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粮少食”到“丰衣足食”!鹤山人的餐桌上有了这些变化

图片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大事。75年来,鹤山市老百姓餐桌上的变革翻天覆地,从吃不饱到吃饱,再到吃得健康、吃出品味,食材上的选择、舌尖上的变化,见证了市民的生活变迁。


图片

1953年,因物质供应紧张,全国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购买粮食需用粮票,温饱问题困扰着老百姓。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极大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雅瑶镇雅瑶村,种植户黄昌荣正在稻田里观察水稻生长、结穗情况。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黄昌荣在家里种植几亩矮杆水稻,靠人工牛耕,每亩水田一造能收获400斤稻谷。从2003年开始,黄昌荣扩大承包面积,到现在用10多台机器耕作200亩水稻,亩产量一造达到700——800斤。

黄昌荣告诉记者,以前辛苦种田,米小产量低,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种植的万占香丝苗1号米粒细长,口感香滑,更受市民欢迎。


种植户  黄昌荣

以前用牛耕田辛苦劳作,现在全部机械化,以前种植品种以硬米为主,现在种植长软有口感的品种,最重要是满足群众需求。


粮食产量飞跃,使市民的饮食习惯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最初满足温饱需求到现在追求高质量生活,市民餐桌上的选择越来越丰富。


图片


吕源根是古劳镇水产养殖大户,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养殖草鱼、鲢鱼等四大家鱼。2000年尝试养殖花鳗、日本鳗,现在有250亩鱼塘,养殖桂花、笋壳、白鳝等,其鲜美的口感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市民喜爱,桂花鱼最高峰一度卖到90元一斤,还是供不应求。现在满足了市民对高品质鱼类的需求


养殖户  吕源根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我们以养殖优质鱼为主,如白鳝、笋壳、桂花等,跟上市场需求,销量也比较好。


图片


挖掘山水潜力,万亩鱼塘改造、走好“牛”产业路,让鲜活水产“跃”上市民餐桌,鲜美健康、清香弹牙的牛羊肉让人感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近年来,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推崇,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走进茶楼、餐馆,与家人朋友共享美食时光。“以前有什么就吃什么,有番薯吃都很高兴了。现在虾饺、叉烧包、凤爪,大家一起团聚喝茶,联络亲情感情。”市民钟先生说。

花生热销,蓝龙虾走俏,鹤山红茶、鹤山粉葛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番薯也越来越受到市民青睐,绿色食品、“土特产”持续升温,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新亮点。


图片


统计数据显示,鹤山粮食作物总产量,1949年为4.68万吨,1952年为6.43万吨,1980年为11.4万吨,1989年为13万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主食比重下降,副食比重上升。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91亿元,粮食产量6.17万吨;油料产量0.25万吨;蔬菜产量32.09万吨;园林水果产量2.61万吨;猪牛羊禽肉(含鸽肉)产量5.1万吨;水产品产量7.3万吨。

从“吃饱”到“吃好”,讲究饮食健康、个人口味、消费环境、营养均衡,城乡居民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甜美。



来源:鹤山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摄影:肖仰乐)、 鹤山市农业农村局、鹤山市统计局  

一审/责编:曾双庆 徐颖芊
二审/监制:吕桢华
三审/总监:吕悦怡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