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员工超时加班、低薪资低福利,欧盟为什么要对中国电动车加税?

  当地时间10月4日,欧盟成员国代表投票通过了欧盟委员会提交的欧盟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终裁草案。投赞成票的10个国家是保加利亚、丹麦、爱沙尼亚、法国、爱尔兰、意大利、立陶宛、拉脱维亚、荷兰和波兰,10国人口数量占欧盟人口的45.99%。投反对票的5个国家是德国、匈牙利、马耳他、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5国人口数量占欧盟人口的22.65%。投弃权票的12个国家是比利时、捷克、希腊、西班牙、克罗地亚、塞浦路斯、卢森堡、奥地利、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典和芬兰,12国人口数量占欧盟人口的 31.36%。不管从国家数量还是人口数量来看,这样的表决结果都凸显了欧盟成员国之间意见分裂。

图片

  根据欧盟规则,除非占欧盟人口65%的15个国家反对关税提案,否则欧盟委员会将在原有10%进口关税的基础上,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的关税,新关税预计下个月落实并将持续5年。对于特斯拉加征7.8%,比亚迪加征17%,吉利加征18.8%,上汽加征35.3%,而其他参与调查但未被单独抽样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加征20.7% 的关税,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进入欧洲市场将面临最高45%的超高关税。

图片

  支持方认为,面对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的迅速崛起,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恐将失去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这些国家希望通过加税来减缓中国电动车的进口势头,为本土车企赢得宝贵的转型时间。

图片

  反对方则坚决主张自由贸易原则,强调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紧迫背景下,全球应携手合作而非设置壁垒。他们认为,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全球绿色转型的积极力量,加税只会阻碍这一进程,不利于全球减少碳排放的共同目标。

图片

  弃权国家的态度更是耐人寻味,它们或许在权衡利弊间犹豫不决,既担心支持可能带来的负面经济影响,又不愿明确反对而错失潜在的谈判筹码。这一结果不仅反映了欧盟内部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时的复杂心态,也预示着未来政策制定将更加艰难,需要在保护主义与开放合作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

图片

  除了政府补贴,国内电动车厂商被欧美拒绝最低报价,还跟国内电动车厂商“节约了劳工权益成本”有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016.1万辆和3028.4万辆,同比增长11.6%和12%。这看似辉煌的成绩背后,却是无数工人超时加班的代价。以某知名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为例,有调查显示,其研发部门员工平均每周工作时长高达70小时,远超法定工作时间。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超时工作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加班费补偿。某家德国企业高官曾说:“我们肯定竞争不过中国企业,他们连工资都敢不发。”虽然看似调侃,但却揭示了一个现实问题:在员工福利待遇上,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存在明显的差异。

图片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工作时间不仅能提高员工满意度,还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遗憾的是,在追求产能和利润的过程中,许多企业忽视了这一点。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不应该只有闪亮的车身和炫酷的科技,更应该有尊严的劳动和公平的待遇。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打工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更有尊严的工作环境。毕竟,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GDP的数字上,更体现在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幸福指数上。

图片

  关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一事,大家不要反应过度。欧盟加税给的是企业,跟普通人没有关系。即便欧盟不加税,中国普通工人还是要“985”、“996”,甚至“007”,工资福利也不会改变。我们更应保持冷静与理性,从长远和全局的视角来审视。对于中国电动车企业而言,这是一次挑战,也是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契机。一个强大而有活力的电动车产业,不仅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还要民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