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产量激增,飞行员都不够用了?二代机直升五代机,相当罕见

“我将练就克敌制胜的本领,驾驶战鹰打败一切来犯之敌,守护好祖国的空天安全。”,这是两年前一位歼-7战斗机飞行员的豪言壮语。

图片

驾驶歼-7克敌制胜?重要的不是飞机,而是人才团队的建设。这位飞行员昔日的豪言在最近的一则关于歼-20的重磅官宣报道中被验证了。

近日,官媒对南方某歼-20单位做了一篇专题报道,该报道披露了很多此前从未公开的重要信息。

“兄弟部队前来改装歼-20的飞行员,有原来飞二代机的,也有原来飞三代机的”,二代机飞行员直接改装第五代战机歼-20?

图片

前些年二代机改装四代半的新闻倒是屡见不鲜,但这直接连跳多级直飞五代机倒是颇为罕见,从这里可以看出歼-20的换装速度之快。

两个多月前,土耳其媒体“Clash Report”的新闻嗅觉颇为敏锐,首先报道了,中国空军目前拥有14个歼-20第五代隐形战斗机旅,服役数量超过300架。

图片

这则报道的正确与否另当别论,然而中国空军正在加速换装跨代机型却是事实。

歼-20飞行员吕红曦从小就是个军迷,如今的他可以说是“军迷楷模”了,能开上歼-20说明,军事爱好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他的努力也没有辜负从小倾心的军事爱好,见证国防事业发展的他这样说道,“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开上这么先进的战机。”

关于歼-20确实有很多“没想到”,五年前做客央视的歼-20副总师王海峰总结了3个“没想到”,他说,与国外最先进的战机相比,最早我们这个叫望尘莫及,看不见别人,好不容易到望其项背,今天这个叫并驾齐驱,或者并肩齐驱了,同台竞技,达到这个程度,歼-20真的做到了,它立项到首飞三年,我们业内人士没想到,包括很多专家没想到,国外的对手更没想到。

图片十三年前,用于首飞的2001号歼-20原型机。

吕红曦的“没想到”应该说是王副总师3个没想到的延续,说明,我们不仅早已有了研制先进隐身战机的能力,更有了让尖端战机“上量”的本事。

而且,让歼-20“上量”,还不是一般的“上量”,是在短周期内快速上量,正如另一位歼-20飞行员张玉豪说的那样,自己的飞行生涯好似按下了加速键,从航校毕业到一线部队,从飞初级教练机到驾驶歼击机,短短8年时间,他一直走在改装新机型的路上。

图片

是什么力量让这位年轻的飞行员这么快飞上了歼-20?个人的努力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助推”。

歼-20的研制速度可以说是创造了世界奇迹,短短三年就实现了从立项到首飞,之后的试飞周期也很短,官宣报道是2017年进入空军战斗序列,从这个时间看试飞周期只有六年多,同样是世界最短的五代机试飞周期。

图片列装初期的歼-20

歼-20列装初期的生产速度并不快,直到2022年官宣才首次披露“歼-20已经遍布东南西北中”,其实歼-20真正提高产量也就是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才开始,列装初期的三四年都是低速生产。

先进装备的发展往往蕴含着科学的发展观,在我们列装歼-10这款第三代战机的时候,强敌对手已经开始隐身战机的量产,强大的国防压力很快就传导到了我们这边,怎么办?

如果按部就班地发展,在战略上我们就将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内处于被动地位,也正是这个“按部就班”才导致了王副总师总结的那“三个没想到”。

基于现实的压力,先进隐身战机的发展就必须超常规发展,虽然是超常规,也是要符合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就立项歼-20的时间点看,那一时期对比强敌对手,我们的工业实力技术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我们可以集中力量攻其一点,这个点就是隐身,隐身恰恰就是第五代战机最核心的跨代特征。

图片

隐身虽然是气动外形的改变,然而隐身本质上是信息战的一部分,就是要隐藏自己,不让对手掌握己方行踪,像发动机、态势感知、其它机载载荷的提升都可以往后面放一放,正因为抓住了隐身这个主要矛盾,初代歼-20才能这么快完成研发进而进入装备序列。

有了高度正向隐身的歼-20,我们就有了与强敌对抗的装备,这是那一时期的主要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1世纪第三个十年,国产太行发动机增推锯齿隐身修形版本渐入佳境,已经达到了批产工程应用的阶段,因此全新改造升级的歼-20A就应运而生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歼-20与十年前看到的歼-20虽然气动外形变化不大,但内在早已完全不同,也难怪有些早期列装歼-20单位的飞行员会向歼-20新机型投以羡慕的目光。

图片

图片

不论是二代机飞行员直升五代机,还是年轻一代飞行员的短周期改装,正如前文所说,这是时代力量的助推,什么时代力量?就是如今我们已经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已经可以大批量生产第五代战机,你就是想飞三代机、二代机可能都没有机会,这是加速新质作战力量建设的时代力量

谈到时代的助推,在载人航天领域也有更为经典的案例,21世纪的头两个十年,那会神舟载人飞船的发射频次还很低,往往是时隔一两年,甚至是时隔三五年才能有一次飞行机会,第一批航天员中就有5人甚至一次飞行机会都没有赶上,只能遗憾退役,第一批航天员邓清明也是在坚守二十五年之后才等来了一飞冲天的机遇,他的飞天机遇同样是时代的助推,他等来了空间站时代。

图片

现如今载人航天早已进入高频次发射阶段,浩瀚太空每时每刻都有我国航天员的身影,载人航天发射也不再是两三年一次,而是每年两次,航天员不再为飞行机会发愁,因为飞行机会已经多到可能连航天员都不够用的地步。

类似这种时代助推的案例,在今天的中国早已比比皆是,比如航母力量的大发展呼唤更多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海军舰艇的大发展也需要更为庞大的高素质舰员……

每个人的命运要靠自我的奋斗,但更要看到历史的进程,如今历史的进程已经推进到全新的阶段,能否抓住这一个个历史机遇,就要看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