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勇士 青春在火焰蓝中绽放

图片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图片
潘照虎在救援现场 供图/受访者
从2008年12月入伍起,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高米店站站长潘照虎的生活就围绕着“消防”二字。“练,还得练,练到极致,在救援的时候才能不慌。”这是潘照虎常说的话。
作为北京消防“特种部队”的一员,潘照虎带着那股能拼、敢闯的劲儿,参与了各类灭火救援任务3000余起。2022年,土耳其连续发生强地震,潘照虎作为中国救援队的一员,随队赶赴土耳其参与人道主义救援。10天时间里,潘照虎参与救出6名幸存者。
入职16年,潘照虎感慨颇深,消防队伍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每一个进步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这些进步不仅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对我们救援人员安全的保障。生于华夏何其有幸!”潘照虎说。
潘照虎
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高米店站现任站长。加入消防队伍16年间,荣立个人二等功3次、集体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4次、集体三等功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4次,获得嘉奖7次。被评为2015年度“基层指挥员岗位标兵”、2016“北京榜样·最美警察”、2023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2020年荣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荣获全国“119先进个人”。潘照虎所在的中国救援队、特勤支队分别在2023年、202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青春故事一波三折当上消防兵
“消防兵具体干什么,我最初也不是很清楚。因为哥哥当了兵,我觉得也得像他一样。”1987年出生的潘照虎是家里的二儿子,从小就把哥哥潘照祥看做自己的榜样。2003年,潘照祥入伍成为一名消防兵。那时候,还什么都不懂的潘照虎就给自己定了目标,也要去北京,和哥哥一样成为一名消防兵。
可是,潘照虎当兵的路并不顺利。17岁那年,潘照虎第一次报名,结果落选了。2007年,19岁的潘照虎再次报名参军,又没能如愿走进军营。2008年,已经毕业并且工作一段时间的潘照虎在潘照祥的劝说下,再次填报了参军申请表。
“我那时候已经对参军不抱希望了。”潘照虎说,在走完一系列报名流程后,他便按部就班地回去上班了。直到接到家访电话,他才意识到,这次好像是真的可以去当兵了。
淬火成钢
拔尖新兵铸成消防铁军
从新兵时候起,潘照虎就是拔尖的标兵,下队时甚至成了队长们都想要的“香饽饽”,但因为潘照祥的一通电话,潘照虎选择去训练强度最大的开发区支队。“我哥和我说,他所在的支队是全北京练得最狠的支队,我一听,他能待,我肯定也行,就选择去了那个支队。”潘照虎说。
刚下队第一天,潘照虎就受伤了。“那天晚上打篮球时伤了腿。”潘照虎说,因为伤到了骨头,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在旁边看别人训练,“那几个月我特别着急。”
缺了几个月的训练,潘照虎无论是在体能上,还是在救援技巧上都落后他人一大截。去了中队后,潘照虎甚至没有资格被编入出警救援的队伍里。“那时候挺失落的。”潘照虎说。
潘照虎的低迷状态被班长看进了眼里,“每天晚上熄灯后就是我的‘加餐’时间,我就在班长旁边做俯卧撑、做仰卧起坐。”近3个月时间,潘照虎没有一天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在自己的努力下,潘照虎终于被编进战斗组。
几个月后,打造消防铁军的热潮在全国掀起,北京100多名优秀消防兵聚集在大兴参加集训,潘照虎也成了其中一员。这次集训让潘照虎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魔鬼训练”。“每天早上4点开始训练,一直练到晚上10点结束。”潘照虎回忆。
凭借着自身精湛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潘照虎被任命为应急救援攻坚组组长,负责主攻高空训练项目。为了完成这一科目,他往绳索上一吊就是半天,腰被勒掉了皮,膝盖磕到肿起来,战斗靴磨破了脚,还在坚持。这段训练让潘照虎的身体素质得到极大提升,为之后练习各种技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表现优异,潘照虎荣获二等功,有了特招入军校的资格。
2010年4月,潘照虎在铁军集训期间,参加第三届中央直属机关职工运动会拓展挑战赛,夺得速度攀岩比赛第一。
此后,潘照虎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铁军大比武,在集体操法项目中获得全国第二名的好成绩,再立二等功。
灭火救援
16年间解救400余人
从事消防救援16年,潘照虎共参加各类灭火救援任务3000余起,解救被困群众400余人。
2015年1月29日,北京百荣世贸商城发生火灾,持续70多个小时的救援令潘照虎记忆犹新。“我到场时,火已烧了一段时间,内攻时温度非常高,露在外边的皮肤疼得像小刀剌在身上,流到地上的水都是热的,用水枪给我们降温的队员头盔都烤化了。”在这样的环境里,潘照虎和战友们连续奋战了近20个小时。
由于火势太大,楼内的喷淋系统被烧坏,无法打开喷水阀门进行灭火。为了尽快控制火势,指挥部决定组织人登上商场顶部,打孔排烟,制造人工喷淋,缓解内部压力。
潘照虎临危受命,带领消防员作为“先锋队”,登顶作业。“火已经着了20多个小时了,对楼板也有影响,我上去的时候腿是抖的,担心楼板塌了。”潘照虎说,他和一名战友用了一个多小时,才一点点试探着打通了第一个孔。
随着潘照虎打穿第一个孔,确认楼板没有安全问题后,陆陆续续有更多的战友加入打孔行列,并利用孔洞制造了一个人工喷淋系统,为现场灭火降温。最终,经过近70多个小时的奋战,大火被扑灭,确保了商城二期20余万平方米商场安全。
跨国救援
接连创造救援奇迹
2018年8月,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为主要力量的中国救援队成立了,潘照虎成为其中的一员。2019年3月,中国救援队赴莫桑比克开展首次跨国人道主义救援。
在莫桑比克国际救援期间,潘照虎担任行动队一分队副分队长。为了保证各项救援工作有序开展,抵达灾区后,潘照虎带领分队成员分两次前往贝拉机场,接收了20吨的装备器材及各类物资,连夜将装备物资卸车入库并搭建营区帐篷。
作为第一批进入灾区的队员,潘照虎全程负责行动队救援装备的准备、物资运输、救援路线踏勘等重要任务,先后3次带领队员驱车400余公里前往医院、学校等重点灾民安置点,组织为灾民发放各种重要物资,日均工作时间达14个小时。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7.8级地震。中国救援队再次出征。
“地震发生那天我正在休假,看见新闻播报的地震等级,我就觉得可能需要我们去救援了。”潘照虎立即购买了当天回京的机票。果然,2月7日下午,潘照虎一行带着20余吨货物,飞往土耳其,向受灾严重的哈塔伊省进发。
土耳其当地时间2月8日18时左右,刚刚抵达土耳其的中国救援队还没来得及搭帐篷,就接到了救援任务,潘照虎立即和队员赶赴救援现场。
“被困的是一名孕妇,体型比较大,可以通过的救援通道比较小,中间还有床垫、柜子等障碍物。”潘照虎说,刚到现场的时候他可以看见被困孕妇的手,但是却够不到她,救援的时候,他们需要先将挡在通道上的床垫剪开,用角磨机切割掉床垫的弹簧才能将孕妇救出来,而这个过程极为消耗体力。
经过6小时的救援,中国救援队与当地救援队合作,成功救出了这名孕妇。
在这次跨国救援中,中国救援队累计出队21批次,连续在震后69小时、84小时、88小时、107小时、135小时、155小时营救出6名生还者,接连创造救援奇迹,得到了联合国救灾组织、土耳其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获得土耳其“共和国崇高贡献奖章”。
本版文/本报记者王天琪实习生谭天玥
统筹/蒋朔
人物对话
参与国际救援我代表的是中国形象
北青报:参与国际救援时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潘照虎:救援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平常的训练有了用武之地。在土耳其一敬老院内救援时,一名幸存者的腿被铝合金床架卷住,切割床架的难度很大,土耳其当地救援队向我们求助。
我一看,这和我们平时练的“灯泡上切钢丝”一样,就自告奋勇上了,并且很快完成了救援。后来,我拿着这段经历和队员说,别以为“灯泡上切钢丝”只是炫技的表演项目,设置成科目让大家练是有道理的,可能练一辈子都用不上,但是只要用上一次,那肯定是救命的。
另外,我还感受到了救援无国界。土耳其是非英语国家,我们学习的救援英语在那里用不上,通过翻译与被困者沟通时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和障碍,但是救援队之间沟通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在帮忙破拆时,我需要借用工具,做个动作,他们就知道拿给我什么;或者救援时,我们帮他们寻找到了其他方式,同样是一个动作,对方就秒懂。
北青报:国际救援与国内救援有哪些区别?
潘照虎:我们出国去参与国际救援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中国的形象,每一场救援都像一次考试,特别在国外救援中,现场有被困者、家属、当地救援队和其他国家的救援队,无数双眼睛盯着我们。因为全世界的人在关注着我们的救援表现,我会时刻想着,我代表的是中国救援力量。
北青报:国际救援经历对你回国后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潘照虎:国际救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看到国外救援队有好的救援方式时,我们也可以学,万一遇到类似情况时能随机应变,有更多的救援方式可选。
新闻内存
“橄榄绿”换“火焰蓝”救援体系完善效率提升
2018年3月21日,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宣布公安消防部队不再列武警部队序列,全部退出现役。潘照虎在入伍的第10年脱下了那身“橄榄绿”军装,换上了“火焰蓝”消防制服。
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仪式上,潘照虎有幸成为在现场接受授旗和训词的一员。“授旗那天的场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潘照虎说,“以前我们是传承者,是守护者,而从那一刻起,我们就变成了开拓者,虽然使命不变,可这毕竟是全新的体系。”
转隶6年,潘照虎发现,消防救援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不仅仅局限于灭火救援,百姓需求也成了救援的一部分,在地震、水灾等特殊灾害中也能见到消防救援人员的身影。此外,救援体系的日益完善让救援效率随之提升。潘照虎还觉得,国家的快速发展让救援装备有了很大升级,救援人员的救援能力也得到提升,“每年我们都会接受很多培训,现在队里不仅有擅长破拆和灭火的队员,还有擅长水域救援、山岳救援,甚至会潜水、会研发新救援装备的队员,有很多复合型人才。”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