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鉴·新加坡|记者观察:提倡“原地养老”,新加坡努力构建“乐龄社会”
鉴于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且老龄化速度加快,对社会、经济、劳动力、福利制度和医疗制度等产生重大影响,新加坡政府鼓励年长者“老有所为”、与社会保持联系,并以改进制度设计、完善养老体系等举措推动“原地养老”,让老年人乐享晚年。
鼓励“老有所为”
新加坡《2024年人口简报》指出,新加坡65岁及以上公民占总人口比例已从2014年的12.4%上升至19.9%,预计2030年达到24.1%。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新加坡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课题。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说,新加坡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超高龄化国家,政府必须在保持活跃劳动队伍、退休保障、原地养老和良好治理等各方面做好准备。
在新加坡,老年人获称“乐龄人士”,也就是“到了快乐年龄”的人群。这一尊称蕴含了人们对安乐祥和老年生活的期待,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健康的生活态度。
新加坡政府提倡老年人“老有所为”,鼓励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工作,从而与社会保持有机联系和良好互动,避免在退休后因社会联系骤然减少导致一系列身心问题,如大脑反应迟钝、孤独、否认自身价值等。在新加坡,越来越多老年人过了退休年龄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2022年7月1日起,新加坡法定退休年龄由62岁调整为63岁,劳动者如果身体健康且工作表现良好,可重新受雇至68岁。政府还计划在2030年前将法定退休年龄和重新雇用退休年龄分别上调至65岁和70岁。
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同相关机构合作,以多种形式为老年人重返职场提供相应技能培训。比如,新加坡活跃乐龄理事会2022年推出乐龄学指导方针,根据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以提升培训效果。
保障“原地养老”
新加坡政府鼓励老年人“原地养老”,即在家或社区养老,采取多样化和创新性举措为老年人“原地养老”提供保障,包括财务支持、完善居住硬件设施、增强社区支持等。
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以房养老”,即通过“组屋屋契回购计划”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金支持。组屋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建设的公共住房,大约八成新加坡人在组屋居住。“组屋屋契回购计划”2009年起开始实行,允许65岁以上、家庭月收入低于1.4万新元(约合7.6万元人民币)的老年人把所住组屋的部分屋契(至少15年)卖回给政府,以换取公积金账户额外充值。这项计划旨在确保老年人在无须搬离熟悉环境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一笔额外收入支持养老。
新加坡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积金制度,帮助公民和永久居民预留资金保障退休生活。与其他国家依托财税收入的养老金制度不同,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是一种覆盖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和养老金的强制储蓄计划。公积金由个人和雇主按照一定比例共同缴纳,强调个人的作用,即个人为“退休后的自己负责”,同时政府担保利率,确保存入账户的资金不受市场波动影响。
新加坡政府注重完善基础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便利。近年来,政府联合多家机构在老年人口比例较高的女皇镇打造了首个保健区,从完善组屋设施、提升预防保健和护理服务水平、鼓励居民终身学习并投身社区活动等方面着手,优化辖区内老年人居住体验。
在新建市镇,政府积极推动代际融合,打造包容性社区。开发组屋项目时,建屋局会设计不同户型的组屋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在相隔不远处规划活跃乐龄中心(类似我国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托儿中心,并在市镇及组屋内增添无障碍设施。比如,近年推出的海军部村庄以综合发展模式汇集了对老年人设计友好的组屋、医疗保健设施、超市、社区花园等。
去年11月,新加坡政府推出“乐龄SG计划”,多管齐下支持老年人“原地养老”,包括拨款8亿新元(约合43.3亿元人民币)丰富活跃乐龄中心活动,同时委任综合服务供应商,协助社区提供不同护理服务。依据计划,活跃乐龄中心将扩大与社区老年人接触,从社交、生理健康、认知、学习和志愿服务五方面增加活动种类并提升质量。
健全医疗体系
构建保障有力的医疗保健体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措施。在新加坡,医疗体系由急症护理、公共卫生和老年护理三个相互连接的系统组成。随着老龄化加速,上述三大系统必须发挥更大作用。为此,新加坡政府推动医疗体系改革,于去年7月推出“健康SG”计划,把医疗体系重心从治病转向预防,为构建老年护理系统奠定基础。
根据“健康SG”计划,政府鼓励民众做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定期体检筛查,与家庭医生建立固定联系、制定保健护理方案,进而降低慢性病发病率。这项专注于预防性治疗的计划率先向60岁及以上人群推广,逐步扩展至40岁以上人群。据新加坡卫生部今年7月中旬统计,已有超过100万人参与“健康SG”计划,其中约六成是60岁及以上人群。
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2022年10月在国会听证时说,为确保无法独立生活的体弱老年人得到照顾,政府将扩建疗养院、增加床位,目标是到2030年把床位数量增加近一倍至3.1万个。不过,他强调疗养院绝不是、也不能是应对老龄化的主流方案,应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和联系,推动“原地养老”。
在新加坡,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不同形式的养老服务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利用,提高了养老质量。比如,在65岁及以上居民人口占比超过23%的宏茂桥市镇,那里的疗养院采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模式,不仅配备长期或短期住院护理床位,还提供日间托老服务,满足不同需求。
在医疗改革转向的大背景下,王乙康9月13日出席一场活动时谈及社区医院的未来定位和发展方向。他说,社区医院应该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不应只专注于治疗后护理,而应通过扩展服务范围、优化患者治疗安排及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来转型。除了疗后护理,社区医院还应提供复健、失智症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
来源:新华社
作者: 蔡蜀亚 包雪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