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特约通讯员 白菲斐
通讯员 高峰 李佳
烈士忠魂千秋常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9月29日,秋日的阳光洒在湖北随县三里岗伏岭村佛爷岭烈士陵园上,一座烈士纪念碑肃然矗立,“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熠熠生辉,承载着一位英雄的不朽传奇。
烈士陵园(通讯员 供图)
敬献鲜花、鞠躬告慰、诉说衷肠,当日,赵基梅烈士的亲属远赴千山万水,带着对亲人长久的思念,从贵州省来到随县三里岗镇,祭扫长眠于此的赵基梅烈士,一同祭扫的,还有当地30余名老乡。
几经波折,英雄儿女找到了家人
英烈长眠处,是一家人的牵挂。在对英雄的敬仰与怀念中,赵基梅烈士的儿子赵小平讲述了自己曲折艰辛的寻亲之路。
赵小平回忆说,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父亲,是母亲艰难地把他们姐弟俩拉扯大。那时候,一家人一直不知道父亲的消息,直到解放军南下武汉,时任中共豫鄂边区委书记李先念通知他母亲说要看看两个孩子,他们才得知,父亲已经牺牲了,安葬在湖北省随县三里岗。
赵小平讲述道,他来到随县三里岗寻亲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非常重视,专门安排了两名工作人员,带着他在深山里转了好几天,有一天晚上,大家一路寻访,到了一位老石匠的家里。
“我知道这件事!”老石匠说,当时部队路过村里的时候,看到很多战士在大哭,老石匠上去询问才知道赵基梅去世的消息。第二天,在老石匠的带领下,赵小平终于找到父亲的墓地。当得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清明节,三里岗小学的师生及周边的村民都会自发地到父亲墓地前进行祭扫时,赵小平感动得热泪盈眶。
“父亲,女儿向您报到!”赵基梅烈士的女儿赵林英在《父亲的容颜》一文中,记录了1966年找到其父安葬地的心情。赵林英介绍道,找到父亲的墓地之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姐弟俩又找到父亲的祖籍——湖北红安县,通过家谱,才知道父亲还有两个哥哥赵基松、赵基柏,也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
“我们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来到湖北麻城县,跟大伯的儿子及亲人们相认。”赵林英讲述道,乡亲们得知姐弟俩是赵基梅烈士的子女,非常激动。“整个村子的人都来了,场面十分热烈。”
英雄早逝,躺在担架上仍坚持工作
青山埋忠骨,翠柏勉英魂。赵林英在父亲墓前深切哀思,聊起父亲时,她曾几度红了眼眶。
鞠躬告慰现场(通讯员 供图)
据史料记载,赵基梅1909年生于湖北麻城,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方面军排长、营长、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和长征。他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到达陕北后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赵基梅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政治处主任,独立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晋冀豫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先后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磁武涉林等战役战斗。1940年4月,任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3旅副旅长,参加冀鲁豫边区反“扫荡”;后任新编第3旅代理旅长,率部进军至鲁西南地区恢复和发展抗日根据地;1941年起任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7旅政治委员兼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第7军分区政治委员、第5军分区司令员,继续坚持鲁西南地区游击战争。
赵基梅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团结抗日各阶层进步人士,积极争取和改编地方抗日武装,使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赵基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副司令员,参加出击陇海路、定陶、巨(野)金(乡)鱼(台)、豫北攻势等战役;1947年8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司令员,率部挺进大别山;当年12月,赵基梅兼任江汉军区司令员,率部西越平汉铁路向江汉地区展开,配合大别山主力部队反“围攻”斗争。
由于长期战争环境和忘我工作,赵基梅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尽管身体十分虚弱,他还是同战士们同吃“大锅饭”,配给他的马也总是让给伤病员骑。在挺进大别山的艰苦斗争中,赵基梅又患了重感冒,走不了路的他即使是躺在担架上,仍坚持工作,指挥作战。
由于病情加重,1947年12月27日,赵基梅在湖北随县(今随州)三里岗病逝,时年38岁。中共中央发出唁电,高度赞扬他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要贡献,称他的逝世“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的一大损失”。
三里岗镇尚店村老乡陈造才的孙子陈尚军回忆说,1947年,赵基梅烈士曾在他爷爷家居住过,跟他爷爷一家相处得很好。当年江汉军区司令部驻扎在尚店村(原火石冲村)陈家新庙,赵基梅司令拖着病重的身体坚持工作,深受当地老百姓热爱和敬重。当年12月27日,赵基梅在随县三里岗尚店村病逝,遗体也安葬在了当地。
70多年坚守,菇乡人成了亲人
“每次在墓园,我内心禁不住阵阵颤动,为这黄土下的英魂,为这悠悠尚存的记忆,也为几十年修陵扫墓不辍的三里岗亲人们。”正如赵林英在《父亲的容颜》一文中所感慨的一样,多年来,赵林英已经把因香菇而兴的“菇乡”三里岗镇当作自己的家乡,她与这里的老乡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把菇乡人当成了亲人。当天,赵林英与伏岭村村民汪呈祥、汪呈富两个老乡合影留念。
一旁的汪呈祥指着高高矗立在陵园中央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激动地说道:“1967年修建烈士陵园的时候,我们是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挑的砂石,都是一锹一铲挖的,也是肩挑背驮扛来的。”当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革命烈士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生动见证着“军民一家亲”的鱼水深情。
在连绵不绝的群山中,绿树掩映下,烈士陵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从修陵到扫墓,对革命烈士的守护,从未间断。“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自发地前来祭扫,当年小学生来祭扫的时候,我们还在家里烧开水,送过来给学生们喝。”汪呈祥表达着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伏岭村纪检委员程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一名村干部,身份在变,但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没有变。据程品国介绍,一届又一届村干部,传承了70余年,每年村干部、老百姓都会来祭扫,并会主动清理一下杂草枯枝。在程品国看来,这是一种祭奠,也是一种教育和传承,教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能忘本。
和程品国一样,三里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罗可启曾经也是一名军人,先后当过老师,担任过校长职务。虽然身份在变,但情怀始终没有变。“大约是1982年,当时我读五年级,曾在烈士陵园祭奠烈士,听老师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长大后参军当军人,转业后当老师,后来担任校长,也组织师生前来祭奠英烈,开展红色教育,并参与编写《校本教材》,记录包括赵基梅烈士在内的英烈们的事迹,后来在三里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期间,更是遍访过战斗遗址,整理过英烈战斗的故事。”罗可启道出了自己多年来的心路历程。
青山绿野,松涛和鸣。在这片镌刻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赵基梅烈士的故事,在干部群众之间传颂,赵基梅烈士的名字,深深烙印在菇乡人民的心中。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