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信孺:桂林摩崖石刻佼佼者

图片

方信孺游栖霞洞题名

方信孺(1177—1222年),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人,字孚若,号好庵,又号紫帽山人,与刘克庄、陈子华共被誉为“闽之三隽”。初以父荫补番禺县尉,历任萧山丞、淮东随军转运属官。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奉命使金“和议”,数次驳回金人的苛刻要求。《宋史·方信孺传》云:“信孺自春至秋,使金三往返,以口舌折强敌。”足以见其政治能力和爱国情怀。

嘉定六年(1213年)至嘉定十年(1217年),方信孺在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历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转运判官。在桂林期间,方信孺在清理冤案、整修学宫、稽核盐课之余,乐游桂林山水,所到之处常常挥毫题记,留下了许多摩崖题刻,至今可见有26件,是历代在桂林留下石刻作品最多者。这些石刻以大字为主,内容丰富、尺幅巨大、形式多样,实为方信孺墨迹与诗集之外的难得补充。

方信孺的摩崖留题文体多样,举凡题记、跋文、诗词、考论等所在多有。此外,其书体亦发展全面,篆、隶、楷、行、草皆有传世,其中篆书3件、隶书2件、真书12件、行书6件、草书2件、行草书1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宋代书风,突显宋代尚意之理念。

其中,《方信孺游栖霞洞题名》高285厘米、宽285厘米,字径130厘米,是目前广西已知最大的篆书摩崖石刻作品。该石刻取法李斯李阳冰的“玉筯篆”,以“方信孺游”四个篆书大字刻于山体之上,与栖霞洞融为一体,堪称巧妙。虽然此件石刻作品已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洗礼,但字迹轮廓依旧清晰可见,游人抬头望去,便有一股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之感。

桂林西山,清幽胜地,方信孺在此营造了著名景观“碧桂山林”,并亲手书写四字篆书题刻,且为其景观题诗石刻一首《西山凿池种白莲作》:“池开新白遍天涯,未许东风擅一家。苍桂丛中苍桂树,碧莲峰里碧莲花。波光分破湖子顷,瀑影斜飞水一洼。待著阑杆横残绿,浮萍开处见鱼虾。”

嘉定七年(1214年),方信孺在象山西南麓筑“云崖轩”,寓几案以待友朋,成为当时桂林文人重要的聚会场所。其石刻诗《漓山云崖轩》曰:“不用穷探费杖藜,隐然林壑挟城陴。曾遵月洞千岩上,更著云崖一段奇。指拭轩窗容俎豆,发挥泉石借声诗。瞿昙颇似知人意,已约梅花带雪移。”明代,此地被改建为“范方祠”,以纪念范成大、方信孺为桂林民生和桂林山水推广所作出的贡献。

嘉定八年(1215年),方信孺有感于舜帝南巡,即赋诗以表情怀,镌刻《古相思曲》于虞山韶音洞。诗云:“西风搅桂树,落日明枫林。游子怀归期,予悲渺登临。虞山一何高,湘水一何深。英皇仅枯冢,寂寞薰兮琴。我欲奏古曲,俗耳便哇淫。古器不可见,聊作相思吟。相思长相思,相思无古今。一歌众鸟听,再歌万籁喑。推手君勿歌,有酒且孤斟。落落此时意,寥寥千载心。五弦毋庸绝,四海谁知音。”此石刻书体行楷,长卷体例,取法颜真卿、黄庭坚和苏轼。无论摩崖书法,还是诗作意味,均堪称方氏精品力作。

方信孺还在龙隐岩、清秀山和还珠洞等桂林名山岩洞,留有《龙隐洞题诗》《龙隐岩诗》《西山题诗》《还珠洞题诗》《清秀山题诗》《再游龙隐岩追和陶商翁韵》《西江月》等佳作。明人张鸣凤在《桂故》中记载方信孺“于桂诸山探赏屐徧,制文赋诗,曾不停思,然亦往往有宕逸之气”。

值得一提的是,桂林伏波山还珠洞石崖上刻有全国唯一一幅米芾自画像,为方信孺所摹刻。在画像旁,方信孺又刻入宋高宗御笔题赞以及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跋文书迹,并特意撰文《宝晋米公画像记》,阐述自己镌刻米芾的目的:“使来者尚可以想象其凌云御风之高致。”为先贤造像,聚数家翰墨于一壁,实属难得,堪称书坛佳话。

其父为方崧卿(1135—1194年),字季伸,号定夫,南宋著名校勘家、藏书家,也曾在桂林出任转运判官,多行善政,深得民心。百姓感念方崧卿的恩德,为其建立祠堂。方信孺到桂林后,在城南永宁寺捐俸修缮了方公祠堂,褒扬先父在桂功绩。同乡柯梦得为其父撰祭文《桂林永宁寺运判方公祠堂迎送神曲》刻于七星岩内。此外,吴猎应信孺之邀,为方公祠堂作《广西转运判官方公祠堂记》,刻于龙隐洞外,是研究方崧卿生平的珍贵史料。

嘉定八年(1215年)二月,方信孺将漕台厅事重新修缮,定名为“世节堂”,并请好友易袚书刻“世节堂”三字于龙隐岩上,以纪念、褒扬其父方崧卿的德行和表达自己继承父亲廉政为官的决心。该石刻高450厘米,宽175厘米,字径130厘米,款径19厘米,无论在尺幅上,还是在气象上,都透射出一种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离开桂林后,方信孺历任淮东转运判官兼提刑、真州知州,后奉祠归乡。嘉定十五年(1222年),病逝于莆田,终年46岁。刘克庄为悼念好友,在《沁园春·梦孚若》中写道:“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方信孺在桂林的石刻作品,正是其高洁人格的写照,融诗、书理论和创作于一体,内蕴深厚的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化素质,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文化胜迹,也为后世学者研究宋代书法、诗词和历史提供了巨大的宝藏。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