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吾国丨军人书画鉴定专家 他说“故宫就是我的家”

全文1147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从事古代书画保管、展览、鉴定和研究已有70余年,被誉为书画鉴定专家。

02杨臣彬曾在1958年独自守护文物,从故宫运输两千余件文物前往湖北武汉参展,确保文物安全。

03在徐邦达的指导下,杨臣彬等人从废纸堆中抢救出众多国宝,如怀素的《食鱼帖》和北宋画家郭熙的画作。

04杨臣彬在鉴定工作中坚守实事求是原则,不说过违心话,不做违心事,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清鉴斋”。

05除此之外,杨臣彬还曾为故宫博物院、公安部、陕西省文物局等文物单位鉴定了大量书画,发现了众多有珍贵艺术价值的作品。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六百年宫城巍峨,五千载文明流淌。故宫,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宫殿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积淀。在故宫博物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毕生致力于故宫文物的保管、展览、研究、鉴定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自1952年来到故宫工作开始,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从事古代书画保管、展览、鉴定和研究已有70余年。雨中故宫,建筑的边界与天空融合,植物的清香沁入雨中。烟雨蒙蒙,静谧温润,在这个杨老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我们走进了他的艺术人生。
过眼万卷
1952年,刚参军一年的杨臣彬被调入故宫博物院工作。虽然不能再穿上军装,但他并没有感到失落。他说,国家需要人保护,文物也需要有人保护、管理。初到故宫的杨臣彬成为一名讲解员,这段经历让他系统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加快了他从军人向文物工作者的转变。
不久后,杨臣彬被调到陈列部,负责各类文物陈列,乾隆最钟爱的书房三希堂,正是在他的手中恢复原状。因为从小喜欢画画,1955年,杨臣彬主动申请调到书画组,4年后,进入书画库,一待就是近20年。
杨臣彬回忆,1958年,26岁的他从故宫运输两千余件文物,前往湖北武汉参展。一路上,因担心文物被窃,他独自守着箱子,在大厅睡了一夜又一夜……杨臣彬:“我把一个宝剑放在枕头下,如果有人来偷文物,我就跟他拼了!”
此后,日日与珍贵藏品相处对话,杨臣彬熟谙馆藏各时代书画及作品的风格面貌,为他成长为一名书画鉴定专家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
废纸救宝
1959年,故宫组建了专门委员会为古书画定级,成员包括唐兰、徐邦达、启功和谢稚柳等。当时,杨臣彬负责拿字画给几位先生进行鉴别定级,这就像是几位导师共同教授他书画鉴定。三年的共事,也让杨臣彬得到了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的认可。1977年,在故宫举行拜师仪式后,杨臣彬正式成为徐邦达的入室弟子,自此离开库房,跟随师父外出考察。
在徐邦达的带领下,杨臣彬等人从废纸堆中抢救出来了众多国宝,其中就包括怀素的《食鱼帖》、北宋画家郭熙的画作等。历时八年,杨臣彬跟着徐邦达几乎跑遍了全国博物馆,逐渐具备了较强的书画鉴定能力。
图片
清白鉴定
真正让杨臣彬声名鹊起的,是他的一次独立鉴定。一对年轻夫妇拿着一幅画轴来到故宫,经他鉴定,这是元代大家吴镇的真迹《苍松小山》。但其他大专家却对此表示质疑,杨臣彬便将库存吴镇真迹一一取出核对,再次确定为真迹。等到在外出差的徐邦达回来后,也确认是真迹。
自成功鉴定《苍松小山》后,杨臣彬开始独立鉴定,为故宫博物院、公安部、陕西省文物局等文物单位,鉴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书画,发现了众多有珍贵艺术价值的作品。杨臣彬在鉴定工作中始终坚守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他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清鉴斋”,意为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地鉴定、清清白白地做事。
图片
总策划丨王宁 李瑞
总编导丨沈公孚
总摄影丨杨帆
策划丨李静
编导丨郭轩同
摄像丨郝米祎 李双 娄红顺 张亚豪
编辑丨焦子葳 刘梓含 王子琪 彭心怡 姚羽鹭
新媒体运营丨赵雪
视觉设计丨王刚 曹培恒
剪辑丨商俊泽 江昌隆
统筹丨邹利 阿力木斯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