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和大校的第一人都是谁?

老周

摘要: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授予十大元帅、十大大将、55位上将(后补授2位)、175位中将(后补授2位)、800位少将(后又补授、晋升550位),1266位大校(其中540位后来晋升少将),在这些开国将校中,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和大校的第一人分别都是谁?

图片

1955年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授予十大元帅、十大大将、55位上将(后补授2位)、175位中将(后补授2位)、800位少将(后又补授、晋升550位),1266位大校(其中540位后来晋升少将),在这些开国将校中,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和大校的第一人分别都是谁?

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授衔都是有顺序的。所以才会有第一元帅、第一大将、第一上将、第一中将、第一少将之说。

第一元帅毫无疑问自然就是朱德了,他在南昌起义后率领八百多起义军硕果仅存的余部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创建了第一支工农红军——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这八百人对于井冈山斗争,意义极其重要,因为这八百人都是正规军,受过系统正规的军事训练,在这八百人基础上组建的28团,是红四军战斗力最强的头号主力,绝对的支柱骨干。所以朱德被誉为“红军之父”,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他是第一元帅,名至实归。

第一大将是粟裕,很多人认为粟裕应该是授元帅,授大将是低了。这么说显然对于元帅的授衔标准还不清楚,评元帅有一条门槛,就是红军时期要担任过方面军一级的职务,而粟裕红军时期最高职务是红十军团参谋长,没有达到这一门槛的。所以不管后来战功有多大,都不可能授元帅的。还有,元帅在抗战时期是要担任八路军师一级或新四军军一级职务,这点粟裕也不够,他只是担任了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没有达到军级职务。当然,粟裕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了野战军一级职务,而且战功很高,所以才成为第一大将。

图片

第一上将萧克,相比粟裕,他的知名度确实要小多了。萧克,1907年出生,湖南嘉禾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24师任连政治指导员、连长。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随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途中任71团4连连长。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潮汕失败后回家乡组织发展基层党支部。1928年1月任宜章县游击队长,之后率宜章农军参加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加入红军后历任支队长、纵队参谋长、纵队司令员、红12师师长、红8军军长。、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可见,萧克红军时期的职务要比粟裕高,已经够得上元帅的标准。

抗战时期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八路军三个师的六位正副师长,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除了萧克一人,其余五人全都是元帅。萧克这个资历也够得上元帅。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第一参谋长等职。

图片

建国后,任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1955年授衔时任国防部副部长。按照萧克的资历、职务来看,大将是完全够格的。为什么只是上将?

主要是历史上有两次站错队。第一次是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军委书记时,萧克投了陈毅的票,大多数代表都投了陈毅的票,只有林彪等少数几个人投了毛泽东的票,所以陈毅就接替毛泽东当上了红四军军委书记。毛泽东只能离开红四军到漳州“养病”,直到1929年12月在福建古田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毛泽东才恢复了在红四军的领导职务。

第二次是长征时红军二、六军团到了四川甘孜,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张国焘派人和二、六军团的领导单独谈话,萧克就站在了张国焘一边,并率部队随红四方面军行动。

萧克授上将明显是低了,而且他之后多次遭到错误批判,担任的也都是农垦部副部长、解放军军政大学校长、军事学院院长这样的闲职。不过萧克工作闲暇写了一部25万字,以井冈山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浴血罗霄》,1991年还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而且也因此远离权力漩涡,得以安享晚年,直到2008年去世,享年102岁。

图片

第一中将徐立清,1910年出生,著名的将军县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政委。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组织股股长、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纵队政委、358旅政委。解放战争期间,历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政委、第一野战军第6军政委、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委。

建国后,率部进军新疆,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政委兼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书记。1950年10月,调任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后改为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是罗荣桓,由他具体分管全军干部任免和组织调配工作,以及1955年的军衔评定。他为了便于开展评级、评衔工作,主动提出让级、让衔,将自己正兵团级降为副兵团级。按照他的资历、战功和职务,毫无争议,妥妥的上将。他也是多次主动要求评为中将。这样,他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也就成了位列第一的中将。

图片

1960年,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文革中遭受迫害,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3年底恢复工作,先后任济南军区政委、总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退休后任中顾委委员。1983年在北京去世,终年73岁。

第一少将解方,原名解如川,字沛然,1908年出生,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富庶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23年考入奉天三中。这是当时东北地区赫赫有名的贵族学校,很多达官贵人的子女都在这所中学读书,因此他结识了张作霖的儿子张学铭,并成为好友。1926年与张学铭一道公费留学日本,进入陆军士官学校。这所军校在近代中国是最顶流的军校,地位还在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之上。他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原本应该是第一名,只是因为参加了反对日本增兵中国的抗议活动,被有意压低分数降为第三名。

1930年毕业回国,加入东北军,担任天津保安总队队长。由于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使得他开始倾向中共。此时解方虽然还在东北军,历任参谋、副旅长、师参谋长,但已经逐渐接近中共,并于1936年正式入党。

图片

1940年,由于东北军受到了蒋介石的打压,潜伏多年的解方意识到继续潜伏也没有太大意义,便脱离东北军来到延安——解方这个名字也正是在到达延安参加革命之后改的,他先后担任中央军委情报部第三局局长、八路军129师358旅参谋长,可见他进入革命阵营后,起步就相当高。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方随部队进入东北,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参谋长,辽宁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参谋长,第40军副军长。

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多次参与重大战役的指挥,并作为朝中方面代表参加开城停战谈判,得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高度肯定。

1953年回国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1955年授衔时,彭德怀曾建议授予解方中将,但由于资历没有达到中将标准,最终只授予少将,考虑到当时解方已经是正兵团级,所以被列为第一少将。

之后历任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副院长、后勤学院副院长;1984年在北京去世,终年76岁。

图片

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其实是没有顺序的,但有一位大校却被公认是第一大校,他就是罗厚福。罗厚福,1909年出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9年参加赤卫队,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连长、红28军特务营政委、中共河南光山县区委书记、县委书记,鄂东北道委第三路游击师师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和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

抗战期间,历任中共黄安县区委书记、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第6大队大队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1团团长、新四军第5师第14旅旅长、新四军第5师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江汉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原军区独立旅副旅长、湖北军区孝感军分区司令员。

图片

建国后任湖北军区副参谋长,湖北军区干部部部长。由于罗厚福资历很老,红军时期的师级干部,抗战时期新四军旅级干部,所以在1955年授衔时还获得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三个一级勋章含金量非常高,就连57位上将中都有10位没有获得,上文提到的解方也只获得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有关三个一级勋章可以参见本号之前的文章“1955年比军衔含金量更高,更能反映资历深浅的三个一级勋章”。

图片

而罗厚福却是1266名大校中唯一获得“三一勋章”的,足见他的资历之老,所以被公认为第一大校。

1959年3月任湖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75年在武汉去世,终年66岁。

这就是1955年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朱德、粟裕、萧克、徐立清、解方和罗厚福分别是第一元帅、第一大将、第一上将、第一中将、第一少和第一大校的原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老周,本名周明,曾用网名光亭,长期从事军事战史研究,曾多次在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担任军事栏目嘉宾。出版过二十多本军事书籍,可在微店“知兵堂书店”、某宝网店“知兵堂书店”上咨询购买。现在喜马拉雅上有个人专栏“老周军事”,制作军事类音频节目。在各大视频平台都开设“老周新观察”视频号,解读军事热点,敬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