拼搏,在曲折艰难里诞生成长,是东方沃野上的一条巨龙、一首流动的诗、一幅隽永的画作、一个永不休止的音符。它的上游有自古称道的“天府之国”,中游有令“天下足”的湖广,下游有闻名中外的“天堂苏杭”“博爱之都”。
上至远古,下至如今,勤劳、勇敢、智慧、善良的中国人在长江上用自己的血汗开创了一个个前无古人、不可复制的伟大奇迹。
图片
长江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云人物”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万里长江不知目睹了多少王朝兴替、触动了多少英雄情怀。
长江作为一条流淌着文化、诗歌与美感的大江,孕育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见证了中  华民族成长的沧桑历程,代表了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与独特的精神标识。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程中,长江发挥了文化交流融合的通道作用,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廊道,是跨越历史时空且流动的线性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