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知名华裔学者李成认为,香港已死之说并不成立,现在的香港正处于死而复生的阶段。
2.他强调香港应继续保持开放,尤其是在稳定之后,要有更大的信心去开放,保持多元性。
3.然而,李成指出香港面临一些挑战,如服务业和奢侈品行业优势丧失,以及内地竞争加剧。
4.为此,他建议香港改变服务态度,拥抱新的变化和机会,重振服务业。
5.最后,李成希望他的智库中心能在五年内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中国内政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智库。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一年多前由美国来到香港创办智库的美国知名华裔学者李成,最近在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谈到他对于香港由乱及治的看法。
中评社记者:我们在华盛顿天天听到的说法是“香港已死”,您刚刚说北京官员表示还会坚持“一国两制”。您自己在这儿干了一年多,能否进一步谈谈对香港的看法?
李成:如果说香港已死的话,不是现在,而是几年前,现在是死而复生。不管你的政治观念和立场怎样,客观的讲因为当时曾经有个阶段,这座城市有段时间几乎是瘫痪的。没有一个人希望在一个非常混乱的地方生活,没有一个企业希望在混乱的地方做生意。现在回过头来看,“美丽的风景线”的说法是多么的讽刺。
目前的香港还处在一个艰难的时刻,对于香港实施的法律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这是可以理解的。我理解对于安全的重视,没有哪个国家不重视国家安全。与此同时,香港应该继续保持开放。如果已经稳定了,应该有信心进行更多的开放,让公民社会有更多的恢复。实际上这也在进行当中。举一个例子,去年11月份香港是亚洲的第一个城市举办同乐运动会。这对香港来讲是难能可贵的,事实上也得到了来自北京的支持。但外界对此报道很少。
说香港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我觉得更多的是指香港曾经有过的强项,包括服务业、奢侈品行业等,面临内地的竞争,现在已经失去优势。现在每到周末,大批港人就跑到内地消费,这当然一方面促进了两地交流,但长此以往对香港也会产生新的问题。香港要重振服务业,首先要改变服务态度,拥抱新的变化和机会。
香港有很多关键优势,比如其多元性和国际化,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大学里,有5个在香港,超过波士顿。香港比任何地方都更有利于促进国际化的民间交流和对话。事实上,这些交流活动很频繁,最近我接待了好几个学生交流访问团,一直忙不停。
香港的金融业迟早是会恢复的,最近已经出现一些新起色。西方有些人做不理性的事情,关掉香港的办事处,我觉得这最终不是加强而是削弱美国的影响力和金融业,尤其是美元的实力。香港现在注重创新产业,这刚开始,给他们更多的时间,会有很大的变化。
我对香港是有信心的。如果没有信心,我也不会来。但是并不是说我很天真,没有看到香港存在的问题。我一再讲,香港未来就是要更开放,如果你有稳定,你怕什么?有了稳定之后,要有更大的信心去开放,保持它的多元性。
在这样的环境中,香港有条件建设世界一流的智库。我希望给我们的中心五年时间,能够成为一个在香港和内地,再到东南亚,延伸到全世界,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中国内政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智库。而不是像现在美国那种以意识形态化、概念化或者纯量化来看中国,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多元性、立体性和复杂性。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很多西方的中国研究专家以香港为据点,研究中国。现在又有很多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学者回到了香港,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韵脚。过去40年,中国翻译出版了无数西方学者的著作,但是美国引进中国社会科学学者的书则几乎没有。全美近20年来只有两套相关译作系列,一个是贝淡宁教授主编的,包含了阎学通等中国学者的著作;一个是我主编的,包含了俞可平、胡鞍钢等人的专著。现在我们两个主编都落脚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反映了社会科学领域时代的变化。美国学界当今中国研究的不景气与美国作为世界知识文化的大国的地位是格格不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