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三都县都江镇中部的怎雷村,距县城41公里,是水族、苗族群众聚居的传统村落,国土面积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65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峰峦延绵,森林覆盖率60%。共有226户1062人,水族人口占60%,苗族人口占35%。村寨青山座座,梯田层层,200余栋传统民居“干栏式”建筑保存完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水族、苗族同胞和谐共居300余年,为民族团结的示范村寨,传统年节为水族端节(第二批)和苗族吃新节。
仙境怎雷。
传统村落历史悠久
怎雷村里普遍流传的“历史”表明,苗族是这里最早的居民,水族是从外地迁到怎雷村居住的。有关怎雷村的历史,没有具体的文史记载,只能通过相关的证据进行推测:从怎雷村现存建造时间较早的建筑及其风格、样式、工艺、腐朽程度等推断,怎雷村古建筑群的修建时代最早的应为清中期,最晚的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2001年11月,在修建怎雷村上寨公共厕所时,出土一批古钱币,数量三百余枚,其中有宋仁宗皇宋通宝,清康熙后历朝通宝,太平天国钱币,民国湖南、四川等省造铜币,说明怎雷兴旺发达在清中期以后;在怎雷水族寨的墓地里,葬于清代的墓有数十座,其中有汉文字墓碑的十多座,时间最早的是韦氏墓,韦氏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葬于嘉庆十七年(1812),立有水族文字碑的墓1座,上面的时间显示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此看来,怎雷村的历史可上溯到清中期乾隆年间,距今约三百年;根据都江镇“万人坟”碑文及怎雷村出土的太平天国钱币、民间传说故事考证,怎雷村苗族、水族群众踊跃参加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罗光明等领导的都江地区各族农民反清起义;据85岁的村民韦以胜口述,他们家族迁居怎雷,到他这一代,已历经了十八代人,现在老人的长孙已25岁,按一代人二十年计,该家族迁居此地当有三百余年历史。以上证据表明,怎雷村的历史当为三百年以上,接近四百年。
水电路讯改造“点亮”古村落
21世纪前,怎雷村未接通自来水,靠人工到自然水井挑水使用,村内有自然地表水井5口,还有充足的山泉水,足够人畜饮用及灌溉使用。2014年,村委会组织修建自来水,将沙子坡地的溪水引入村寨,自来水安装到每家每户,改变了人力挑水的现象。灌溉用水为山泉水,群众自己修建简易沟渠引水到农田,用于农田灌溉。
怎雷晨韵。
1986年以前,怎雷村无电力设施,村民靠松香、菜油、煤油等点灯照明。1986年12月24日正式供电,怎雷村成为都江镇最早用电的村寨;20世纪90年代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后,改用南方电网供电系统,自此怎雷村电网实现全覆盖。
20世纪80年代以前,怎雷村未通公路,村民出行基本靠步行,条件好的家庭骑马出行。1985年8月,三都县交通局按省标乡村公路标准测设,开工建设都江至巫不公路,1987年6月完工,公路全长34.4千米。1995年,村民出工出力,开挖村寨至X031县道(都江镇至巫不公路)的毛坯马路,开始通马拉车。2003年,怎雷村组织人工开挖怎雷村连通X031县道(都江镇至巫不公路)怎雷路口的泥土路,勉强可通行小车。2009年,完成XO31县道怎雷路口到怎雷村上寨道路硬化。2013年6月,完成都江排长河至巫不通乡油路建设。2014年,利用国家扶贫项目完成怎雷上寨到怎雷下寨道路硬化,道路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方便当地群众生产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怎雷村无通信设施。1957年三都建立自治县后,在都江开设邮电机构,通讯为手写信件及人为报信,手写信件主要用于通讯距离较远的省外亲戚朋友,人为报信则家中有重大突发事情,则派人往较近的亲戚朋友家亲自口述。2017年贵州广电网络接通,随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网络陆续接通。2020年,怎雷村家家有手机、户户通网络,有线电视用户数量117户,通讯方式已发生巨大转变,电话或网络成为村民主要通讯方式。
文旅融合激活“美丽经济”
怎雷村是贵州南部古建筑群和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民族村落,先后获得贵州省民族文化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名村、第二届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中共中央宣传部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黔南十大古建筑、黔南十大最美村寨等荣誉称号。怎雷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整合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点带面开发并推出具有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怎雷村神秘的苗族鼓臧节。
怎雷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原生态民族文化保留十分完好的水族村寨,地处峰峦绵延的大山之中,建于山坳缓坡地段,背负青山,前临深涧,层层梯田从山脚累级而上,云雾缭绕,气势恢宏,远远望去,村前是满目金黄的稻田,村后是青松翠柏的山梁,村中是错落有致的民居,村里是繁忙劳作的村民,人文风光和自然风光相互交融。由于村寨建在高高的山腰上,稻田和民居只能依山而建,寨与寨之间有层层梯田间隔,形成一道亮丽的梯田风光。在这里繁衍生息300余年的水族同胞,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水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和文化艺术等民族文化特征,尤其是民居建筑群最为突出,现仍保存着14栋上百年的“干栏”式民居,为研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木质结构建筑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
怎雷村梯田风光主要在上寨和中寨相间区域,人文风光和自然风光相互交融,由于怎雷村山高坡陡,稻田和民居只能依山而建,寨与寨之间有层层梯田间隔,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美女崖位于怎雷村下寨往东约一千米,整段悬崖由石壁组成,崖高约100米,石壁天然形成的棱角酷似一张女性的脸颊,搭配上山顶的树木,像一个美女安静地坐在那个地方,故而得名“美女崖”;冷暖洞为喀斯特地貌溶洞,位于怎雷村下寨,洞口平坦,洞深约2米,其内狭窄,该洞看似与平常的山洞无任何区别,但洞中温差极大,洞内涌出的气流与外界空气相遇,凝结而成的白雾似银练常年缭绕洞口,横卧路面。
2020年底,怎雷村旅游设施有旅游标识标牌10个,风雨长廊1个,休闲亭2座,观景亭1个,观景台1个,跳月台1个,串寨旅游步道五千米;专业解说员1名,原生态水族文化演艺队1个;精品民宿1家,即美途民宿,可接待10人,食宿一体,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包房数量5间,床位7个,主要以住宿、农家乐为主要经营内容,可供50人就餐;农家乐3家,可提供100名游客就餐;文化活动广场1个,兼具停车场功能,可同时容纳5辆旅游大巴或30辆小车。
古建筑群保存完好
怎雷古建筑群由上、中、下寨及排长寨四个自然寨组成,是贵州三都水族、苗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是研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实物,承载了明清以来三都县水族、苗族文化的生活场景和聚落空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怎雷古建筑群民居共有200余栋,均为传统的“干栏”或“干栏式”建筑,其中百年以上“干栏”民居有14栋,“干栏式”禾仓111栋。2010年12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2月,黔南州人民政府、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授予“黔南十大古建筑三都怎雷村古建筑群”及“黔南十大最美村寨”。
怎雷村水族拦门酒。
近年来,怎雷村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民族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这里不仅是传统水族文化的保存地,更是现代乡村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三都县都江镇的怎雷村,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乡村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图/文 三都县精神文明建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