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记者问|张大健:破解大豆高产“密码”

今天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四位青年代表,围绕“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

图片图片图片

文旅中国记者:

请问张大健先生,近年来您带领团队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实现产业化应用的?未来,又打算从哪些方面发力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图片

张大健:大豆是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要想振兴大豆产业,必须要创新大豆种质资源,培育优良品种,提升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基因是种质创新的基础,谁能够破解基因的密码,谁就占领了育种的制高点。围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我们团队发起了科研攻关,于2022年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多年生野生大豆的泛基因组,破解了大豆育种的“遗传密码”,为大豆的遗传基础解析、驯化性状调控基因挖掘及大豆种质创新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有了这些遗传密码做基础,我们将目标锁定为利用“定制化”分子育种,培育高产优质耐盐碱的大豆新品种。我们通过收集的1000余份种质资源,搭建了黄淮海区域大豆核心种质库,培育了高产、高油、耐盐碱的“山豆”系列大豆新品系。

为了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我们与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清原种子科学有限公司等大豆企业开展合作,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联合诚丰种业、济宁市农科院,成立山东农业大学大豆产业研究院,推进科研成果应用与企业转型升级。目前新品种新技术已累计推广100余万亩,亩产产量增产25公斤,按每公斤4元计算,每亩地增收约100元,可给农民带来约1亿元的增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未来,我打算从两方面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一是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紧盯农业农村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利用已取得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农技推广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等联合推动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高推广应用力度,让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以人才供给推动乡村振兴。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从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科研帮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图片

新黄河记者:

请问张大健先生,您如何看待当前乡村振兴亟需的青年人才问题?对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您有什么建议?

张大健:人才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支撑。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最有朝气、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社会群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承担着生力军角色和推动者职能。

对有志于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我想和他们分享几点建议:

一、做志在乡村的“逐梦人”,扎根基层,播种理想。乡村为青年提供广阔舞台。乡村虽然条件相对艰苦,但却为青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在这里,青年们可以接触到最真实的农村生活和最淳朴的乡土文化,与农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通过参与农村基层工作,青年们可以深入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做本领过硬的“科学家”,开拓进取,灌溉希望。当代青年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立足于乡村实际,主动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当中。例如,我自己作为一名农学院教授,立足于山东省乡村实际,致力于大豆产量与品质的系统深入研究,积极发挥山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作用,协助山东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指导大豆生产,积极参加各层次的大豆生产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把先进的大豆生产技术推广到田地之间,真正为农民造福。

三、做宁静淡泊的“坚守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乡村工作千头万绪,要坚守“青春书写在大地”的初心,注重“面对面”、学会“实打实”,经常深入田间地头,静心了解乡村的根基脉络、禀赋优势、风土人情,从中洞察农业技术革新、发展模式创新的契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生机活力。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在未来的乡村振兴道路上,需要更多的青年才俊,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共同绘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大众新闻记者 程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