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克和他的乡村剧团,经历过N次不可能,又创造了N+1次可能。
在济南市钢城区蟠龙梆子剧团面临解散之时,韩克和一众养牛的、养羊的、开拖拉机的农民白手起家,“救活”蟠龙梆子。每次遭遇困境,剧团总能绝处逢生,目前已经拍摄制作完成30部“龙标”电影,并且走上国际舞台。
带着对这个农民自发的乡村剧团的好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蹲点蟠龙梆子剧团,解码剧团的“出圈”密码。
蟠龙梆子剧团
20岁小伙辞职回村当乡村剧团团长
采访当天,记者正赶上蟠龙梆子剧团一次特别的演出。韩克穿着一件白褂子,脚上蹬着一双布鞋,对演出的孩子们反复叮嘱。当10岁的小侯扮上妆,夹上白胡子,登台唱起戏时,韩克似乎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
1987年,韩克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下陈村,这里是蟠龙梆子传唱的土壤。每到逢年过节,剧团下乡演出时,他就去看戏,然后钻到剧团里,学着拉弦子。在这个农民剧团里,流传着“定定弦学三年”,因为拉弦的人也不识谱,全靠口口相传。
2002年,韩克开始跟着老团长学唱戏。剧团缺演员,尤其女演员,韩克个子矮,于是唱戏之路便从女角开始了。他回忆起来,学戏似乎也是“土”办法。
2004年,老团长的岳父生病,没有时间组织演出,就让剧团最年轻的韩克当代理团长。“说是代理团长,其实主要是跑腿,当时没有电话,要挨家挨户去叫人。”
剧团团长韩克
剧团要生存,钱是摆在面前最要紧的现实难题。困难的时候,村里老人卖葱卖蒜,捐给剧团。还有演员拿出卖猪的1600元钱,帮剧团渡过难关。
2007年,剧团只剩下11个人,收入没有保障,剧团濒临散伙。当时韩克在外地打工,逢年过节回村组织演出,但难以为继。老演员伤心落泪,“你要是不干了,这个团就真没有希望了。”思量再三,韩克放不下,决定辞职回村,接下剧团。
对于韩克的决定,母亲是第一个反对者。父亲去世早,母亲希望韩克有体面的工作,而韩克回来意味着投入一个希望渺茫的行业。要想让剧团活下去,在所有人看来,这都不可能。
开拖拉机的、养牛的、种地的农民成了“角儿”
其实,韩克作出决定并非一时冲动。他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吸收新人,如何创造收入,如何让剧团活下去。
2007年,韩克决定举办第一届农民歌手大赛,以此吸引年轻人加入剧团。办活动,钱又是最大的难题。他认为,必须打造一种模式,否则很难长久维持下去。韩克想到了拉赞助。由于剧团知名度不高,他年纪又轻,没人愿意信任他,跑了一个月才拉到5千元钱赞助。
第一届农民歌手大赛举办时,附近有百十号村民参与其中。开小卖部的李凤芹挤上舞台,获得优秀奖。从那以后,她进入剧团,一直到现在仍在演出。
农民歌手大赛的成功给了韩克很大的信心。“一方面,我们探索了一种新模式,以冠名的形式解决活动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与。”
后来,养牛的、养羊的、种地的农民陆续走进这个乡村剧团。
剧团演员刘二宝
刘二宝今年40岁,是开拖拉机的一把好手。2009年,他加入剧团。刚开始他在剧团干力气活,搭建舞台,调音响,后来在幕后跟着台上的演员学唱戏。即便农忙的时候,遇到剧团突然要演出,他也会放下拖拉机赶过去,“救戏如救火”。
有时外出演出,二十个人一盆菜。刘二宝说:“难的干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改革创新,探索一条适合我们这伙农民走的路。”
吸纳年轻人之后,拍戏曲影视剧是韩克要走的第二步。他做过市场调查,很多影视剧都以光盘的形式出现在农村大集上,所以他想把蟠龙梆子变成影视剧,走向市场。
当时,韩克身边的声音不断。“一帮农民,又得导又得演又得拍,还得剪辑,还想形成作品,走向市场。这完全是天方夜谭,绝对不可能。”
一群农民自编自导自演戏曲影视剧
要拍戏曲影视剧,在技术方面,韩克并不发愁。“我过去干测绘工作,能熟练操作电脑,所以我觉得剪辑调色都可以完成。”
为了解决配乐问题,韩克想尝试电子音乐。面对全英文的教程,他边查边学。片子拍完,韩克到音像店打广告,去大集卖光盘。他告诉老乡,这是一群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影视剧,但没人愿意相信他。于是,韩克开着车,拉着电视机,在大集上放映。最终,第一部戏曲影视剧取得的反响不错,剧团收入五万元。
在这个过程中,一群农民逐渐成长为演员。韩克说:“很多人排练的时候表现很好,但面对镜头就打怵,说话都变味儿了。所以我就让他们适应,适应到忘掉镜头的程度。”
韩克说,有时发了剧本,演员们背过台词之后反而会生硬。后来,他干脆只写故事梗概,让大家理解剧情,理解角色,创造台词。
剧照
第一次演戏的时候,刘二宝一句台词拍了一下午。后来,他学着去模仿,去领会。剧团拍摄电视连续剧《二妮的山村梦》时,刘二宝当上了主角。这部剧共17集,拍了11个月。刘二宝读书少,有的字不认识,所以在片场时,常常看到他带着新华字典逐字查询。
演戏演上瘾了,2019年,刘二宝干脆关了自己的婚庆店,成了剧团全职演员。“只要是热爱,一切皆有可能。”
随着影响力提升,剧团信心在增加,演出机会在增加,收入也在增加,有时一年能演出600多场。而这同时,压力也在增加。
韩克开始卷入舆论风波。“很多人说我们是跳梁小丑,难登大雅之堂,要想走上大舞台,不可能。”
制作30部“龙标”电影,走上国际舞台
韩克说:“我想让大家知道,农民一样可以有追求,一样可以有梦想,一样可以干大事。”
剧团面临转型的情况下,2017年,这群农民开始研究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后来又尝试拍摄戏曲大电影。
剧团演员李嵘伟
今年28岁的李嵘伟,家里养着4头牛,平时在工厂上班,有空就跑到剧团演出。他从跑龙套,变成主角,有时还会演一些丑角。“上班是生活,演戏是梦想。”
就这样,一群农民走上电影之路。现在剧团全职演员有十几人,参演过的老乡有上万人。过去,剧团拍戏,会有一群人围观。现在拍戏,在村里已经不是稀罕事儿。放羊的老人遇到剧团拍戏,会先把羊赶过去,怕镜头穿帮。
其实,戏曲电影的剧本创作难度大,排练难度大,拍摄周期长,收入还少。韩克坦言,“戏曲电影属于冷门,市场有限,但是还要坚持,因为热爱。”
到现在为止,剧团已经拍摄制作完成30部国家电影局公映许可的(龙标)电影。这个乡村剧团,获得多次国内奖项,戏曲电影《崖上人》甚至走出国门,获得国际大奖。韩克说:“我们挺直了腰杆,没有人能小看这帮没学过电影的农民。”
目前,剧团正在打造两创性标杆作品,并探索山东梆子、吕剧戏曲电影的生产。下一步,还将继续创作,真正走向全国,唱响世界。
对于未来,韩克觉得乡村剧团还有更多可能。(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