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青春力量”

10月10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四位青年代表,围绕“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图片图片图片

常彦磊:我是莒县乐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常彦磊。2016年我回乡创业,以南瓜、甘薯等农产品为主要经营方向。近年来,我们先后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店铺,是阿里巴巴盒马鲜生、京鲜生等平台的战略供应商。目前,公司带动1000多名群众发展甘薯基地6000余亩、南瓜基地8000余亩,群众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我们通过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每天发货20000单以上,2023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

我努力通过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山东较大的甘薯种质资源圃。通过开办甘薯培训班,无偿向种植户传播高效栽培技术,以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我为“地瓜哥”。经过多年发展,现在我们在广东、甘肃、内蒙古等省份累计发展南瓜基地8万余亩,实现农产品买全国、卖全国。此外,我还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在老挝、缅甸等地发展南瓜基地800余亩,带动老挝当地200余人就业。经过不懈努力,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山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未来,我将持续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传统特色农产品的传承者、推广者,同时发展线下产业,挖掘乡村文化。也希望能够有更多在外的有志青年像我一样,回到家乡,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家乡发展助力添瓦。

图片

刘超:我是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超。2015年,怀着回报家乡的理想,我从央企辞职返乡创业。回到家乡后,我利用外地学习的先进知识,在原来的传统规模种植基础之上,新建500立方米沼气池一座,10座智能钢构温室大棚,羊圈4座,形成了“羊→沼→菜”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场建设蔬菜标准化示范园,积极引进智能化设施,逐步由粗放化种植向精致农业转变。我们还注重公司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对内,共培养甘薯种植等“土专家”8人。对外,聘请山东农科院教授担任农场技术顾问。在浓厚的技术创新氛围作用下,农场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8项,获得“山东省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等荣誉称号。

现在,农场已从我最初回乡时的1130亩,扩大到2100亩。通过修建仓储设施,延长产业链,采用订单种植和“互联网+”模式拓宽销售渠道,胡萝卜、地瓜等农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多个大城市。2023年,农场收入达1200余万元,带动周边300余名妇女就业,人均增收3000余元,还为周边群众提供专业知识培训等,促进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伴随农场的建设,我个人也不断成长,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我对农场未来发展很有信心,我会继续走好我们的科技兴农之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动更多的青年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

刘炜昊:我是山东棋山艾乡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炜昊。2019年我从英国毕业回国后返乡创业,创办了棋山艾乡田园综合体。公司以大健康领域的艾草生产研发为主,以农业科技示范观光、红色旅游为辅,致力于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农旅结合项目,使之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有效带动项目区及周边农民增收。目前,艾草产业年产值超过12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庄艾草种植面积超6000亩,增加就业岗位400余个,农户年增收10000元。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创业以来,我带领团队深入调研本地农业发展基础和特点,探寻智慧农业发展路径,引入高科技农机设施,建设荷兰模式智能温控大棚,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育、耕、种、管、收”全生命自动化周期监测,实现40天高效栽培,产量提升一倍以上。先后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推动农业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经过不懈努力,综合体项目列为省优选项目,获评“国家级科技小院”,我本人先后荣获“山东省省级乡村好青年”、“齐鲁乡村之星”等荣誉称号。作为扎根在农村的年轻党员,我将持续奋斗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带动更多青年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让乡亲们的生活更有甜头、有奔头、有盼头,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

张大健:我是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张大健,现担任山东省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我长期致力于大豆产量与品质的系统深入研究,深入挖掘大豆的优异基因资源,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高产与品质优异基因的功能标记,建立了高产株型育种与优质高产育种技术体系。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大豆分子育种设计提供了重要资源,也为大豆产能提升和种业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个人也荣获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等荣誉。

目前,我带领团队收集了大豆种质资源1000余份,建立起黄淮海区域大豆核心种质库。利用形态标记和DNA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高通量分子育种智慧平台,最终得到显著耐盐碱大豆种质材料36份、高产种质材料21份,为育种研发提供了样本。根据大豆核心种质库的信息,利用分子育种智慧平台,选育出两个适宜黄淮海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油、耐盐碱的大豆新品种——“山豆2号”和“山豆5号”。目前,这两个大豆品种已分别进行国家和山东省夏大豆区域试验,经田间种植“考验”,豆子颗粒饱满,产量远超当前我国大豆平均亩产。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后,预计正常种植条件下,产量能提高10%。

未来,我将继续把培育优质高产品种作为科研生涯的核心目标,带领团队发挥科研优势,开发出更多具有高产、高油、耐盐碱等优良性状的大豆新品种。通过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将新品种能够迅速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力量,使大豆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金豆”。

(大众新闻记者 程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