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古称“夷陵”,因长江“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或许因为江水荡尽尘埃而自清,又或如丹橘经冬犹绿林。有此“江山之助”,宜昌涌现了“廉洁”一词倡导与践行者屈原,才华盖世而无钱葬身的五经博士严植之,慎廉传佳话的“天官”王篆,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夏明翰……青山依旧在,光照后来人。千百年来,崇廉尚洁的文化底蕴、赤心报国的家国情怀在这块热土上赓续传承,日益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
三峡大坝全貌
一江千古汇清流 犹念屈子话廉洁
初秋时节,宜昌秭归凤凰山上,屈原祠歇山重檐,三面牌楼,六柱五间。牌楼上方正中“光争日月”四字牌匾高悬。步入山门,拾级而上至主殿,便能看到低头沉思的屈原像,仿佛迎面徐徐而来,述说着千年的孤傲和高洁。
屈原,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他开创的楚辞体泽被后世,不仅因为它打破周人雅颂诗体的贵族格局,更因为“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称屈原能力出众,是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无奈楚王听信谗言,屈原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沅湘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占郢城,楚顷襄王被迫带着权贵们迁都陈城(今河南淮阳)。眼看山河破碎,在极度苦闷和彻底绝望的情况下,屈原于这一年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据说,当地百姓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后,心生悲恸,划着船你追我赶去找寻屈原,并丢竹筒饭到江里以免屈原挨饿。后来,这些行为演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民间习俗。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廉洁概念和思想的人。“廉洁”一词较早就出自屈原的楚辞作品《卜居》和《招魂》。《卜居》曰:“宁廉洁正直以自清”;《招魂》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汉代王逸《楚辞章句》注此曰:“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文如其人,屈原一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宁死不愿折节的精神可昭日月,就像他在《离骚》中写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对廉洁一词的创造,成为中华民族廉洁文化的开端。屈原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忠贞爱国的人格追求与他的辞赋一样,照耀了我们两千多年。
秭归以东,葛洲坝大坝南侧,有一处树木葱茏、怪石千变的鸣翠谷。谷中天官祠,是明朝两京御史、晋位少宰——王篆的故居。王篆为官三十余载,始终正直公允,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素有“铁御史”之誉,被老百姓尊称为“王天官”。明嘉靖晚期,岛寇、倭夷肆虐,历来中央政府都要委派要员前往南京任提督操江,统治水军管制江防,其结果收效甚微。王篆赴任后认真调研,然后上奏皇帝,提出了四条建议,并以铁腕作风整顿防务,严惩来犯贼寇,贼寇闻风丧胆,百姓拍手称快。几百年来,家乡人民一直不忘王篆,“天官牌坊”“天官桥”等遗迹,至今访客络绎不绝。
秭归凤凰山上的屈原祠
碧血丹心铸青史红色基因星火传
秭归县归州镇地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素有“西峡明珠”之称。这里不仅是屈原故里,也是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出生地,至今镇上仍有明翰中学、夏明翰纪念馆。
1900年,夏明翰出生于父亲夏绍范任职的归州。其祖父夏时济是清朝户部主事,外公陈嘉言是赫赫有名的铁面御史,父亲是三品官员。这样一位官宦子弟没有安享贵族生活,而是走上了艰难的革命道路。学生时代的夏明翰,痛恨北洋军阀,曾用漫画配诗讽刺军阀的故事在同学中广泛流传。逃离家庭后,夏明翰在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学习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湖南农民运动的早期发起人和组织者。他在衡阳组织农民运动,发起秋收暴动,跟随毛泽东同志在武昌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8年3月18日,时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的夏明翰被捕,面对敌人的劝降,他大义凛然。3月20日,面对敌人的屠刀,他写下了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诗尽写了夏明翰视死如归、极致纯粹的革命一生,也成为“后来人”追随革命的战斗檄文。正是在夏明翰的教育鼓励下,夏明翰的妹妹夏明衡,弟弟夏明震、夏明霹,以及外甥邬依庄,先后投身革命。夏家一门五烈士,为信仰前仆后继,牺牲时年龄最大的28岁,最小的仅19岁。
从宜昌一路向西南,就到了风景秀丽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麻池古寨就在长阳都镇湾镇境内,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清江在山谷中奔流。正是在这鄂西深山之中,贺龙元帅组建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支以军为建制的工农红军——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如今,硝烟散去,麻池古寨已成为清江画廊的核心景区,“花栗树、罐子炮,打得敌人哇哇叫”的红军歌谣,仍传唱在这片土地上。
据长阳博物馆的史志记载,1929年6月22日夜,根据贺龙指示,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的人民自卫团和游击队一举攻克县城。7月9日,地下党员、县保卫团副团长李勋在西湾大沙坝主持召开3000多人的军民大会,宣布县保卫团起义,加入中国工农革命军。陈寿山授权宣布贺龙的命令,西湾起义部队正式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六军。第六军是全国第一支以土家族为主体、以军为建制的工农红军,因而被称为“土家第一军”。红六军的创建有力推动了宜昌地区的革命斗争,虽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但壮大了革命的火种,为创建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李勋率部突围的资丘镇挖掘出烈士忠骨77具,在清江畔修建起“七十七烈士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
七十七烈士纪念碑。 郑健/摄
绿水青山排闼来天下再识新峡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1000多年前,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自四川犍为乘舟驶出了故乡,“发清溪”“向三峡”。至三峡后,船穿过夹江对峙的虎牙山、荆门山,便是一片壮阔的山水意象。如今,在这青山碧水间,打响了一场生态保护战——长江大保护。
保护长江不是宜昌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曾几何时,长江宜昌段200多公里岸线上,分布着化工企业130多家,使得宜昌逐渐陷入“化工围江”的困境。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指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宜昌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立规”之地。
牢记嘱咐,感恩奋进。这座秀美的滨江之城,把立在峡江之畔的规矩,变成了对自然的敬畏、对规律的尊崇、对美好的向往,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之间找准契合点,找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近年来,长江十年禁渔、两岸造林绿化、河湖湿地保护等一系列保护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的重大举措相继实施,“关改搬转”134家沿江化工企业,长江流域宜昌段重现“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美景。在长江大保护战役中,宜昌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坚决发挥好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围绕长江大保护建立“1+1+1+N”监督制度体系,系统整体落实长江大保护监督重点工作。围绕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非法码头专项整治、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等重点工作强化监督。同时,建立完善生态环保问题整改监督清单,发现并推动解决问题2540个,追责问责1196人,通报生态环境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83个,制发纪检监察建议12份,推动建章立制113个。
峡江胜景熠熠生辉,高山流水声声含韵。眼下的宜昌,正以千年文脉为笔、世界级山水为墨,书写着“宁廉洁正直以自清”的铮铮风骨。厚重而富有诗意的廉洁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培根铸魂,在赓续传承中涵养正气,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走在前作示范贡献更大力量。
夷陵区三峡人家风景区展演土家婚嫁习俗
【链接】大德耀三峡
在被称为鬼门关的长江三峡崆岭滩南岸,风茅公路蜿蜒穿梭。矗立在江岸绝壁公路上的徐耀德烈士纪念碑,就是三峡移民舍小家、保大家、为国家作出巨大牺牲的见证。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这是我国唯一通过全国人大批准的项目,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梦想的圆梦决议,也是百万三峡移民抛家舍业的号角。三峡地区是武陵山区,是国家连片贫困地区。区域内群山巍峨,略微肥沃的土地均处于低海拔的长江支流与长江交汇处的冲积坝。包括宜昌市秭归县、夷陵区、兴山县在内的三峡工程动迁移民高达120万人,他们千百年来过着坡上种植柑橘、河里驾船捕鱼的生活。
工程不等人、水位上涨不等人。秭归县茅坪镇地处三峡坝区,是三峡坝首第一县,坝区移民、库区移民都没有经验、也没有成熟的补偿方案,甚至没有配套的过渡房,广大移民毅然决然作出牺牲。1992年10月,三峡工程施工准备期,杨贵店村72岁的老党员谭德训和老伴付承秀说服4个儿子,全家老少拆掉4间大瓦房,搬进了四处漏风漏雨的临时帐篷,成为三峡百万移民搬迁第一户。之后,百万移民携妻执子,远离故土,举家迁移,只为成就“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为了保证移民工作的顺利推进,当时还有很多干部牺牲在了工作一线,他们有的积劳成疾,有的遭遇意外。1996年9月21日,茅坪镇委宣传委员徐耀德为了疏散施工人员,自己被巨石撞下鬼门关崆岭滩,献出了年仅38岁的生命。(郑玉涵)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19期,作者单位:中共秭归县委党校 郑承志,宜昌市纪委监委 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