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预测2024年下半年拉尼娜现象形成概率超过80%,但强度预计较为温和。
02拉尼娜现象与热带太平洋海水温度密切相关,当海水温度偏低时,信风加剧海水上下层温度差异,导致海表温度下降。
03尽管拉尼娜现象通常与我国多地偏冷相关,但其影响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如极地漩涡、北极涛动等。
04由于拉尼娜现象预期较弱,今年冬天是否特别冷仍存不确定性,需要关注其他天气系统的影响。
05了解拉尼娜现象动态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影响,有助于科学应对和未雨绸缪。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随着2024年下半年气候模式的演变,全球气象圈内关于拉尼娜现象的讨论再次升温。根据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最新的气候预报,今年拉尼娜现象有望在11月至2025年1月期间形成,概率超过80%。不过,有别于前几年的强度,这次拉尼娜的强度预计较为温和,可能在影响全球气候模式上显得“低调”一些。
一、太平洋深处持续偏冷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主要与热带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密切相关。当太平洋中、东部的海表温度比常年偏低时,信风强劲吹拂,加剧海水上下层的温度差异,并使冷水不断向表层翻涌,从而导致海表温度进一步下降。这种冷却效应扩散到全球大气环流系统,最终在北半球冬季影响着我国乃至全球的天气状况。
自2024年夏季以来,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海温持续低于常年,表明中性状态逐渐向拉尼娜方向发展。整个8月,热带太平洋的信风比常年更为强劲,使得冷水源进一步堆积。如今,这股冷水正在次表层蓄势待发,预计将在11月前后影响到表层温度,从而激发一次拉尼娜现象。
从2024年8月到10月,气象模型显示热带太平洋的中性条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拉尼娜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加,到9月-11月的时段,拉尼娜形成的可能性已高达71%。但另一个消息是,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认为,目前的拉尼娜预期强度为“弱”,当然,弱拉尼娜现象同样能够对北半球的气候模式产生明显的扰动。
二、拉尼娜马上来!
每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人们都会联想到寒冷的冬季。但在本次预期较弱的拉尼娜背景下,全球天气模式或许不会像强拉尼娜时那般剧烈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弱拉尼娜对于全球大气环流的控制力相对有限——即使出现了极端天气,其持续时间与影响范围可能较小。
那么今年冬天会特别冷吗?答案可能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即便在弱拉尼娜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使得我国多地的升温频次盖过降温频次,最终形成偏暖的冬天,实际上,在过去几个冬天里,一度三年出现连续的三峰拉尼娜,即便如此我国也出现了多次暖冬。然而,考虑到未来几个月大气环流的不确定性,现在判断整个冬季的冷暖趋势还为时过早。简单来说,如果没有其他天气系统(如极地漩涡)来配合,即便是拉尼娜现象,也很难独立造成极寒天气。
回顾2024年,冷空气过程在我国北方地区表现得尤为活跃。9月下旬以来,北方多个地区已陆续出现降温,并伴有大风天气。以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为例,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甚至部分地区在9月末出现了罕见的显著降雪,最近10天西北多地气温偏低显著。这些冷空气活动无疑与目前的大气环流形势密切相关,而今拉尼娜的预期更是为未来冷空气南下增加了可能性。
然而,目前气象数据还不能支持“极端严寒”的判断。拉尼娜的真正威力往往在冬季中后期才显现,而现阶段,南方的冷暖交替频繁,北方的冷空气虽开始活跃,但是否会形成大范围、持续性的寒潮,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且此次拉尼娜预期为弱拉尼娜,对于气候的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剧烈。
拉尼娜与“冷”的联系并非绝对。尽管拉尼娜往往和我国多地的偏冷相关,但这种相关只是遥相关,更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极地漩涡、北极涛动(AO)、北极海冰、青藏高原积雪等。如果其他天气系统无法配合,那么弱拉尼娜的冷却效应可能被抑制,导致冬季气温并不会如预期般大幅下降。
从历史上看,拉尼娜对我国的冬季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会导致北方的气温低于常年,但南方地区的冷暖波动则更为复杂。以2020年12月-2021年2月的冬季为例,拉尼娜曾导致我国北方多地在1月出现极端低温事件,但冷空气后继乏力,后续升温凶猛,整个冬天平均下来还是偏暖的冬天。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大气动力学机制,也提醒我们,在预测天气时,切不可单凭某一气候现象下结论。
目前来看,2024年的拉尼娜虽蓄势待发,但其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具体影响仍存不确定性。对于普通人来说,理解拉尼娜的动态变化和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影响,是未雨绸缪、科学应对的关键。尽管拉尼娜即将到来,但今年冬天是否“特别冷”,还有待大自然的进一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