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看朝霞,西望雪山。国庆假期第二天,清晨,一轮明媚的红日向城市道声早安,开启美好的一天。
“成都推出了日出指数预报,今日是一级:晴天无云,旭日出东方,不用‘撞’日子,太方便了!”早起“追日”的市民告诉记者,那是他们倍感幸福的时刻。
地处四川盆地到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的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和下垫面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又具有显著的垂直气候分布和复杂的局地小气候。一批又一批气象人观天测雨,守护四季繁华,逐步实现气象预报的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与可视化,深深地渗透到这座超大城市的方方面面。
接棒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气象员”
兰州,牧区,气象观测场,成都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成青燕是在那里长大的,“我的父亲是一名老气象员,有着气象情结。”
春测风、夏报雨、秋知霜、冬告雪,日复一日地观测,记录着一个个气象数据:风向、风力、雨量、温度、地温、蒸发量,一个个枯燥的数字,汇成涌动变化的天气图,昭示着风雨阴晴,再变成天气预报走进千家万户。
从小,父亲就经常跟成青燕“谈天”,天上飘着什么云,会不会下雨,风从什么方向来,会有多大,寒潮带来低温雨雪,会不会给牧区畜牧业带来隐患……每次,她都听得津津有味,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气象的种子。
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成青燕毫不犹豫选读了气象学专业,2007年毕业后,便接过父亲气候监测的棒。从父亲一代到成青燕一代的气象人,经历了观测仪器的更替,计算设备的演变,数据传输的变换,不变的,是一次次向“不测”发起的挑战。
刚刚过去的7月极端暴雨、8月高温红色预警、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9月,提醒着世界上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天气过程,所以每一天都需要仔细分析,认真总结。
创新
“填补预报业务空白”
成都市气象台大厅内,除了会商,其他时间都是安静的,预报员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各种天气图表,专注地分析思考。
国庆假期前一天,在一股强冷空气的催促下,成都市气象台终于官宣:迟到的秋天登场了。成青燕同步作出解读:今年夏天足足有139天,从我们的观测记录来看,是1961年以来最长的。
除了入秋的消息,她也为市民游客送上假期出游气象服务“安心包”: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预计本轮冷空气影响将于10月1日白天结束,国庆假期我市以阴天间多云天气为主。总体上,10月上中旬气温都不高。
目前,提前1至3天的短期预报和4至7天的中期预报已经比较准确了,但给人们的应变时间不够,而提前30天的气候预测又不够精准。所以,11至30天的“伸期预报”能提供重要信息,是重大决策、重要活动的时间窗口。
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看似相近,但是研究的方法却大不相同。作为填补成都地区延伸期天气预报业务空白的关键人物,成青燕说,天气预报一般要考虑气温、气压、温度等因素,这些都是大气层本身变化的结果,并且这种变化速度非常快。而气候变化则慢很多,进行预测的时候,需要考虑大气、海洋、陆地等多圈层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延伸期预报则处于两者之间。
气象+
“满足多元化美好生活需要”
从事短期气候趋势预测荣获“全国优秀值班预报员”;完成成都市秋冬地区气象扩散条件多尺度预测试验;为全市防汛调度提供一手材料;骨干撰写《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人工增雨行动方案》《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期间天气气候状况分析》;主笔编写《成都气候》《成都气候图集》……这位勤奋的气象人看起来冷静清晰,但在交谈中,还是流露出中长期气候预测带来的压力。
好在,成都市气象局正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如今,在综合监测方面,全市建有地面气象观测站649个,8部相控阵雷达业务运行,配合11部风廓线雷达,基本实现了全域覆盖,雷达最高探测时效提升至1分钟,空间最精分辨率达到30米,为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预报预警方面,预报精细化能力明显提升,实现0~2小时逐10分钟精细化预报,强对流的天气时间提前量达到了69分钟。
面对多元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都相继推出了观雪山、观日出、赏花、露营、骑行、体育锻炼适宜度等气象指数产品。以花期预报为例,地点可以精确到公园景区,花期时间可以精确到天,同时还提供不同花卉的观赏指南,让游客能够跟着预报适时赏花。
国庆假期即将收尾,市气象台里时而响起的电话铃声,短暂有效的沟通交流,有序运行的各个岗位,一条又一条气象信息滚动发出,没有什么与平常不同。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静宇 图片 王静宇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王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