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论策】新时代硬实的调查研究能力从哪里来?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十三年拼搏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打造出我们党精神谱系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今天回顾探究这段波澜壮阔革命史,它就是一部革命先辈不断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实践史,自此开始,调查研究成为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专门强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于党而言更离不开调查研究。但我们看到,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上,对具体办法路数和有效方法措施平时说起来一套套的、听上去颇为可行,但实践表现离党和人民的要求、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总是落后一步、慢了半拍,既是“练家子”也是“假把式”,既是“听风者”也是“装睡人”,既是“挑担人”也是“吃瓜群众”。何以如此?问题的根子不在方法技巧,主要来自思想观念、态度情感,其中丢掉背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延安精神是一个重要原因。

站稳为党干事创业政治立场: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校正“应付式”调研

如果“为谁干”这个根本立场没有站稳搞清楚何来政治方向,缺乏政治方向的调查研究,往往是“漂浮无根”、徒劳无功让人打不起精神,甚至可能是南辕北辙、越走越偏令人不知路在何方。

为党分忧、为党负责,就是对党忠诚,这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什么人、不管处于什么位置、为了什么目的都不能让我们有丝毫动摇改变。体现在调查研究中,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既要敢于正视问题,把听到看见的问题照单全收,也要正确认识问题,不为博眼球、交差事而听风是雨、添油加醋、夸大事实人为制造问题,更要客观对待问题,不对真问题大问题避而不谈、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轻描淡写,不去揣摩意图、看人脸色行事,如此才是站稳政治立场、找准政治方向。

要对事业尽责而不是总想着人情世故。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党把我们放在领导岗位,是让我们干事创业不是运营关系,是让我们履职尽责不是躺平躲事,是让我们服务大众不是优亲厚友。干工作,失误得罪人难以避免,调查研究也不例外,不能因此就退避三舍甚至因私废公,心中务必时时装着一个“大”字,事业为大、工作为重,由此做“压舱石”就可行稳致远,同时还要装着一个“公”字,公正办事、先公后私,有了这个“天平秤”就不会为浮云遮望眼、为蝇宵所束缚,心底无私天地宽。

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道。但我们也看到,把调研变为“调演”的有之,把问求变为指教的有之,把揭盖变为捂盖的有之,把走深变为“走穴”的有之,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使调查研究成为“精品游”“盆景展”“报喜会”,成为群众诟病的“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究其根源,还是政绩观扭曲、责任心缺失,必须用坚持问题导向这块“试金石”去擦拭、打磨,要求看不到尖锐问题就交不了差、找不出重要短板就收不了队,由此一些干部为了出出镜、露露脸的想法,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的做法,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的现象自会收敛一些少一些,真正让调查研究对着问题去而不是凭着想象来。

迈开无产阶级政党矢志追求真理步伐: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扭转“作秀式”调研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冲破教条主义束缚禁锢、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革命史,从中形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无可雄辩事实一次又一次告诫共产党人,什么时候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就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什么时候背离放弃,就会遭受挫折失利。新时代调查研究也必须高举这一旗帜,在修正失误、改进工作中,不断向其靠拢聚焦。

要破除形式主义,不作凑热闹的“伪调研”。中央提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些单位“一窝蜂”派人或领导亲自带队搞调研,不管需不需要、有无必要,只管去了作了、表下态度,纯是为了调研而调研。还有的专挑先进单位去,集中一段时间扎堆跑过去,相关单位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应接不暇,结果是“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把调查研究搞成形式主义的东西,失掉了初衷、败坏了作风,导致人民群众和基层同志反感抵触,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必须引起各级高度重视,防范遏制此类现象在自身发生。

要破除官僚主义,不作走过场的“虚调研”。主要表现为,下车伊始指手画脚,走马观花转上一圈,蜻蜓点水见下群众,规定线路看看“盆景”,遇到问题绕着躲开,拿份材料招呼走人,其效果如何不言而喻。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感受群众疾苦,少些发表“高见”、多些听取意见,少些突出成绩、多些关注问题,少些浮在半空、多些沉浸基层,少些“装模作样”、多些真情实感,用“工笔画”代替“朦胧画”、用“实景图”代替“山水图”,切实把真情况真东西收入囊中。

要破除经验主义,不作有答案的“假调研”。现实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单位和领导,自诩了解基层、熟悉情况,调查研究带着已有“框框”甚至行前写就的初稿下基层,预设结论、按需求证,拿着尺子去量,端着框子去套,引导基层按自己中意的去说,不管实事如何,无论实情怎样,合则取,去充实论证自己已有的报告结论,不合则弃,不愿费事修改调整,且认为“都这样做”无伤大雅。客观世界是复杂的,人民群众需求是变化的,不能通过一时一地、一个主题的调研做出固定不变的决策,养成静态思维,犯经验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错误。应当秉持的态度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要破除教条主义,不作吃现成的“被调研”。调查研究,唯实为要,按本本来、循条条做,就缺乏自主性、丧失主动权,只能成为“被调研”。当前,就这个问题关键是用好对标对表,不是去画地自牢、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客观全面理解:对标,就是抓总抓深抓好;对表,就是抓细抓准抓实。具体来讲,不妨在碰到棘手困难、遇到难解矛盾时,想一想无产阶级导师、革命领袖都会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办?而不是从其理论中去找标准答案、吃现成饭,这才是实践中活学领袖思想、活用领袖方略,才是科学的“对标对表”态度和方法。

图片

1939年,毛泽东和延安杨家岭农民亲切交谈

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边:以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摒弃“钦差式”调研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好不好,措施合理不合理,工作对路不对路,群众最清楚。调查研究要坚持基层导向,眼睛向下看,脚步往下走。“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毛泽东同志的告诫,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要培养群众感情,厚植人民情怀,这在调查研究中体现在“上心”,把群众冷暖挂在心头,多些情感因素、少些“刁民”认定;体现在“真痛”,将群众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感同身受、同气相求;体现在“有惧”,视群众为“东家”、自己是“伙计”,深恐做事有缺失、服务不到位;体现在“快办”,群众急难愁盼的事认真听、往前放、抓紧办,由内到外时时处处抒发群众感情、人民情怀。如此,老百姓的“风凉话”、基层干部的“牢骚话”也就觉得不那么刺耳忤逆了。

要甘作群众学生,谦卑求道问计。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教师。调研中,前呼后拥、冠盖相望的排场怎能拉近与群众的空间距离?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的做派怎能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这不是求教做学生的态度,而是当官做老爷的傲慢,群众这个“先生”避之唯恐不及,传道、授业、解惑更无从谈起,调研效果可想而知。既然向群众请教,就要摆正自己的身份位置,放低姿态、放软身段,以程门立雪的恭敬、凿壁偷光的韧劲,虚心问道、认真求学,才有闻实言、察实情的可能。

“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要求的,是合乎群众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置身于群众之中,访民情、听民声、聚民意,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用百姓眼光去评价一个政策他们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从而精准对接基层所需、民生所盼,接上“地气”、通达下情、补齐短板。只有站在群众视角,才能更加贴近民心。

做好调查研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让群众多说话,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做群众忠实“听众”,这就需要学会群众语言,增进情感交融。怎么与群众促膝谈心?先得听懂,明白老百姓土话俚语大白话,理解其意味、了解其诉求、知晓其建议,才能做到认真倾听、听得进去。再得会说,摆脱官话套话习惯束缚,融入百姓话语体系,说群众听得懂、肯接受的话,才能传递意愿、沟通交流。还得共鸣,用心用情才会产生情感互动,诚心诚意才会换来真心实意,话语带着烟火气、人情味,自然容易产生同频共鸣,话匣子打开了,群众心声自会流淌而出,真话实话就不难听到。你与群众同感,群众才与你同心!

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事情的。这个兴趣和决心,不是调研看看就算了,而是能坐得下更能坐得住甚至住下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过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五关”中的生活关,比如能否入浓臭旱厕如轻松驿站、食粗茶淡饭可大快朵颐、忍蓬头垢面仍淡定自如等等,这一关革命先辈过了,至于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要打个问号。过不了关,就很难蹲下来、深下去,也很难与群众做朋友,客观上只能去做侦探、挑毛病,如此群众的想法和观感怎么好得了。群众不讲真话、态度不好,不怪群众,只怪一些干部自己吃不得苦太娇气,基本功练得不扎实、不到家。不适应群众生活,怎么能下得去待得住!

发扬共产党人革命加拼命劲头:以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改变“空转式”调研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调查研究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对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问题要坚决改,对群众亟待解决的烦心事要及时办,对群众想要解决的难事要努力办,让群众有信心、能安心、真放心。各级机关如同一个制造思想产品工厂,如果不了解下情,没有原料也没有半成品,如果不下苦功,没有精湛技艺也没有决心意志,怎么能够制造出合格管用产品?怎么能够做领导合格的参谋助手?

——既跑面也蹲点,再多吃些苦。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调查研究多跑些单位,保证一定的覆盖面,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总体大面上情况。但这还远远不够,长期实践告诉我们,想要搞好调研在一定时限里,既要多去一些地方更要深入到个别有代表性的地方,既要去便利成行的地方更要到偏远不便的地方,既要去工作局面好的地方更要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既要走完“流程”更要坐下住下。如此,肯定相较一般过往要多吃些苦,但在直面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挑战中,更容易深入下去听到实话、察到实情、收到实效。

——既调查也研究,再多费些脑。现实中,有的调查研究只调查不研究,停留于点上情况、表面现象,不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只是浅尝辄止,简单作结论、匆忙下指示,研而不实,满足于上互联网搜、到图书馆翻、要基层单位报。还有的联手高校院所作课题,堆砌拼凑,洋洋万言,新概念、新名词乱飞,图表、模型狂舞,而对策建议如“小山羊尾巴”,既短又臭,还不管用。调查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是整个工作的第一步。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周密的研究分析这种“烧脑”工作,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调查考的是耐力眼力观察力,研究则考的是智力脑力判断力,更加复杂艰巨难把握。

——既开花也结果,再多用些劲。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不能坐而论道、“光开花不结果”,关键要把调查研究的所知所得体现于工作、付之于实践,而不是写完文字报告,领导看完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对研究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对尚未研究透彻的,就更深入地听取意见,完善后再付诸实施。特别要注意征求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及时发现顶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弥补决策制定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做到边问计、边改进、边完善,确保相应政策法规不虚、不空、不偏、不脱离基层实际。

——既重用也重效,再多些耐性。举大体而不论小事,务实效而不为虚名。我们看到,有的同志重过程轻结果、对策多实效少,脱离了解决问题这个根本目的;有的调研报告只重视能否“受关注”“得批示”,忽视贯彻落实;有的是调研下了不少功夫,但对调研成果的运用和效果不闻不问,结果是问题还是问题,对策建议还是停留在纸面上。必须注重一体发力、链条推动、末端问效,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建立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定期督查督办、及时跟踪评估、视情调整优化,切实把调查研究的“问题清单”变成工作实绩的“成效清单”。

伟大事业催生伟大精神,伟大实践呼唤伟大斗争。延安精神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须永远高举的思想旗帜。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坚守蕴含其中的方法论——调查研究,为党干事创业的信念会更坚定,为民尽心服务的意识会更牢固,从而激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拼搏精神,以新时代中国作风打败美西作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征程、攀高冲顶中,铸造中国共产党人自有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价值追求!

图片

陕西延安革命圣地

【延安故事】革命领袖为何重视调查研究

1941年3月,延安出版了毛泽东亲自编选的《农村调查》一书。这本书是毛泽东从1927年北伐战争至1934年离开中央苏区这一时期所作农村调查的集子,共选录了《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木口村调查》等11篇调查报告。鲜有人知的是,早在1937年10月,毛泽东就开始编这本书了。为什么毛泽东要在中共中央刚刚进驻延安不久就着手编选这个调查报告,并且是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才最后定稿?

在为该书出版所写的序言中,毛泽东直言不讳地表明了他的初衷:“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对于中国各个社会阶级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

毛泽东再三强调:“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毛泽东还再次申明了他一直坚持的观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41年7月,在延安马列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了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和作风,同时也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当时在现场的马列学院学员蔡天心等人详细记录了毛泽东讲话的内容,为今天留下了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积极倡导实事求是作风的宝贵历史记忆:

毛主席深入浅出地举例说:你们骑马过河,会看到马走到河边时,总是先把前蹄伸到河水里,试一试河水的深浅,然后才往前迈步下水,这就是在做调查研究呀!马尚且懂得这个道理,我们有些犯主观主义的同志,却从来不做调查研究。毛主席用手指着大教室靠前一根顶梁的柱子继续说: 譬如,前面竖着一根柱子,你也不做调查研究,就一直往前走,把头硬往柱子上碰。碰疼了也不抬头看看,做点调查,还是柱上碰。这样,最后只能碰得头破血流才算完事。你们说,这样主观主义的人可笑不可笑哇?!毛主席接着又绘声绘色地嘲笑了那种华而不实、夸夸其谈、下车伊始丝毫不做调查研究,就哇里哇啦发号施令的钦差大臣,以及这种人损害党的工作、损害人民的事例,不时引起全场的笑声。最后,毛主席用十分郑重的语气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共产党员党性的表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具备的作风。(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延安好作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革命性锻造中百炼成钢?》,王纪刚著)

图片

王家坪毛泽东旧居

【延安故事】怎样使群众说真话

毛泽东说:“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要做这件事,关键是两条:“第一是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第二是开调查会”,“开调查会每次人不必多,三五个七八个人即够。必须给予时间,必须有调查纲目,还必须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

当年随毛泽东一起从事闽西地方工作的曾志回忆:“重视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毛委员历来的良好工作作风。在红四军的戎马倥偬时期尚且如此,现在到了地方工作,时间较多,毛委员更是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调查研究,思考重要问题。记得在苏家坡,毛委员用好几天的时间开了几场座谈会,每次邀请人数不多,只七八个人,但请来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人,有商人、小贩,有贫雇农、中农,有老人、年轻人和妇女,根据不同的对象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同的情况。毛委员主持这样的座谈会、调查会不是一问一答式的,而是开得很生动活泼,像是在唠家常,有说有笑的。”曾志还介绍:“毛委员主持的几次座谈会,我都在边上旁听,有时还帮忙做些搬桌椅、挂黑板、倒开水等杂务。但就是不要我记录,毛委员每次都是亲自记录,每场会下来都要记上好几张纸。”

1941年9月13日,毛泽东对中央妇委和中央西北局联合组成的妇女生活调查团作《关于农村调查》的讲话,在谈到“怎样使对方说真话”时,毛泽东与大家交流说:“主要的一点是要和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使人家讨厌。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究竟是否于他们有利。要在谈话过程中和做朋友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时间摸索你的心,逐渐地让他们能够了解你的真意,把你当作好朋友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情况来。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毛泽东还以自己的体会说:“第一天只是谈点家常事,他们脸上没有一点笑容,也不多讲。后来,请他们吃了饭,晚上又给他们宽大温暖的被子睡觉,这样使他们开始了解我的真意,慢慢有点笑容,说得也较多。到后来,我们简直毫无拘束,大家热烈地讨论,无话不谈,亲切得像自家人一样。”(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延安好作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革命性锻造中百炼成钢?》,王纪刚著)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19期,作者:雷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