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景教授:肝硬化门脉血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抗凝治疗

图片


门静脉血栓指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血栓形成,可延伸至脾静脉或肠系膜静脉,造成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是肝硬化的并发症之一。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是因肝病本身或肝病相关治疗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既往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症最为常见,患病率高达76%。肝硬化门静脉血栓需要抗凝治疗,但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又有出血风险,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综合治疗中,如何平衡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抗凝治疗?值此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艳景教授分享肝硬化门脉血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抗凝治疗。


医脉通:请您介绍一下影响肝硬化门脉血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

高艳景教授: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发病率约为1%~28%之间,血小板减少症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70%左右,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发病率相对更高。门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危险因素中,包括D-二聚体增高,门静脉的血流速度减慢,周围血管解剖结构的改变,以及遗传因素等。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中,首先是血小板生成减少,例如肝硬化患者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降低导致的血小板生成减少,以及病毒性肝炎患者骨髓抑制导致的血小板生成减少。其次是血小板破坏增多,例如脾亢患者,以及部分肝硬化患者,特别是病毒性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约有50%的几率发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最后是门静脉血栓,广泛微血栓的形成,也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之一。

医脉通:针对肝硬化门脉血栓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该如何制定抗凝治疗方案,以及抗凝治疗的时机?

高艳景教授:我们团队的初步临床资料表明:对于血小板>30×109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其抗凝治疗应在胃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降低以后,如内镜治疗后48小时以内,都可以安全进行抗凝治疗。一般采取的抗凝治疗措施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药物治疗。

医脉通:在进行抗凝治疗的时候,应当规避哪些风险,以及如何进行安全性评价?

高艳景教授:我们团队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肝硬化患者中,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个月、后续灌华法林抗凝治疗疗效确切,其门静脉血栓的再通率在62-70%左右、且安全有效,能有效降低患者Child-Pugh评分评分,提升白蛋白水平,改善肝功能。在抗凝治疗时应规避的风险包括,治疗时若患者发生再次出血,应及时停止抗凝治疗,若应用华法林抗凝,发生出血时可采用维生素K制剂或鱼精蛋白等措施应对。

专家简历





图片



高艳景 教授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临床博士生导师

  • 山东大学门脉高压研究所所长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科中心副主任

  •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肝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肝胆学组委员

  •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病相关消化疾病协作组委员

  • 山东省医师协会肝病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组长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