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全球市场上,控制粮食似乎就等于控制了人类命运。美国依仗其农业霸主地位,通过低价粮食打压他国农业,获取巨大利益。然而,这一切在面对我国时似乎并没有奏效。
如今,世界粮食市场出现了令人瞩目的逆转,我国不仅不再依赖美国等国家的粮食进口,反而在全球粮食市场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近日,美国彭博社发文,颇有些无奈地指出,我国近年来大幅减少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粮食进口,这让许多国家的粮食出口陷入了困境。
以美国为例,今年第三季度,我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量仅为1.34万吨,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高达56.4万吨。此外,美国对我国的豆类出口也创下了16年来的最低纪录。这种断崖式的下降让西方国家措手不及。
西方的粮食滞销危机
西方国家的粮食滞销情况不仅限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受到严重影响。根据法国鲁昂港的数据,今年第三季度法国对我国的大麦出口量锐减至去年的一半。澳大利亚的小麦也面临类似的局面,以前我国是其小麦出口的主要市场,如今我国减少采购,迫使澳大利亚不得不寻求其他市场。
面对这一状况,西方媒体给出了种种猜测。彭博社的分析师们认为,导致我国减少粮食进口的原因之一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随着老年人口增多,年轻人口减少,整体粮食需求自然下降。另一个原因则是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国民购买力下降,因此减少了粮食进口。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国的成功之路
我国的粮食进口减少并非因为“买不起粮食”,而是由于我国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自2004年开始,我国的粮食产量逐年稳步增长。
到2017年,我国粮食年产量已经稳定在6.5亿吨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23年我国的粮食产量高达6.954亿吨。正是由于产量的稳定增长,我国才能减少对进口粮食的依赖。
这意味着,我国不仅解决了国内的粮食供应问题,还在全球粮食市场中逐渐摆脱了被动依赖的局面。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粮食出口虽然大幅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需求减少,反而表明我国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粮食供应的独立。
基辛格的“粮食控制论”被逆转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控制粮食,就能控制全人类。”美国长期以来以粮食为武器,通过“ABCD四大粮商”掌控全球80%的粮食贸易。通过廉价粮食的输出,美国不仅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农业生产,还通过控制粮食价格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霸权。
在这场粮食战争中,美国通过四大粮商向发展我国家提供廉价粮食,削弱了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力。当这些国家的农业陷入困境时,美国又通过粮食涨价获取巨额利润,并进一步收购这些国家的农业资源。智利、阿根廷等国家都曾是美国这一策略的受害者。
然而,在面对我国时,美国的“粮食武器”却失效了。我国不仅通过政策调整和科技创新,提升了自身的粮食生产能力,还通过国家储备制度,在国际粮价波动时有效地维护了国内的粮食供应。美国企图通过抬高粮价来打击我国的策略,最终也未能奏效。
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布局
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不仅体现在产量提升和科技突破上,还包括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农业合作和投资布局。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在多个国家推动了农业合作,提升了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例如,我国通过与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农业合作,确保了粮食进口的多样化,减少了对个别国家的依赖。
特别是在非洲,我国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帮助多个国家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为我国在全球粮食体系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农业合作,我国不仅确保了自身的粮食供应,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同时,我国国内的粮食政策也体现了未雨绸缪的智慧。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不仅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还通过储备粮食的合理调控,平抑了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这一制度使得我国在国际粮价上涨时,依然能够保证国内市场的稳定,避免了外部市场波动对国内供应的影响。
粮食外交与全球市场新格局
我国通过合理的粮食外交,不仅在全球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还通过与各国的农业合作,构建了新的粮食贸易格局。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我国通过技术输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项目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提升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供应链的安全性。
这些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粮食贸易,它们还代表了我国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贡献。例如,巴西、阿根廷等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出口国,与我国的合作为全球粮食市场带来了稳定性。我国通过这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不仅确保了自身的粮食供应,也帮助其他国家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
此外,面对国际粮价的波动,我国的政策更加具有前瞻性。通过提前布局多渠道、多国家的粮食采购,我国有效避免了被个别国家控制粮食供应的风险。这种多元化的粮食外交策略,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全球粮食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