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绘图 刘阳
最近,许多湖北高校面向全校学生发布微专业招生简章。极目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湖北高校开设微专业的尝试,可上溯至2021年前后。目前,关注和尝试微专业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越来越多,微专业也越开越多。
微专业,是指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些新兴的职业领域,以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设置的专业,通过相对系统和迷你精干的课程学习与实践,开阔学生视野,快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和主修专业或辅修专业比起来,微专业很“小”,修读5至10门课程、15至20个学分,没有毕业论文,1至2年即可修读完毕;此外,它属于非学历教育,不授予学位。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罗祖兵教授认为,大学开设微专业,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它有利于学生发展兴趣特长,因为学生不会被困在唯一的专业学习上。它有利于促进创新,因为微专业与主专业如果分属不同的专业领域,就能够促进不同专业知识、思维方式的交叉与融合,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它有利于增加学生就业的韧性,因为学生就业时就可以选择多个专业领域。
“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学生的专业一般都有两个,即主修专业(Major)与辅修专业(Minor),其作用与功能同我们的主专业与微专业一样。但是,我们让学生在修主专业之外再修一个微专业的背景与西方设计的主专业与副专业不一样,我们可能多半是基于促进学生就业来考虑的,西方可能主要是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及发展学生的他行性和个性特长来考虑的。”罗祖兵说,由于出发点不一样,因此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我们可能仅仅是帮助学生就业了,而西方则促进了创新,发展了个性。但不论如何,微专业的出现依然是一种创新,至少突破了唯一专业选择的限制。尽管当前不少大学也有双学位制度,但那只有极少学生能够修习,而且学习负担过重。微专业的开设,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第二专业的需求。
在罗祖兵看来,开设微专业的口子被打开以后,可能会导致各大学纷纷效仿,毕竟这是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制度设计。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专业,都必须基于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传统,基于一定的学科思想和方法,不是说几门课程凑在一起就构成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必须具备这样的特征:对专业外的人来讲,他们就是外行;修习了这个专业的人,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特定的服务,而这种服务是没有修习过此专业的人不能提供的。比如,那种纯粹为提升学生面试技巧的课程,不论有多少门在一起,都不构成一个专业。”他说。因此,大学在开设微专业时,必须考虑它是不是一个专业,是否称得上一个专业。
罗祖兵认为,如果把应景的几门课凑在一起,然后就说这是一个专业,那长久下去,就会损害大学的专业声誉。再者,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微专业的“微”,到底要微到何种程度?三门相关的课程在一起,算不算一个微专业?五门课呢?简单地讲,必须给“微”一个标准,比如课程的标准、师资的标准、办专业的条件标准等;否则就会导致大学微专业泛滥。如果这样的话,那同不开设微专业而只开一些选修课没有两样。
同时,罗祖兵建议,学生在选择微专业时,一定要着眼于自己的兴趣,不能简单跟风。“学习微专业的目的,是发展自己隐藏的才能,而不是赶时髦,或为了找工作的方便。修习微专业一定有利于拓宽找工作的路径,但绝对不能只是为了方便找工作而去修习微专业,一定要着眼于自己才能的充分发展而去修习微专业。”他说。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