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我很喜欢苏东坡的词,心情不畅的时候总要找他的词来读一读,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我反复诵读最多的一首。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古典诗词的经典名篇,素来受读者的喜爱。
作者借雨中的潇洒歌行,展示了他虽然坎坷挫折不断,但依然不惧不畏、洒脱达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胸怀,这首词在读者中产生了心灵共鸣,获得审美体验。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如何消解人生苦闷,超越现实困境,拓展精神空间,获得心灵抚慰,是人们永恒的追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
当时,作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与朋友出游突遇风雨。他毫不在乎,冒雨吟咏,自若徐行,得此篇。
词的小序寥寥几笔,交待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事件和写作缘由,也把苏轼的洒脱和与众不同表现了出来。
小序之后便是正文。
这首活了的词,就是一幅活了的画,演员完全可以就是自己:
我换上便装,去郊外漫步。呀,大雨突降,没伞!旁人已奔跑起来,有人挡着头顶,有人在抹脸(却抹不平那张狰狞的脸),有人嘴巴张合个不停……
我是不急的,依然慢慢走着,要不再唱支歌吧,于是,一首走调的曲子飘起来了。
走啊,唱啊,完了,回头望望走过之处,可以回去啦。无所谓风雨,无所谓天晴。
风雨行,归晴!是从容,亦是挑战,可以演绎在人生的任何时候。
人们常说:自然中的风雨尤可接受,心灵上的风雨是万般煎熬。真正的成长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是一种与自我的完美契合。
正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并不是消极遁世地归隐,逃避事实,而是以一种更为豁达、积极的心态来领悟自然与生活所给予的人生之美,在坎坷跌宕的人生起伏中搜寻希望,从而充盈自我心灵,促进自我人生的完满。
在苏轼一生漂泊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在抵达黄州之后,进行了深刻的心灵反思与心灵拯救。
在这个成长与蜕变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反省自己在仕途生涯中的傲视孤高,并在躬耕生活里享受着自然生活和生命存在的原始意味。
他寻味到了人生前进的方向,也重新确立了处世人格的目标所在。
正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是面对自然风雨对身体的袭击,还是面对人生风雨对心灵的拷打,坦然处之的苏轼,让我们看到一个豁达的人物形象。
此后,在人生中无论得意喜悦也好,失意痛苦也罢,他都能很好地调适自我,校正心灵的认知,这样说来,苏轼较以往而言,面对人生的各种已知和未知,他过得更加轻松,活得更加潇洒,心灵得到了解脱!
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是他一生尤其关键的转折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众多作品中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优秀作品之一。
在这首词中,我们仿佛听到苏轼在风雨中的那声引得文坛激荡的长啸。从字里行间里,我们更是感受到经历生死磨难之后的,一个脱胎换骨的苏轼。
他在人生的各种风雨之后,所呈现出来的淡泊名利、归隐内心、坦然处事的心态已经足以应对后世的各种暴击。
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即心灵安定,向其美好处守卫自我,守护心灵的一片清凉,刚强勇毅地完善自我,完成生命高度的升华,最终找到心灵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