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张献忠其人其事

作者:李春元

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号敬轩,明朝延安卫柳树涧堡(今陕西榆林市定边县学庄乡刘渠村)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九月十日,比李自成晚生了二十多天。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四川西充县凤凰山被清朝护军统领鳌拜巴图鲁杀死,比李自成迟死一年半。

出身盐商家庭

嘉靖九年,三边总制王琼给朝廷上了一个折子,将原属宁夏镇的花马大池划归延绥镇,建盐场堡城,设立了引张赴盐大使衙门。每年二月间,40多名坝夫开始在盐池内坝畦,引水入池灌畦。风起波生,日晒成盐。打捞至八、九月,年产盐八百万斤,主要供应汉中府、延安府、鄜州所属县以及清涧(时为延安府直属县)15个州县食用。当时没有设立运商行即今天的运输公司,都是民运民销。运销的办法是“各州县脚户来池,报明某州县,支配盐引,驮往销售”。盐池的商贩,出资向坝夫收盐,然后把盐交给脚户,每引一道(200斤)收钱120文。而盐税银子每200斤是二钱五分六厘,则由各州县向买盐的百姓征收。

跟着父亲当脚户

张献忠的父亲就是运盐的脚户,他靠运盐发家致富,他的运输队伍发展到毛驴几十头,脚户十几人。嘉靖三十七年延绥巡抚董威在原夏州柳树涧旧址修筑新城堡,名叫柳树涧堡,隆庆六年将城墙增高,万历六年又用砖砌,周长三里多一点,住一百多户人家,张献忠一家算是首富之一。但他家属于客户,而不是主户。在明代,商人入籍不入户,入籍为的是收税,不入户是因为他们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称入籍不入户的人家为客户。张献忠的父亲之所以选择在柳树涧堡居住,就因为它是延安卫的西北门户,这里设有驿站,住有镇兵,又是运盐到延安等地的必经之地,挣钱比较容易;堡城外东路、西路、张千户岔等地还有500多户人家,雇工也比较方便。柳树涧堡东四十里是宁塞堡,西四十里是安边营城,都是贸易十分繁华的地方,西距定边营城120里,再往西20里就是盐场堡城。万历四十年(1612年),张献忠七岁,就跟着父亲赶毛驴,跑运输,练就了一副铁脚板,走起路来快如风。运盐的事儿一般在秋冬季进行,春夏季节,张献忠的父亲还熟皮子,为镇兵制作皮靴子;张献忠的母亲也帮着缝制皮衣、编织毛口袋什么的,确实是一个勤劳致富的家庭。张献忠长大以后一直喜欢穿软一点的皮靴子,戴毡帽子,也与此有关。他父亲既是盐商、又是鞋匠、毡匠,还可以说是毛毛匠、毯毯匠。

都是驴粪惹的祸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也就是辽东发生萨尔浒之战的那一年深秋,14岁的张献忠跟随父亲领着他们的毛驴运输队,把清涧县产的红枣长途贩运到四川内江。好不容易把枣卖了,正准备高高兴兴地回家之时,却被内江城里的一家士绅给拦住了。原来是他们的毛驴正好把驴粪蛋拉在这家绅士的大门口,把大门外的石牌坊给弄脏了,张献忠的父亲好话说尽就是不顶用,那位绅士硬要他的儿子用手把驴粪弄脏的地方擦干净,张献忠二话没说,伸手就擦,心里却充满无比的愤恨。张献忠起义以后杀了许多四川人,就是这次埋下的祸根。柳树涧这地方的饮用水是井水,含氟量很高,那里的人们普遍面皮发黄,牙齿发黄,张献忠也不例外。成人后的张献忠瘦高个子,脸色发黄,四肢有力,声若巨雷,柳树涧的人都称他“黄虎”。由于张献忠的家庭条件不错,从小也跟私塾先生识文断字,他的名字就是私塾先生给起的,意思是献身边塞,效忠朝廷。不过张献忠喜欢赶着毛驴满世界跑,并不喜欢坐下来读书,他曾因为口角把一个同学打得鼻青脸肿,给人家赔了不少医药费;换了一个老师以后,又把一个同学打得口鼻流血,差一点残废了,自然又赔了不少钱。实在没有办法,父亲只好送张献忠去当兵,就是不想让他再跟上自己受苦。

张献忠当兵

《三十里铺》是陕北民歌的代表作,绥德县既有三十里铺村,又有四十里铺村。宁塞堡西也有一个四十里铺,明朝时它也是一个驿站,位置就在柳树涧。万历时柳树涧设有守备一员,驻军700多人。城堡各处设有传递军事情报的塘兵25名。

图片

张献忠故里柳树涧

张献忠脸上有许多麻点,浑身长毛,陕北人称这号人爱女人,就是“好色”的意思。张献忠是柳树涧出了名的“飞毛腿”,因此在天启二年(1622年)17岁的时候当了一名塘兵,负责传递军事情报。平时爬山上洼,到了平坦的地方就骑马飞奔。柳树涧堡南边的安塞、安定、保安三个百户所的士兵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大老远就喊:“黄虎来了!”出了名的张献忠又被选中做了安定(今延安市子长县西)县的捕快,相当于今天的刑警。张献忠见过的世面多,遇到的女人也多,虽然还没有明媒正娶,早已睡过不少女人。最要命的是竟然与一个官府通缉的要犯的婆姨勾搭成奸,于是受到除名的处分。不吃公家饭也罢,张献忠又南下苏杭,做起了贩卖红花的生意,红花是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他把南方生产的胭脂带到陕北,成了有钱人家争相购买的奢侈品。张献忠既发了财,又勾引了更多的女人。为了不让儿子胡跑乱窜,张献忠的父亲给他娶了张家畔的女子王花花做了婆姨。新婚不久,就遇上延绥镇抽调镇兵去京师勤王,张献忠的父亲认为这是立功报国的好机会,于是就请柳树涧堡的守备通融,又让张献忠充了军。

抢劫库银差点送命

崇祯元年(1628年),就在李自成、李过、白广恩他们到甘肃当兵的时候,张献忠再次当了延绥镇的镇兵,经过短时间的集训,于崇祯二年(1629年)开春到了榆林城集中。张献忠不但到过榆林城,城里还有跟他相好的女人。由于从各个城堡抽调上来的镇兵已经两个多月没有领到工资,手里没有银子就不好与女人接近,因此发生了镇兵抢劫库银的事件,为首的18个人被判处死刑。延绥总兵王威在处决人犯时,半路上杀出一个程咬金,刚刚出任延绥镇西路定边副总兵的陈洪范看见身体瘦长、脸色蜡黄的张献忠,竟然以“奇其状貌”为理由,请求王总兵释放了张献忠。陈洪范是辽阳人,与张献忠素昧平生,怎么会以貌取人,请求释放这个黄面虎呢?原来头一天晚上,张献忠就得知第二天要被处斩,他与探望自己的同乡冯双礼密谋搭救之计。冯双礼找到陈洪范介绍了张献忠的情况,特别强调张献忠的父亲是盐商并不缺钱花,为的就是让儿子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还说只要能救得张献忠的性命,定有厚报,陈洪范听了非常感动。与此同时,冯双礼还买通了行刑的刽子手,把张献忠安排在最后一名,就给陈洪范的说情留下了余地。事成之后,张献忠的父亲赶着毛驴到了榆林城,陈洪范果然得到了许多银子。不久,张献忠就与冯双礼等人逃离榆林城南下,他们早就听说安塞的塘兵神一元、神一魁兄弟造了反,就投奔了他们的队伍。为了不连累家人,张献忠自号八大王,充当神一元的红旗营先锋。曾经跟随神一元攻打宁塞堡,神一元兵败被杀以后,张献忠改红旗营为西营,在米脂西川(今子州县境内)一带活动。所谓“米脂十八寨”实际上是张献忠所部人马在西川的根据地,只是为了迷惑官方罢了。柳树涧堡有许多庙宇,张献忠小时候经常去堡西的菩萨殿玩耍,认得八大天王、十八罗汉,以此命名,意在不可战胜。

与陈洪范的神秘关系

陈洪范救了张献忠以后,又被调到南京,加强留都的防卫力量,他的职务是提督南京大教场都督同知。他曾给崇祯皇帝写了一个申请,自告奋勇要求去京师勤王,不料却遭到拒绝,理由是留都地位十分重要。实际上因为他是辽东人,崇祯皇帝害怕他和后金国有什么瓜葛,来一个里应外合。此前,不是刚刚出了一个大叛徒袁崇焕吗?

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初一,张献忠打着官军旗号来到南阳城下,正要骗开城门,左良玉大军赶到,混战中,张献忠额上中了一箭,血流满面,要不是孙可望拼死相救,差一点落入官军之手。此后连战连败,退至湖广谷城郊外的王家河一带安营扎寨。当时,力主招安的熊文灿正忙着与义军各部首领谈判,而主战的总兵左良玉、陈洪范则加紧进行军事围剿。张献忠打听到陈洪范的部队正向谷城运动,大喜过望。即刻派人备上厚礼去见陈总兵,说是感谢他当年的救命之恩,并且希望陈洪范能够在熊文灿面前美言,让张献忠所部接受招安。接下来,张献忠通过陈洪范用重礼贿赂熊文灿,熊文灿既得了好处,又领了人情,还在皇上面前表功,真是一举多得。张献忠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他既得到了军饷,有了喘息的机会,又当上了副总兵,有了疗伤的时间。随后投降的罗汝才也被封了个游击将军。当张献忠脚穿软靴坐在地毡上由两位美人用丝巾轮流擦拭额头上的伤疤的时候,熊文灿正在欣赏他送来的珍奇古玩,陈洪范则转而协助洪承畴、孙传庭加强对李自成的军事行动,迫使李自成率领十八骑遁入商洛山中。一年以后,张献忠、罗汝才复叛,熊文灿因此掉了脑袋,陈洪范却毫发无损。

张献忠的文化水平有多高

张献忠读过私塾,也当过邮递员,干过刑警,造反以后也跟文人学习过文化,他的水平与李自成相比,应该不相上下。尽管不是秀才、举人出身,但论起文字功夫来,一点也不比他们差。

“特科事件”发生之前,张献忠还是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的队伍开进庐州的时候很少杀人。义军士兵遇到百姓就说:“你不用怕,咱不杀你,我老爷来安抚你们”;遇上文化人就说:“天下大乱,我老爷应运而兴,相公可同我共成大事。”城里人有称义军头目为“王爷”的,就对他们说:“你不要叫我爷,我们干的是响马营生,都是兄弟相称。”舒城有一个医生名叫胡立浦,医术高明,人品极佳,乐善好施,张献忠十分尊重,拜为丞相,逢人便说:“胡大夫可是神医啊!”称文人为“相公”,意思是说“你就是当宰相的材料”;称医生为“大夫”的本意也是如此,军官与士兵之间均以“兄弟”相称,这些都是张献忠尊重知识、主张人与人平等的例证。

图片

张献忠塑像

张献忠还十分尊重手艺人,比如裁缝、商贩、球师等,行军时分配给他们牲口使用,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自愿充当义军的侦探,给义军通风报信。张献忠登基的时候,认为古代帝王的诏书过于繁琐,他亲自制定的“御制万言策”只有20个字:“天以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他还对属下说,诏书的格式只须在开头用“奉天承运”就行了,正文一律使用白话直说。武官说话行文都用口语,不必拘泥于文言。平时下发文件必须口述,负责记录的官员也照口语来书写。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改武昌为天授府,江夏为望江县,改楚王府为秦王府,自称秦王。武昌与江夏的每座城门口都竖起两根旗杆,上面写着的文字是:“天下安静”“威震八方”;衙门前面的旗杆上写着“天与人归”“招贤纳士”。铸造发行“大西之宝”钱币,凡是愿意归顺大西的百姓,可将“大西之宝”缀在帽子或衣服的领子上作为标识。百姓家里供奉的牌位子上一律写着“西府万万岁,顺民某人,左邻某人,右邻某人”,百姓中还流传着“三年免征,一民不杀”的口号,可见当时还是很得人心的。

命题赋诗,不拘一格

张献忠不但有诗作流传于世,而且亲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命题。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张献忠在成都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等级为乡试。应考的学子有几千人,张献忠亲自为作文命题“以兵胁蜀”,与当时的形势结合得十分紧密。这次乡试录取了龚济民等若干人,都封了官。此后两个月发生了“特科事件”。这一年张献忠北征梓潼的时候,重修了七曲山文昌祠,并且即兴赋诗一首,命令从官刻石于祠北八卦亭,还在天尊阁上留下自己的造像。直到清朝乾隆七年,才被梓潼知县安得洪拆毁。据说张献忠造像为“绿袍金脸”,十分“凶恶”。李自成称王的时候,追溯自己的先祖为李继迁;张献忠称帝的时候,追溯自己的祖宗为文昌帝君。据说文昌帝君姓张,俗称张天师,因此,张献忠对他尊崇有加。张献忠的造像虽然被拆毁了,但他的诗作却保留了更长的时间。它是一首五言绝句:“一线羊肠路,此地更无忧,人是人神是,同国与天休”。

为鳌拜所杀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张献忠在玛瑙山被左良玉打得狼狈不堪,丢失了金印一颗,镂金棒一根,就连得心应手的兵器“天赐飞刀”也不见了。崇祯二年的“刀下留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摆脱困境,张献忠两次巧遇救星陈洪范,这一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过张献忠还是靠他的几个干儿子化险为夷,成功进入湖广地区称王称霸了。提起当年接受招安的事儿,张献忠对身边的人说:“那时候,杨嗣昌统天下兵马来剿,咱虽然在谷城招安,不过假借招安名色而已,咱眼里何曾有过他那督师来!”崇祯十七年又是大清国顺治元年,大顺朝永昌元年,大西朝大顺元年,明朝的福王也在南京继承大统,只是还没有改元;福临、李自成、张献忠、朱由崧分别代表四个政权逐鹿中原。当年六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县失踪,张献忠攻克重庆,镇守瓜洲泰兴的南明总兵陈洪范秘密投降了多尔衮。七月,南明组建了以陈洪范为团长,左懋第、马绍愉为副团长的和谈代表团赴北京与大清国谈判。为了提高代表团成员的规格,福王分别给他们加官进爵,陈洪范为太子太傅、左都督,负责经理河北、联络关东军务。马绍愉原本只是绥德州的知州,崇祯时就担任过与清军谈判的代表,这次又由兵部职方司郎中加封太仆寺少卿。八月十五日,张献忠在四川称帝,南明的和平谈判使团还在途中。十月一日,顺治皇帝在北京举行隆重开国大典,宣布清朝取代明朝为天下共主。南明使团到达北京以后受到冷遇,多尔衮下逐客令,使团南归,左懋第、马绍愉被扣押,左懋第慷慨就义,马绍愉剃头投降,陈洪范则堂而皇之地返回南京复命,准备策反南明总兵刘泽清。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陈洪范病死南京,未能实现对大清国的承诺;同年十一月,张献忠被困凤凰岭,在与大清军混战中被乱箭射落马下,为鳌拜所杀。两个人的恩恩怨怨至此了结,总算是殊途同归了。

来源:各界杂志2024年第8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