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林场三代职工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示范。
总台记者 周阳:塞罕坝展览馆中的黑白老照片背后,都是塞罕坝艰苦创业的故事。其中一幅六女上坝讲的是当时承德二中的六位女学生。
今年81岁的陈彦娴是六名女学生之一,1964年,即将高中毕业的她们放弃高考,怀着一腔热血来到荒无人烟的塞罕坝,成了林场的第一批女职工。
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批女职工 陈彦娴:坐着汽车走了两天,一路上是尘土飞扬,越走越荒凉。所有的房都是“小趴趴房”,用泥堆起来的,上边盖着草,夏天还好,最难熬的是冬天,气温都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我们根本就没经历过。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林一代”们在塞罕坝开创了国内机械栽植针叶林的先河,在荒漠沙地上,树被种活了。随后的几十年中,通过三代塞罕坝人的努力,林场林地面积由建场之初的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发挥着绿色屏障的作用,而这里壮丽的自然风光每年也吸引着无数游客。
总台记者 周阳:月亮山是林场中的一处高点,秋季的时候从这里远眺,满目皆是五彩斑斓的林海, 整个塞罕坝就像是被打翻的颜料盘。
随着秋季到来,天气干燥,国庆假期游客增多,林场的防火工作也进入一年中最紧要的阶段。身为“林二代”的刘军是月亮山望海楼的一名瞭望员,他和妻子王娟负责这里的防火瞭望和资源管护等工作。
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瞭望员 刘军:瞭望工作主要就是对可视范围内进行观察瞭望,出现火情要及时汇报。从我父母这一辈的肩上把这个重担接过来,就是保护这片林海,别让它出现任何问题。
像这样的“望海楼”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一共有9座。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逐步建立起“天空地”一体化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红外监测、视频监控等手段,对林场内的实时火灾风险进行分析和预判,这些技术的应用与“望海楼”构成了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重防护体系,共同延续着建场62年来未发生一例火灾的成绩。
总台记者 周阳:2017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被授予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随后在2021年,林场又被授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的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在塞罕坝精神的鼓舞下,新一代务林人也正续写着“绿色传奇”,其中就包括“林三代”时辰。他和同事们正致力于通过打造异龄复层混交的林分结构,形成树种多样、结构丰富、功能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分场副场长 时辰:我们不光要造活林、多造林,更重要的是要造好林,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让塞罕坝发挥更大的生态价值。
荒原变林海,三代塞罕坝人将塞罕坝精神根植于140万亩的土地中,如今的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到82%,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