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源自美国纽约的高端汉堡品牌SHAKE SHACK在国内关店的消息引发了市场热议和网民讨论。
如果你和观观一样热爱洋快餐,那么除了“麦麦”“肯肯”这些“标配IP”,你也许也知道SHAKE SHACK,这个以高端汉堡频频破圈的品牌。
2004年,SHAKE SHACK成立于美国纽约。2018年,香港美心集团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将SHAKE SHACK引入中国香港,2019年1月,其又在上海开下内地首店,首店开店之初风靡一时,曾创下了排队7小时,日营收30万的创收记录。它的人均客单价在85元左右,是普通快餐店价格的三倍,因此被誉为“汉堡界的特斯拉”。不过最近不少“快餐党”发现,SHAKE SHACK在国内的门店频频倒闭,荣光不再。背后原因为何?跟着观观一起探探。👇
高端而昂贵
SHAKE SHACK的品牌追求
SHAKE SHACK创立之初,就将自己定义为高端汉堡。为什么贵?贵在哪?
如果说传统快餐汉堡追求便捷:出餐快、价格低,那么SHAKE SHACK的食材品质、用餐环境和顾客服务都追求着更高的成本投入。
据“联商网”统计,截至今年9月13日,全国已经开业了37家门店,其中上海11家、北京6家、深圳和南京各3家、杭州和成都各2家……一共分布在16个城市,扎根一线城市的门店数量最多。也就是今年,SHAKE SHACK深陷倒闭潮。
汉堡界的“特斯拉”
年轻人不买账了?
今年九月,SHAKE SHACK被曝关闭了广州和香港各一家门店。自2022年4月进入广州市场以来,SHAKE SHACK在广州仅有两家门店,SHAKE SHACK广州太古汇店于2023年8月开业,仅仅营业一年就关闭,关闭之后,SHAKE SHACK在广州仅剩一家门店。
SHAKE SHACK广州太古汇店
门店面临频频撤场的局面,因此今年以来,SHAKE SHACK的开店速度明显放缓。之前计划的“武汉三店”和入驻厦门市场计划也被搁置。
实际上,“神级汉堡”不再被买账的原因也很直观。
一是价格昂贵,对于汉堡等快餐产品来说,受众群体多为年轻人及上班族,艾媒咨询调研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在西式快餐的消费价格中,15~50元占比最高,有83.3%,10%的受访者可以接受50~70元之间的价格,而70元以上的消费则不到5%。显然,SHAKE SHACK的客单价在国内大多数人的“舒适圈”之外;
二是品牌的复购率降低,难以吸引“回头客”积攒客源。天环广场店为SHAKE SHACK在广州的首店,2022年4月6日开业当天,门店大排长龙,排队时间接近1小时。而根据时代财经报道,开业不到一个月,SHAKE SHACK店内的食客已是稀稀拉拉。
SHAKE SHACK作为一个具有流量的品牌,刚开始时,尤其是首次进入一座新城市,必然会引发一波打卡高峰,但持续性买单需要打个问号,一来是品牌的市场沉淀是否已经足够支撑一些“死忠顾客”,二来偏高的价格对很多人来说未必能经常承受。
三是消费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在经济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消费者愈发谨慎,紧捂自己的“钱包”。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相比品质、服务,更多人最“pick”性价比到底高不高?
注重“性价比”的年轻人
是开始“消费降级”了吗?
“9.9元的咖啡、汉堡”“疯狂星期四”“十元吃堡活动”……9.9元价格战,充斥着餐饮的各个赛道。
而现在的年轻人点餐之前多了一道格外的步骤,先点开各大外卖平台或品牌APP搜索优惠,哪家优惠力度大,就选择哪一家。割这些年轻人的“韭菜”,好像是越来越难了。
不仅是SHAKE SHACK面临撤店的尴尬局面,此前被誉为汉堡界爱马仕的哈比特汉堡、老牌美式汉堡卡乐星、FIVE GUYS五条人等都曾爆火的汉堡品牌都遇到了瓶颈,纷纷关店。
愿意消费高端汉堡的首批消费者,看似是品牌踩中了这个“消费升级”的浪潮。然而,这只是表象。看似消费升级的背后,其实是中国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更高要求。所谓的“精致消费”并非单纯追求昂贵的体验,而是在有限的预算内,追求最优解。
而当一份汉堡的价格超出大多数人心理接受范围时,品牌再强调“高品质”,也难以挽回那些犹豫不决的潜在顾客。
对于消费者而言,与其说这是“消费降级”,不如说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品牌祛魅,对品质重新提出了定义。降级趋势的兴起,正在成为新一代的消费哲学。表面上的抠搜,换来的是回归于商品本身的凝视——拒绝被消费主义裹挟,更注重商品质量和性价比。另一方面,消费降级下的省钱,也让生活空间变得更加精简。年轻人的“消费降级”浪潮下,不少人却活得更轻松了,一些网友感慨:消费降级买东西没少为自己的情绪买单,现在才明白,情绪价值是自己给自己的。
不管是不再吃香的80+贵价汉堡,还是愈发红火的“1+1随心配”策略,消费者自己开心才是最重要的,汉堡吃的不是价钱,吃的是一份心情。
而对于SHAKE SHACK之流的贵价汉堡来说,为融入中国市场,他们还有一段值得思虑的转型之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