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牛(中国画) 孙志钧
桃(油画) 卫天霖
挣扎暴风雨(油画) 李瑞年
苏州园林(油画) 吴冠中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甲辰金秋,“植本育新——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美术作品展”于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此次展览以“植本育新”为主题,展出近百位艺术家、教师、杰出校友的184件(套)作品,通过中国画、油画、水彩、版画、雕塑、设计等艺术形式,展现不同时期艺术家对个人、社会、时代的观照,彰显出首师大美术学院历届师生在美术史上谱写的精彩华章。
薪火相传 人才辈出
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展览系统梳理了首师大美术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学脉溯源”“气象大观”“桃李灼华”三个版块。其中,“学脉溯源”版块汇集了学院前辈艺术家卫天霖、李瑞年、吴冠中、彦涵、罗尔纯等先生的作品;“气象大观”版块集聚了学院在职教师尚扬、孙志钧、刘进安等先生以及部分外聘教授的成果;“桃李灼华”版块则展示了杰出校友李少文、郭怡孮、刘炳森、戴士和等先生的作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这次展览的策划立意富有宽阔的历史视野和鲜明的学术理念,聚焦不同历史时期的一大批教学骨干和杰出校友的作品,展现他们在艺术上锐意进取、探索创新的风范,让我们看到首师大美术教育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丰富成果。”
20世纪前半叶,吴冠中、卫天霖、李瑞年等诸位前辈名家前往西方学习绘画技巧与美术教育经验,他们回国之后,一方面积极投身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始终注重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在域外学到的具体的艺术技巧结合起来,这种“中西融合”的艺术进程也就在首师大历代师生的笔下逐渐展开。此次展览作品形式风格多样,既有工笔重彩的格调韵致、写意绘画的笔墨趣味,也有西方古典油画的写实逼真、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光影交汇。
杰出校友、油画家戴士和先生的作品《林风眠》在本次展览中展出,他以此为契机回顾了自己在母校的学习与创作经历:“我是首师大的老校友,毕业已经48年了。记得年逾半百的刘亚兰先生,亲自骑着自行车,一家一户领我们去拜望贤达,带着作品请教过当时健在的卫天霖先生、吴静波先生、吴冠中先生等,直接聆听他们的亲切讲授,每每都能感到一种学理的通达和学脉的贯通,那一切至今历历在目。我当年在读的时候,美术系主任是李瑞年先生。李先生的油画作品深情而凝重,艾中信先生曾说,他的油画风采有一种‘苦以至涩’的极高的文化境界,不媚俗,讲格调,言为心声,心志高远。”如今,值此首师大建校70周年之际,先生前辈们的作品又汇聚一堂,这是对学校艺脉传承的一次深情回望。
“从最初的油画民族化、本土化与国画现代化、国际化,到各类画种笔墨语言的创新性探索、综合材料与现代构成的实验性应用,形成如今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交相辉映、民族审美与全球视野互学互鉴、社会纪实与历史神话彼此交融的局面,也构成了中国艺术长河中的重要篇章。”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展览开幕致辞中评价道:“此次展览反映了前辈艺术家与后辈学子探本穷源、苦心孤诣追求艺术格调胆识与气魄,也是首师大艺脉承续的厚重学术与艺术积淀的集中体现。”
植本究源 育新成材
“植本育新”,即“植本究源,育新成材”,不仅是此次展览的主题,也是首师大人回望峥嵘过往、展望光辉未来的学术基调。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科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辅仁大学美术专业。1952年,院系调整划归北京师范大学,1956年成立了“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后更名为“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院系调整,美术专业并入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成立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1978年,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恢复独立建制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康殷、戴林、刘福芳、常锐伦、李福顺、孙志钧、刘孔喜、董仲恂、李爱国、吴明娣等知名艺术家、学者在此任教,深耕厚植首师大文化沃土,展现了美韵流芳的名家风采。此后,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建立起由国内一流画家和优秀的中青年骨干力量构成的教师团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与创作传统。
从宏观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美术教育有很大的共性,但是每一所艺术学府在办学探索中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师大美术教育的传统和积累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可以说形成了美术教育的“首师系”。
首师大的美术教育,一是突出一个“文”字。吴冠中先生能够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开拓发展,成为楷模,就在于他始终注重艺术的文化价值;李瑞年先生原本就是画坛高手,回国之后又致力于将中国文化精神和油画语言相融合。今天来看这些前辈的作品,能够看到他们艺术上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蕴,体现出一代人的文化追求。以文化引领、以文脉为本,这是首师大的一项重要传统。
二是体现一个“诚”字。首师大的前辈先生和几十年来任教的老师作为一个群体,很鲜明地体现出对艺术真诚、朴素的态度。他们在艺术上诚诚恳恳、不计名利、潜心探索,无论在自己艺术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时,都坚持真诚地对待生活、对待艺术、对待教育教学,体现出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艺术家风范和品格。
三是追求一个“融”字。处在师范大学的美术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与学术环境,有助于师生积极交流、融合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在首师大任教的先生和培养的人才,都有这个特征:从郭怡孮、李少文、尚扬等名家的身上,可以看到他们注重突破原有艺术边界、进行融合创新的成功探索;戴士和、丁一林、胡明哲等先生也都展现出在艺术上兼容并蓄的情怀与综合表现的能力。这些特点反映在教学上,体现于首师大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创造能力,为文化建设和美术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七十年弦歌不断,七十年美育芳华。在七十年历程里,首师大美术学院努力把握和探索中国美术教育的学术建构与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正确的学术取向,回应时代的文化课题,在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厚的经验,形成鲜明的优势与特色。今天,首师大美术学院发展为包括美术学与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成为美术教育、绘画实践、美术理论、艺术设计四大专业方向全面发展的综合类美术学院。
在未来的发展中,首师大美术学科将进一步聚焦国家文化战略需求,持续以高端学术与社会服务平台搭建、人才引育、学生培养为支点,在繁荣文艺创作、服务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培养众多专业精湛、视野宽阔、知行合一的美术人才。愿历经七秩芳华后,枝荣叶茂的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科能砥砺前行,再谱辉煌,永远年轻,永远生机勃勃。
(作者:王海滨,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