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牛津外教一聊才知道,原来有些国际学校已经next level了

大家好,我是玉莹。
这两天全世界最热议的话题,莫过于「AI获得诺贝尔奖」了,物理、化学奖项都花落人工智能方向,令人惊讶之余,宣告了一个新趋势:AI正在势不可挡地影响着方方面面
都说教育为未来而教,很多走在前沿的学校也积极拥抱着新技术这种趋势。
前段时间,我去探访了一所学校,惊讶地发现有课堂已经用上了VR,比如学意大利语的时候可以进入虚拟世界与当地人对话……
不得不感叹,当我们还在纠结到底让不让孩子接触美丽新世界时,已经有学校进化到next level了

图片

■一整排VR设备,让孩子们足不出户看世界

这所学校,就是拥有悠久历史,还在不断创新的上海德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西校区,最近更是拿到了2024年Tes国际学校大奖中的「最佳技术应用奖」。

更让我惊喜的是,不仅在于STEM技术,就连老生常谈的IB、A-Level课程体系上,这所学校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不同视角。尤其是两位从教十余年英国老师的观点,让我豁然开朗:

毕业自牛津大学物理系,在英国就读A-Level,同时是双课程授课老师的Aisling老师说,「无论哪种课程体系,90%是一样,只有10%的不同。

这种不同是什么呢?

IB协调员,从教20多年的David老师给出了一个精妙绝伦解释:「IB需要学生lean forward curiosity; A-Level则是lean back curiosity,一种是对世界打开自己的好奇,一种是向内收深度专注的探索。」

图片

■左:Aisling老师;右:David老师

两位老师之所以能得出如此与众不同观点,一方面源自多年经验,另一方面,也来自他们用自身与中国文化进行了连通,突破了课程本身,把教育放置在了广阔的空间下。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所指出的,人的教育分为自然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和公民的教育。而无论身处什么时代,课程体系如何完备,缺少了更广阔背景下的教育视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人都是艰难的。

这也是两位老师所在的名校上海德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浦西校区,一直默默在做的事情。

图片

■在德威浦西,我们见到了非常喜欢的图书馆

图片
IB和A-Level差异的10%


说起国际课程的鼻祖,毋庸置疑一定是以德威为代表之一,将国际课程最早引进中国的国际学校。

就拿德威浦西来说,最早就开设了IB课程,以IB平均分38分远超全球平均分(30.32),属于排名前1.5%的学校。今年基于学生需求开设了A-Level课程。

图片

■德威浦西两年所有毕业生的IB平均分

在这三十余年间,随着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学校入局,国际课程也随之越发「洋高考化」。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课程大多是中教,且都用中文来上。

谈及这个问题,Aisling老师也很坦白:当用学生最熟悉的母语来学习,一开始效率自然是更高的,但到了大学还得要重新学习用英文上课,而这本就是基础教育阶段该为孩子做好的准备。

而在德威浦西,小学阶段95%和中学阶段85%都是外教,保留了国际教育最原汁原味的样子。

就像我们常说要IB很难,忙得脚不沾地,有句话叫Surviving IB(从IB中幸存下来),但走过这一遭的人大多又爱得不行,为什么呢?David用一句很简单的话讲清楚原因,让我豁然开朗:

图片

We are not just learning but  living ib(我们不仅是学IB,更是通过IB习得思维方式去生活)。

图片

图片

■德威浦西IB中文教室里的试卷

教育拆分来两个词就是教书和育人,教书不少见,育人才是最难的一部分。

而IB向孩子传递的是一种认知自己、关怀他人、服务世界的热忱和驱动力,这种思维方式和元认知能力是受用终身的,像一句话说的,教育就是那些你忘了知识后剩下的东西。

像这个常被问到的问题:选择IB和A-Level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技能skill,老师们给出了很不一样的答案:与其说要具备什么技能,不如说看孩子是什么「个性(personality)」更合适。

图片

作为IB课程协调员和IB英文老师,David习惯从更个性化的视角去谈课程体系:

A-Level课程是更需要学生对未来的学习是专业化和深度,IB课程则是需要学生对探索世界有更广的兴趣和好奇心。

谈到具体的方法,David老师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他希望IB学生在对待好奇心(curiosity)上可以「lean forward」,而学A-Level的学生则是「lean back」。

图片

如何去理解这个「lean forward」和「lean back」呢?

无论哪种课程,学习的材料是差不多的,而IB课程更加灵活和广泛,需要学生更有好奇地主动参与进来,提出问题,同时找到试着回答问题的方法。

A-Level学生则会更专注知识点本身,需要学生去深度理解知识本身,向自己不断发问,深刻地理解知识点。

同样在Aisling的物理课上,不管是什么课程体系,「90%内容是相同的,都需要努力和自主学习,不同的是那10%」——

对A-Level的学生来说,需要面对考试的抗压精神,比如物理要求在2小时内操作实验设备,2小时分析实验数据,撰写报告,就要短时间内高效完成,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习习惯。

对IB学生来说,需要关注时间管理能力。比如IB学科要求course work特别多,还有非常多服务项目,每门课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改变的是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

图片

图片

每个人都有一对一的课


不同的课程要求的能力有些许不同,但就像两位老师不断强调的那样:

无论哪种课程体系,学校整体环境的影响力比某种课程体系的课堂要更大。

同样教IB,在一所关注分数的学校和在一所关注育人的学校就大不相同,同样开A-Level,不同理念出身的学校自然差别也特别大。

我认识三个高中孩子,都是从海外私校回流到中国的,入学首选就是德威浦西:名气大,老师好,教学严,活动多,小而美的社区里尽是温暖和关怀。

图片

从海外回到中国的Lily,正在经历着申请季,目标英美同申,10年级开始学校就开始安排升学指导老师,她也探索出了喜欢的专业:国际关系。

回顾这几年,她坦言,「IB痛苦是真的痛苦,但给了我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像一个打包了学科和兴趣、特长的全面发展系统一样,让成为了更全面的人。

除了必须学的六门学术课程之外,单是在三个核心课程之一的CAS(创造性活动、体育活动和社区服务),Lily就做了这么多:

去自闭症中心做助教;去湖南支教做老师;参加学校篮球对、足球队、排球队,以及后来组建的高尔夫球队;喜欢视觉艺术的她,在课程之外,自己用3D建模,做手办……

这与其说是一道关于课程体系的问题,不如说是自己「意义重大」的成长宣言。

图片

■Lily

「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在学校里、在课本中看不到,也学不到的,不然我就不会对事物和社会产生现在的想法和认识。」

和Lily有着相似感悟的,还有12年级的Simon,从七年级来到德威浦西,他至今仍记得刚转学时来自学校特殊而又普遍的关注。

七年级之前Simon在国外,那里班大课大,人很多,得带着手机去随时查看下节课的教室,在匆匆忙忙的课程转换中,常常迷失在人海里。

这里班级规模一下变得小多了,同学们之间沟通互动更多,老师顾及课堂上每一位学生,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对一上课的机会。

当初面临A-Level还是IB之选的时候,老师细致了解每个学生的成绩、需求、擅长等等,光是连课程介绍会都开了无数次,跟每个学生单独聊,给出了最合适的方案。

Simon因为想更深入学习经济,在业余时间做音乐等,跟老师多次沟通,确定成为了今年第一届A-Level的学生。

这种个性化还体现在学校的开课上。

「我们老师说,只要学生选,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也会开课。」

图片

Simon(右)

说这句话的正是Aisling老师。

作为A-Level课程协调员,以及A-Level和IB物理的授课老师,她非常自豪第一年,学校就开出了七门课程,更重要的是,「专门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德威教学细致是出了名的,为了培养有自主性的学习者,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德威浦西设置了长时间、循序渐进的培养和训练。

如七年级之前,学生管理自己的用具,规划做作业内容。等到高中时期,还会要求学生在每天的学习日志中专门划分一页记录自己所有的学习任务,从每天的学习到每周、每学年,循序渐进的训练让学生自主形成良好的习惯。

这也与Aisling提出「学校环境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某种课程课堂影响」是相通的,执教十三年的经验告诉她,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仅限于某种课程的视野是不够的:

「学生学习的是那些科目,但更多的学习存在于整个学习过程的机会中。」

图片
图片
教育发生的空间

在德威浦西,我非常清晰感受老师们和学生们在这个社区里共同的自豪感:我们共同指向高远的目标,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达成目标。

开朗自信的Lily浸润在校园里无处不在「together」的标语里,感受很深:如果换一所学校,我不确我可以像现在这样自如和自由。

「如我们打造的社区精神和文化,喜欢体育运动的同学从中感受到的友谊、竞争和合作;如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比如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和支持,所有这些能从课本和课程中学习的非常有限,它需要整体的学校氛围带动,我非常自豪的是,德威浦西做到了。」

喜欢吹萨克斯风的Simon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午间音乐会。

有一次,音乐老师发现那么多人喜欢音乐,不如一起享受音乐,于是他号召大家在每周一午休时间报名上台轮流表演,「只要报名就可以上台,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时间,每个人都有机会被看见,被欣赏。」

图片

在这个社区里,在内,每个人都会被看见,同时能带着社会责任感,向外看见其他人。

这里随处可见「Need help」的标示,上面标着可以提供帮助具体的人;笑容满面的后勤团队照片以学校一份子的形式挂在墙上;这里一种轻松可感的归属感,告诉每个人你属于这「You belong here」……

就在十一前,David和学生们一起出发去了贵州,来自英国的他非常期待。作为德威浦西社区的代表,他们将带着从整个社区募捐到的干净衣服、书包、文具、用品,送到当地亟需这些物品的孩子和学校中。

这和贵州学校的结对互动中,他们会看到、体验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地区、社会和文化,「不仅是学生,老师们也需要跳出我们熟悉的学校情境,获得来自社会的学习机会」。

图片

采访结束后,读IB繁忙却仍舍不下爱好的Lily,当天就要和队一起参加上海国际学校球校级联赛她非常期待能打出个人赛季最好成绩而Simon则回到了一对一的A-Level数学课堂上,在我路过教室时,朝我挥了挥手说再见。

跳出课程体系,在更宏大的全人教育视野去观察德威浦西,是其先做到了把全人教育的路径落实在真实的校园生活中。

在这里,学生们不只是在学习,他们还在这里生活。

套用David说的那句话:

We are not just studying but  living in Dulwich College Shanghai Puxi.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