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谋:教育最大的问题,可能不是培养出大批思想滑坡的人,而是培养出大批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全文1247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永谋表示,当前教育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培养出大批生活不能自理的人,而非思想滑坡的人。

02他指出,2023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与1990年高中生数量大致相当,但当前大学生的心态并未调整过来,普遍认为毕业后应从事体力劳动。

03然而,许多90后、00后年轻人生活不能自理,动手能力差,不会做家务,不懂得与人交往。

04刘永谋强调,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任务,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需要转变,让大学生三个字落地。

05他呼吁整个社会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就业机会,以应对智能革命时代的劳动竞争。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刘永谋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保留一切知识产权,侵犯必究。


图片


2023年高校毕业生是1100多万,而文心一言告诉我:1990年高中生人数为1321万,其中普高717万,中职604万人。当时高考录取的大专生、本科生印象中是20多万,然后还有二三十万高考录取的中专生,一共五六十万。那时中考上技校的有工人身份、考上中专的有干部身份,高考考上中专的都是干部身份,全部都有工作分配。

不知道上述1100多万的数字,是不是包括了中专生,也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中专生。总之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与1990年的高中生数量大致在一个量级上。而2023年博士生招生人数15万左右,大体和1990年本科生录取人数在一个量级。

当然,不能说1990年的高中生毕业生和2023年的大学毕业生水平一样。但是,教育是现代社会重要的“阶层分级装置”,因而两者在社会阶层上所处的位置是可以类比的。

说这么多废话,想说的是:今天的大学生准确定位应该是:具有一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通俗地说,大学毕业进工厂打螺丝,或者卖房子、卖报销、“铁人三项”(外卖、快递和滴滴)、“吉祥三宝”(保安、保姆和保洁)以及开个小商店、小饭馆,这些都是很正常,或者说“很匹配”。

再说一遍:大学生不是精英,而是有点技能的普通劳动者。

现在的问题是,大学生的心态普遍还没有调整过来。大学毕业不一定从事脑力劳动,大学毕业肯定不会是高收入人群。大家只是普通劳动者,干体力活也很正常。1990年,哪个高中生会觉得自己没有坐办公室、需要体力劳动而困惑呢?

我们的高校老师心态也需要调整,即不要再把学生们当“天子骄子”来精英教育,尽教一些“屠龙技”“高大上”,毕业生在社会上完全用不上。比如,文科生主要技能就是能写会说,再就是会外语,老师们把这些东西教会就好了,少扯一些“无用之用”的大话。

以前有一种说法是,改革开放后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培养出一些跟上头离心立德、有反骨的人。现在看来形势发生变化了,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成功。但是,出现了新问题:培养出一大批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接触身边的90后、00后,发现大多数做不了家务,动手能力很差。当他们独立谋生时,日常生活过得很糟糕。不管男女,不管来自农村城市,很多很多年轻人只能点外卖,下个面、煎个蛋都困难。很多不知道折衣服、铺床,更没有定时打扫卫生的习惯。至于一年四季换洗,换着花样改善生活,根据情况照顾家人,对于他们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任务。

再就是很多很多年轻人,不知道怎么和人交往。不管时间地点,不管对象场合,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想干什么干什么。遇到问题不知道与人沟通,心情不好不知道自我调节,挫折来时很容易崩溃、躺平。只想一夜暴富,或者啃老。谈爱结婚,也是各行其是,要不闪结闪离,要不干脆不爱不婚不育。

换句话说,很多年轻人总是处在手足无措的状态中。

总之,教育最大的问题,可能不是培养出大批思想滑坡的人,而是培养出大批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教育学生自食其力、勤劳致富,不光是学校尤其不仅是高校的任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要转变,让“大学生”三个字落地,而不是漂在空中。否则,在智能革命的时代,面对着AI的劳动竞争,毕业生们很难生存,更谈不上强大的竞争力。

当然,更大的问题是,整个社会要想方设法给年轻人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就业机会。那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不懂的事情,当请肉食者谋之。不能让大学生脱掉了长衫,也养活不了自己,养活不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