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佳节来临之际,大众日报推出“重阳秋暖 敬老情浓”特刊,跟随记者的笔触,回溯民俗演变历程,品咂历代诗词佳作,细数尊老敬老举措,呈展银龄幸福画卷。下附图文报道,以飨读者。
登高赏秋华 把酒话孝亲
大众新闻记者 卢昱
重阳节,始终承载着国人感恩、祈福、祭祖的情缘。
正如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之句所述,重阳节在唐代已被固定下来,还被官方认定为“三令节”之一,受到从皇家到黎民的一致推崇。
在先秦时,重阳虽未形成节日,但农历九月九日“庆丰收”“尝新”的习俗日渐形成。在西汉初年,九月九日这天便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诸多习俗,而且“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重阳节习俗发展受到碰撞并出现变化的时期。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清谈玄学的风气、民族融合的潮流三方面因素都对重阳节习俗产生冲击与碰撞,从而使活动的内容、功能、内涵发生了变化。
唐代以后,重阳节依然被赋予伤感悲秋、延年益寿、怀念亲友、思念家国等主题,不断凝聚着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深度。当下,重阳节更是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应对当下的老龄化趋势,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视。重阳节的氛围、文化的熏陶,可以润物无声地唤起人们的尊老爱老心,也更容易把积极的老龄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人们,构建一个美好的老年友好型社会。”鲁南民俗研究者苗延年说。
重阳秋色暖,敬老情更浓。重阳节前后,我省各地掀起一股股敬老爱老热潮:各界力量行动起来,开展走访慰问和关爱帮扶;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了老年人社会参与;还有医务工作者进社区、走乡村,普及健康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在德州市庆云县,中丁乡大店村67岁以上的106位老人,集体到县医院查体。“老人是家里的宝,也是社会的宝。孝敬老人,要多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这是我此次送温暖的初衷。”捐助此次助老行动的庆云好人之星郭天西说。
当然,孝亲没有止境,重阳节只是一个短短节点。山东多地结合实际,探索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之路,扎实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寿光市台头镇南兵村从“吃好饭”“防好病”“看好戏”三方面着手,深入开展敬老孝亲活动,还与寿光养老服务集团合作,对75周岁以上老人集中供养,每月开办“孝老饺子宴”。“8月13日,我们举办了村里的‘老人节’。现在我们村约定俗成,谁家结婚、生子就往村里幸福院送鸡、鸡蛋。”南兵村传统文化辅导员侯圣德说,传统文化是连接现代人与历史的桥梁,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任重而道远。
10月10日,在青岛市李沧区一家助老服务中心,志愿者为老人们集体过生日、敬孝心茶,陪伴老人们写书法、扭秧歌,迎接重阳节。(□通讯员 张鹰 报道)
岁岁重阳的遵循与守望
大众新闻记者 张兆友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阳节,也是我国法定的老年节。“四时佳节是重阳,斑斓秋色胜春光。”重阳时节,天朗气清、叶红菊黄,正是登高赏秋、祈愿祝福的大好时光。
“重阳”之名,得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又名“重九”。在民俗观念中,“九”是最大的数字,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先民就有重阳之日登高的风俗,意在崇拜山峦,以消祸避灾。今天,感悟“岁岁重阳”的意蕴,就是在体味传统文化,感悟家国情怀。
岁岁重阳,遵循的是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自古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百善孝为先”,敬老孝亲是重阳节的文化内核,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让老年人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让优质的医养结合服务离老年人更近些,考验治理的精度,也映照社会的温度。山东是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23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2391万人。近年来,山东坚持文化引领,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设立孝德基金,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深化改革创新,实施“五床联动”试点工作,满足不同生命周期老年人服务需求;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4万处,获批全国首个医养结合示范省。齐鲁大地上,一项项务实之举,传递着敬老孝亲之道,让更多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生活。
岁岁重阳,守望的是多姿多彩的文化意趣。千百年来,重阳节从自然时令演变成传统节日,亦是体现中国式浪漫的舞台。从杜牧“但将酩酊酬佳节”的旷达,到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的缱绻;从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乡怀亲,到李白“登高无秋云”的畅快心境……透过文人墨客的诗句,我们总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风采。
时代在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展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如今,人们既可以登高眺远以畅秋志,也可以居家团聚共观晚会,既可以饮酒吃糕打卡留念,也可以DIY香囊体验国风,从厚重历史中走来的重阳,已然有了更多打开方式。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个人选择或有差异,但传统节日蕴含的民族文化韵味却是相通的。愈发丰富的节日形态,描绘着新时代的文化图景,也赋予了传统民俗新的活力、新的内涵,彰显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佳节又重阳。其实,敬老也好,登高也罢,说到底都是在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岁岁年年的循环遵循与守望中,在历史沉淀和文明演变中,找到文化传承的精神密码,才是对岁月最好的辉映。
截至2023年底,山东60岁及以上人口2391万人、占比23.62%
多元服务,变养老为“享老”
大众新闻记者 杨帆
9月14日,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茂子峪村的失能老人护理员邱纪萍像往常一样,来到86岁的左孝美家中,为老人清洗衣物、做饭、整理房间……邱纪萍告诉记者,今年是她成为失能老人护理员的第四年。
2020年,沂源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招聘650多名照护人员,为该县2400余位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让生活不便的老人足不出户也能享受暖心服务,安享幸福晚年。
山东是老年人口大省,截至2023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2391万人、占比23.62%,比国家老龄化率高2.5个百分点,数量居全国首位。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保障广大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山东加快推进老年人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会保障、社会参与、权益保障等统筹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10月10日,在济南市高新东区颐养中心,志愿者辅助老人做创意签到游戏。(□新华社发)
山东在全国率先开展养老床位、医疗床位、家庭养老床位、家庭病床、安宁疗护床位“五床联动”试点,探索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建立起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省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8%。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政府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等制度,年发放资金约20亿元。目前,全省养老机构床位达到45.4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75%,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4万处,建设老年食堂1.3万处,家庭养老床位达7.8万张,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2.8万户。
让老有所依,更要让老有所“医”。走进淄博市博山区源泉长寿山医养健康园老年护理中心,一块楼层标示牌引人注意:一、二层为养护区,三至六层为源泉中心卫生院的内科病区、老年病区。楼上看病、楼下养老,院内手术、院内康复,园区内老人如果突发不适,从按铃叫人到医生诊断完毕,前后不超过十分钟。卫生院和养老院毗邻而建,医养无缝衔接,解决了不少老人养老少“医”靠的急难愁盼问题。
实际上,这样“医”与“养”深度融合的养老机构在山东并非个例。围绕全省老年人医疗、照护巨大需求,山东不断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提升专业服务水平。全省建成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站)近300家,96%以上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120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88%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等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全省“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超过1000家,医保、长护险定点机构分别达到787家、904家,6个县(市、区)和12家机构被确定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单位。
不久前,禹城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在当地入户走访71岁的老人王连玉,发现其不仅患有高血压,还腿脚不方便,家庭情况较为困难,马上为其购买了血压仪,还对该户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改造便利设施、建设爱心食堂、开通养老平台……近年来,山东多地不断推出便捷、高效、暖心的“适老化”服务举措,改善老人生活水准,提升老人生活质量,变“养老”为“享老”,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10月10日,在郯城县郯城街道府东社区幸福食堂,社区志愿者与老人一起包水饺。(□新华社发)
今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意见》,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160个,统筹推进基本服务设施适老化改造,“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实施无障碍改造的小区达3673个。全省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向老年人免费开放,并在全国率先实行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此外,注重老有所为,山东广泛开展“银龄行动”,360余万名老年志愿者在社区协商、移风易俗、纠纷调解、公益慈善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把扶手如何撑起老年生活
大众新闻记者 贺莹莹
10月9日11时许,禹城市莒镇后赵村村民杨志贵家烟火味十足。随着“刺啦”一声响,一阵葱花香味弥漫房间。76岁的杨志贵正在院子里晒太阳,听到响声后,他扶着门两侧的扶手走入室内。
“以前这屋门口三四级台阶,进出门可费劲了,现在扶着扶手我就能进来,而且还防滑。”杨志贵介绍说,由于他患有慢性病加上腿脚先前有疾病,行动起来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夜里去卫生间,“之前都是老伴拿着手电筒去开灯,再回过头来扶着我去上厕所,来回折腾,老伴也休息不好。现在有了智能感应灯,并且床边和卫生间都有扶手,我自己一个人就能去厕所,省了不少麻烦。”
“来,今天做的是家常茄子,快尝尝怎么样。”谈话间,杨志贵的老伴刘英珍端着饭菜从厨房走出来。“以前出门买个菜也总放心不下他,现在屋里、院里都安装了扶手,我出门也放心啦。”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并患有基础性疾病,加上听力视力下降、腿脚不便,类似杨志贵这样的老人在洗澡如厕等生活起居方面“步履维艰”,但因家庭经济条件限制,一时无法改善现状。为此,禹城市近年来积极推进困难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面向60岁以上失能、留守、空巢、残疾等老年人实施适老化改造项目。通过一系列微小而精准的改造,确保达到室内行走便利、如厕洗澡安全、厨房操作方便、居家环境改善、智能安全监护、辅助器具适配的目标要求。
根据前期走访,当地出台了《禹城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方案》,并聘请了专业团队挨家挨户上门精准问需,确定了8类、30项改造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同时,综合考虑改造实效和老年人居住地分布,合理制定路线,分配改造任务。
“适老化‘微’改造的工程量虽小,但其中可藏了不少心思。每位老年人家庭情况不同,改造的项目也都不一样。”禹城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魏艳艳说,禹城市根据每位老人的意愿及身体评估、居室环境等情况“一户一策”制定改造计划,列出需求清单和改造清单,再分发给老年人,通过点单的形式,由老年人自由搭配改造项目。改造完成后,还会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进行回访,确保适老化设施能为老年人提供真正便利。
禹城市通过公开采购方式,引进专业机构选择适合老年人的专用产品,由施工单位送货上门安装。同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按照任务分配、评估设计、改造实施、项目验收的流程实施。改造前,逐户优化设计方案,列明改造项目和预算费用;改造中,加强实地督促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改造后,逐户进行工程验收,确保改造质量到位。
“以前都是闺女来帮忙洗澡,虽然经常来,但还是不方便,如今好了,适老化改造时在卫生间装了一个洗澡椅和扶手,舒适、方便还安全,给孩子们省了不少麻烦。”十里望回族镇十里望村村民孟金玉也享受到了适老化改造带来的便利。
看似简单的扶手,也有不少讲究。“我们使用的材料防滑舒适,且扶手背后的凹槽易于抓握,淋浴间L形扶手的竖向部分便于老人站立时抓扶,横向部分便于使用沐浴椅的老人站起时撑扶,安装的高度也根据老人身高进行调整。”参与适老化改造的项目施工方工作人员王书庆说。
洗澡椅、防滑垫、四脚手杖、坐便椅、智能小夜灯……一处处适老“微改造”,解决了老年人如厕难、出行难、洗澡难等现实难题,切实让老年人居家养老舒心,子女在外放心。
据了解,禹城市已连续两年将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列入全市为民实事清单,涉及群体包括特殊困难的高龄、失能、留守、空巢、残疾、失独、低收入老年人,已累计投入资金78.1万元,完成462户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并组织第三方对改造完成情况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让‘微’改造精准地聚焦老人所需。”禹城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崔文泉说。
(策划:姚广宽 赵君 责任编辑:黄露玲 纪伟 美术编辑:巩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