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有多可怕?西晋一个丑女和八个王爷之间的斗争

有一个朝代,无论穿越过去充当什么角色:是平民,还是贵族,诸如高官、将军、王爷、皇后甚至是皇帝,大概率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在这个朝代,基本没有亲情与忠诚可言,手足相残、尔虞我诈成为了常态。社会稳定基本上不存在的,这一朝不是发生内乱外祸,就是在内乱的路上。

到底有多乱呢?

这一期,我们以这一朝最著名的内斗:八王之乱为主,来说说这个乱到令人绝望的朝代:西晋。

图片

虽说西晋比较悲催,但是它的出场却堪称是霸气外露。

汉末三国,三足鼎立,曹操平定北方、刘备缔造蜀汉、孙权雄霸江东。可是,他们终其一生,也没能完成统一的大业,最后都抱憾而亡。魏蜀吴三家近百年未完成的霸业,西晋司马氏却仅仅只用了十几年,就横扫全国,三分归一统。

而再看一看晋统一三国的过程,一路砍瓜切菜,像极了爽文里主角的经历。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铲除了政敌曹爽集团。自此,司马氏掌控了朝政大权,魏国名存实亡。公元263年,已大权独揽的司马昭决心灭掉实力较弱的蜀国。蜀汉后主刘禅携官员投降,蜀汉灭亡,战争仅仅持续了三个月。两年后,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在266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皇位给他,自此,魏灭亡,晋朝建立,定都洛阳。14年后,司马炎挥兵大举伐吴。六路晋军水陆并进,呈排山倒海之势向吴国杀来。晋军攻势迅猛,连克西陵、江陵、江安、夏口、武昌等重镇,兵锋直指吴国首都建邺。吴帝孙皓自缚双手,出城投降,吴国灭亡,前后只抵抗了四个月。

晋这出场,颇有大秦扫清六合,席卷八方这样惊艳。而晋统一全国后的10年间,外击“夷狄”,内理政事,自汉末以来就久经战乱的中国出现了一个难得的盛世:“太康之治”。西晋上应天时,风调雨顺,下合地利,因地兴材,流离失所的百姓终于回到了田地间劳作,拿着锄头的农民像云一样密集。这一时期,天下太平、物产丰盈,上缴的粮食特产堆满了府库,服饰珍玩交相辉映,仅仅在洛阳城内,就有锦帛四百万匹,珠宝百余斛,相当于三万多斤。百姓安居乐业,行旅草舍,夜不闭户,路人缺什么东西,在道路两旁就可以随取随用。当时民间都盛传一句谚语,天下再无穷人了。

霸气的开局、繁荣的盛世,眼看一个强盛的王朝眼看就要书写在中国的历史中了。

然而,这一手好牌,却被司马家族一顿“骚操作”给打得稀烂,让西晋几乎在一夕之间,由天堂堕入地狱。

问题首先出在了司马炎身上。他虽然算个雄主,但在灭掉吴国一统天下后,他开始飘飘然起来。骄奢淫逸之气在他身上滋生。人们常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这点数还不够司马炎后宫的零头。在灭吴之后,他光是接收吴国的后宫就有五千人,加上他自己本身的后宫,足有一万多人。他整日寻欢作乐,夜夜笙歌。

图片

皇上开了坏头,底下的王公大臣也都纸醉金迷。晋自一开朝,上层权贵就已经完全腐化堕落,预示着未来的衰败。

如果只是生活奢靡,西晋倒也不至于成为史上最乱王朝之一。它所实行的制度,才是最坑的。司马炎篡魏之后,认为魏灭亡的原因是王室子弟势力孤单,因而他刚即位,就分封了27位藩王,之后又陆续分封。这些藩王负责镇守各大军事重镇,许多都握有军权。司马炎想着,这些人都是自己的宗亲兄弟,未来朝廷有难,他们都能救驾勤王,那晋的江山就永远无忧了。

稍微熟悉点历史的人都懂,这么搞,一旦藩王壮大了,就会威胁中央。司马炎也清楚这一点,于是更骚的操作来了,他想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解决方法:让外戚掌权,来掣肘藩王。外戚,就是指皇帝的岳父家的人。司马炎觉得,外戚不可能篡权,护持好皇帝才是唯一出路,这样就可以扼制住藩王,而藩王掌握地方军权,反过来也能限制外戚的权力扩张,皇帝就得以掌控平衡。司马炎自以为找到了制衡策略,但这得建立在一个前提上:皇帝得是个有手腕的人,能镇得住各股势力。司马炎当然有这个能力,可是他选的接班人:晋惠帝司马衷,却是个公认的“白痴”。司马衷就是“何不食肉糜”典故的主人公。把政治平衡这样艰巨的任务交给这样一个皇帝,其结果必然是皇帝被架空,任凭各股势力相互争斗。

图片

司马衷与贾南风

事实也确实如此。司马炎逝世后,变乱就产生了。由于司马衷昏聩无能,外戚杨骏得以把持朝政,大权独揽,在朝廷中扩张势力。各地的藩王也都瞧准了皇帝能力差,对最高权力垂涎三尺。而此时,另一股势力:以司马衷皇后贾后为首的后党集团也壮大起来。贾后是个精明的人,她时常假借皇帝之名干涉朝政,这引起了外戚势力的强烈不满。由于藩王们都远在外地,朝堂就成了外戚与后党两派的角斗场。外戚掌控着中央军政大权,后党则可以操控皇帝发布诏令,双方势成水火,内乱已不可避免。

291年,司马炎去世仅仅一年,内祸就爆发了。贾后屡次干政都被杨骏制止,她怀恨在心,准备找时机除之。她发现,杨骏频繁压制藩王势力,尤其是排挤威望较高的汝南王司马亮,引发了藩王们的不满。她抓住机会,秘密联络了楚王司马玮,想要一举铲除杨骏。司马玮年轻气盛,是个愣头青,早就看不惯杨骏了,欣然答应,以入朝觐见之名来到洛阳。八王之乱第一阶段也由此开始。

司马玮与贾后合谋,发动政变,以谋反之名擒杀杨骏。前前后后死者达数千人,血流成河。至此,外戚势力被彻底诛灭。

内乱至此平息了吗?No!相反,贾后与藩王们结成的短暂同盟宣告破裂,而藩王之间的猜忌也日益加重,一场更猛烈的后党vs藩王,藩王vs藩王的内斗大戏,即将上演。

图片

晋朝分封制的有一大漏洞,就是藩王的权力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藩王权势大小、升迁贬谪,全由在任的皇帝决断。所以一旦皇上不强势,藩王们必然进行尖锐的权力斗争。制度的恶果很快显现了。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担任辅政,他开始有意排挤在诛灭外戚中立头功的司马玮,二人的矛盾逐渐激化。贾后也忌惮司马亮的名望,欲除之而后快。当她发现亮、玮二人的矛盾后,一个借刀杀人之计产生了。她联合司马玮发动兵变,借他之手除掉了司马亮。这件事后不久,贾后又怕司马玮做大威胁自己,于是卸磨杀驴,称司马玮杀司马亮是矫诏行事,未得到皇上许可,又以这个罪名诛杀了司马玮。自此,贾后彻底把持了朝政大权。藩王们虽然心怀不满,但由于贾后势力太大,也只能忍耐,不敢公然作对。朝政就这样慢慢稳定了下来。

按理说,贾后既然是胜利者,她就应该稳定政局,尽量少惹乱子,但她偏偏不,就是要搞事情,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公元299年,贾后因太子司马遹非自己亲生,想要废掉他。她找个机会,将司马遹灌醉后,让他抄写一份图谋篡位的奏章。司马遹醉得人事不省,根本不知道奏章内容,就迷迷糊糊地照抄了。贾后以此为凭据,借机废掉了司马遹,将他贬谪到金镛城看守。第二年,她又指使人诬告司马遹谋反,随即便杀掉司马遹,他的生母和其他亲属也一并除掉。

太子称为国本,其废立一向是头等大事。但贾后居然这样随意地杀害太子,引发了藩王们的愤慨。其中赵王司马伦在幕僚孙秀的建议下,动用禁军发动政变,于300年4月起兵讨伐贾后。孙秀是个老辣的家伙,在贾后要杀太子前,他建议司马伦先不要阻拦,先借贾后之手除掉太子,再以为太子报仇为名干掉贾后,那司马伦就可以独霸朝政了。孙秀的毒计奏效了,司马伦兵变胜利,疯狂作死的贾后被赐死,隶属后党的臣子数十人,也被一并诛灭,后党势力被彻底铲除,朝政大权落到了司马伦手中。

大权即已到手,动乱也该安定了吧。只可惜这位司马伦同样是个作死狂人,甚至比贾后还能作。一年后,他居然篡位称帝了。这下算捅了马蜂窝,藩王们纷纷起兵讨伐他。以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为主的3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洛阳杀来。双方军队在颖水、温县一带厮杀,战况异常惨烈,死者多达十万余人。由于司马伦篡位不得人心,军队发生了哗变,司马伦因而兵败,很快被赐死。晋惠帝司马衷重新被尊为皇帝,而齐王司马冏因率先讨逆,被推举为辅政大臣。

齐王司马冏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他的军力、名望与势力,也在平定司马伦后大增,足以震慑其他藩王。而他又是皇族旁系,没有篡位的条件,所以人们都以为他入主朝政,算是给动乱画个句号了。然而,西晋的政治就是如此奇葩,每个辅政的人都喜欢作死搞事,司马冏也不例外。他专政弄权不说,还经常迫害不忠于自己的大臣。这也使得刚刚稳定的政局又出裂痕。

仅仅一年后的302年,长史李含因惧怕被谋害,逃到了河间王司马颙那里。司马颙早有攻伐司马冏,夺取大权的野心,但当时洛阳城内,除了司马冏外,还有一位长沙王司马乂,可能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李含由此献上毒计,撰写一篇讨伐司马冏的檄文,故意提到长沙王司马乂也会响应,引司马冏去杀司马乂。等司马乂死后,再起兵讨伐司马冏。河间王依计而行,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司马乂居然逆袭打败了司马冏,将其斩首示众,夷灭三族,其亲信也被尽数诛灭。这样一来,长沙王司马乂阴差阳错地站在了权力的宝座前。

司马乂与之前几位野心家不同,他并没有玩弄权术,而是将辅政大臣的位子让给了更有威望的成都王司马颖,自己担任副手。在稳定时局上,司马乂算是一股清流了。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河间王(司马颙)之前的计策落空了,很不甘心。公元303年8月,他联合成都王,分别从关中和邺城起兵三十万,东西两面夹击洛阳。司马乂率军迎战,厮杀多日,数万人阵亡。

战争正焦灼之时,在洛阳城内另一位藩王:东海王司马越,却担心一旦司马乂败了,自己很可能也要殉葬。于是,他发动了兵变,抓住了司马乂,开城投降。司马乂随后被活活烧死,成为又一位陪葬的藩王。

司马乂死后,权力的斗争又在东海王(司马越)、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之间展开。东海王(司马越)率先发难,以成都王遥控朝政招致不满为借口,挟持惠帝,起兵十万攻击其老巢邺城。双方在荡阴决战,东海王失利,元气大伤,逃回了封地东海国。成都王虽胜,但也损失惨重,无力再战。

本以为可以迎来和平了。然而,这二位王爷却都不愿罢手。他们向少数民族借兵继续打。东海王请来了鲜卑、乌恒,成都王则是找了匈奴。最终,鲜卑军队攻破了邺城,成都王仓皇逃往洛阳。在洛阳的河间王趁机排挤掉成都王,自己担任辅政大臣,控制了西晋朝廷。

动乱就此终结了吗?当然没有。

仅仅在第二年(305年)7月,东海王(司马越)养精蓄锐,联合七个州,起兵讨伐河间王。河间王战败,逃出洛阳,不久后被人截杀。成都王也在逃回封地后被人活活勒死。东海王入主洛阳,成为新的辅政大臣。至此,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才宣告结束。那个一直被当作棋子摆布的惠帝,在一年后突然去世,据传是被东海王毒死的。

整个八王之乱,过河拆桥、借刀杀人等毒计频出,基本所有贵族:外戚、皇后、藩王、太子甚至是皇帝,都有可能遭遇惨死的命运。

不过,八王之乱受苦最深的还是黎民百姓。由于王室都忙于争权夺利,无暇顾及民生,导致水利不兴、五谷歉收。而在旱灾、蝗灾之年,朝廷也没心思赈灾,使得无数灾民饿死。连年的征战,不仅让几十万青壮年战死,大量劳力损失,也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奔走逃亡。关中的不少流民逃往川蜀避难,但西晋朝廷却勒令他们返回五谷不生的关中,违者处斩。川蜀的权贵们也同样压榨他们,在各个关卡“搜索宝货”,看到稍微值钱的东西就抢走。这些被逼无路的流民只能起义反抗。在京都洛阳的百姓,同样难逃劫难。张方两次入洛阳,都纵兵为祸,烧杀掳掠,史书中记载他手下“兵士暴掠”。而在他带兵西归时,掠夺了上万奴婢,由于粮食匮乏,他就将所掠夺的奴婢杀死,以人肉充当军粮。八王之乱期间,天灾人祸,百姓“饥寒并至,下不堪命”,生命薄如草芥。

而八王之乱后,安宁就到来了吗?并没有。之前藩王为了争权,向少数民族借兵,无异于引狼入室。鲜卑军进入邺城后,四处烧杀抢掠,放火烧屋,临走时还掳走了一万妇女,将她们全部沉杀于易水。而匈奴人也在几年后发展壮大,由大单于刘渊率领,南下灭亡西晋,俘虏两位皇帝。其余少数民族也都进入中原,征伐杀戮,混战不断。有的军队为了筹粮,竟然掠夺女人杀了吃肉,称其为“两脚羊”。史书上记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血腥的屠杀和频繁的战火,中国进入了历史的至暗时刻。

所以,西晋从头乱到尾,不是外有战争,就是内部变乱,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难逃悲惨的命运,绝对称得上是穿越者最不该选择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