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成果 |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团队发表三类眼病治疗新成果

全文1536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赵潺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Vogt-小柳原田病(VKH)的分层治疗策略,有望提高患者治疗的精准性。

02该团队还研发了玻璃体注射的葡萄糖响应水凝胶,有效抑制血-视网膜屏障损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全新策略。

03除此之外,赵潺教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药学院钱锋教授团队及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团队研发了新型胆红素纳米药物滴眼液,有效抑制紫外线诱导白内障发生发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赵潺教授团队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陆续发表三项研究成果。其中,国际上首次提出Vogt-小柳原田病(VKH)的分层治疗策略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该研究有望提高VKH患者治疗的精准性,避免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另外两项眼内药物递送体系的原创性研究分别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有望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老年性白内障的早期干预提供全新策略。




1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Vogt-小柳原田病的分层治疗策略

Vogt-小柳原田病(VKH)是国人最常见的葡萄膜炎类型之一,目前国际上的治疗方案尚不统一。传统的治疗方案是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在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不耐受或出现复发的情况下加用免疫抑制剂;也有学者认为VKH患者初始治疗就应该加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患者的复发率。


赵潺教授和张美芬教授团队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VKH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和预后均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多个与预后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影像学特征,包括脉络膜皱褶、视网膜下渗出/纤维化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既往研究提出了预后相关因素,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高危和低危VKH患者的分层标准,并给予了不同强度的分级治疗方案。通过临床观察,团队证实了分层标准和分级治疗方案的科学性。

图片

▲高危和低危组采用免疫抑制剂不同治疗策略的复发生存曲线



2


研发玻璃体注射的葡萄糖响应水凝胶,有效抑制血-视网膜屏障损伤

视网膜局部高氧化应激水平、异常免疫激活以及血-视网膜屏障损伤是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机制,这些机制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复杂的视网膜内微环境,对神经血管单元造成持续损伤。天津大学药学院李楠教授团队和赵潺团队联合开发了一种名为CSGC的葡萄糖响应水凝胶,该水凝胶能够有效地将超小铜基纳米酶(Cu-PEI NPs)和恢复连接复合物正常表达的siMyD88(靶向小鼠MyD88的小干扰RNA)递送到实验动物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


超小铜基纳米酶可以高效清除视网膜微环境中的活性氧,从而有效抑制血-视网膜屏障的原发性损伤及其引发的免疫级联反应;siMyD88与超小铜基纳米酶的作用相互协同,促进视网膜微环境内多种连接复合物的表达,进而实现血-视网膜屏障继发性损伤的有效阻断。


本研究通过重塑视网膜微环境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图片

▲CSGC水凝胶通过抑制原发性和继发性血-视网膜屏障损伤,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微环境的重塑



3


研发新型胆红素纳米药物滴眼液,有效抑制紫外线诱导白内障发生发展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眼病,目前尚缺乏能够有效减缓疾病发展的药物。赵潺教授团队联合清华大学药学院钱锋教授团队及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团队在前期研究证实生理剂量胆红素(BR)可以保护晶状体上皮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伤与细胞衰老的基础上,首次利用PEG-PLGA(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颗粒包裹BR,并进一步用cRGD修饰,制备成cRNM@BR滴眼液,以增加BR的溶解度和角膜穿透性,并研究该纳米药物延缓小鼠紫外线B(UVB)诱导白内障的效果与机制。


研究发现,cRNM@BR滴眼液可以增加药物在眼表的停留时间,并通过内质网/高尔基通路实现高效的跨角膜转运,显著提升前房内BR浓度。组织病理学证实,该滴眼液可通过降低晶状体细胞氧化应激,恢复DNA修复酶活性,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衰老,延缓UVB诱导小鼠白内障的进程与严重程度。通过转录组测序首次证实cRNM@BR可通过调控dsDNA/cGAS/STING通路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衰老与晶状体混浊。本研究有望为老年性白内障的早期干预提供全新策略,具有转化应用前景。

图片

▲cRNM@BR纳米药物的制备过程以及延缓紫外线B(UVB)引起白内障的机制示意图


文字/赵潺

审核/陈有信 张美芬

图片/眼科提供

编辑/王敬霞

主编/段文利

监制/吴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