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起,闵行这个地方已经“潮”了300多年……丨乃清叙史

图片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闵行区虹桥镇靠近吴中路的井亭地区,如今这里是集聚了万象城、阿拉城、爱琴海、井亭天地等多家商业综合体,人气聚集,热闹非凡,人称“夜虹桥潮流街区”。虹桥井亭,自古以明代始建的井亭庙声名远扬,俗称“井亭头”,已经“潮”了300多年。


图片

夜虹桥潮流街区


难忘“三和尚”


清雍正、乾隆年间,本地有一位“武探花”者,人称“三和尚”,担任井亭庙主持并扩建了庙屋,占地约有5亩。相传,“三和尚”姓王,身材高大,臂力惊人,明末清初在虹桥集镇东面开了爿豆腐店。某日,一伙散兵游勇到处抢掠,来到三和尚的豆腐店,索要豆浆喝。三和尚笑笑,当着他们的面,两手各拎起一个水缸,在河里舀满一缸水并轻松地放在岸边,故意央求那些当兵的帮忙抬进屋去。这些当兵的竟然没有一个抬得动,就知趣地拔脚蹓了。不久,有几个清兵从蒲汇塘过来,进村大肆劫掠。三和尚发怒了,上前抓住头目,将其扔下了河。清兵见此情景,纷纷逃散了。三和尚逝世后,被乡人恭敬地安葬在井亭庙西首,并立有墓碑石(毁于1966年)。


井亭庙最出名的是庙前西侧有一口水井,清澈如镜,常年不枯。当年,三和尚在水井四周竖起四条石柱,每条一尺见方,就此建成四角飞檐瓦顶的石柱亭,檐枋间承有斗拱,古朴而精致。亭柱间,东、西、北三面离地二尺余架设一尺余的宽石条作凳,供香客及来往行人、客商在此歇脚饮水。“井亭”声名远扬。就此,“井亭庙”与“井亭头”并列为地名。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的井亭风貌


当年井亭“潮”


在井亭庙门前的庙场上,清代中叶所栽下的两株银杏,一东一西,一雄一雌,枝叶苍翠,树龄已有200余年。雌树在西,树径一米以上,四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每年结银杏果,秋时成熟,村民拾取为乐。


1921年,井亭庙最后一名僧人补生离世后,改由尼姑来主持,并更名“明净庵”。此时,庙屋有前后两埭,前埭为正殿,主供观音菩萨塑像,两旁为土地公、元帝、三官、关帝、施相公、地藏王等塑像。东首大殿供“出堂老爷”夫妇塑像。后埭寺殿,供阎王塑像。佛道并存,由香客各取其主。


乡人只求安康,没有太多讲究,以致井亭庙香火持续旺盛。庙界东南西北中分5方,涉及周边18个宅基。每年秋收之后,各方前来设社,祭祀各自的主神像,并欢宴一场,庆祝丰收。

图片

1948年井亭头航拍影像


乡愁不敢忘


20世纪40年代初,村里年轻人眼看世道纷乱,一举废弃庙屋后埭“不作为”的“阎王老爷”,在此创办了“井亭小学”(1987年,井亭、先锋小学合并为亭锋小学)。


1949年1月,国民党军队为固守上海,在市郊修筑军事防线,井亭村境内新泾港口修筑一批钢筋混凝土碉堡,强行拆毁塘湾里、新泾口、高更浪3个宅基81户房子。5月21日晚,人民解放军先头部队到达新泾港口碉堡附近,乡人热情接应。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在井亭地区发生激战,直至24日平息。战后,有56名在这一带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被埋葬在井亭村地区(后均迁葬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1998年扩建吴中路时,井亭庙最后半截银杏枯树被挖走了。乡人恋恋不舍,议论纷纷。经村委会集体研究决定,为尊重乡人的意愿,在此添建一座石牌坊以示纪念,特邀书法家吴颐人缀以联额“井畔交流生意旺,亭中歇息趣闻多”,并在绿地中立有“重建井亭记”石刻,成为上海报刊一条引人关注的新闻。


图片

1998年所建井亭纪念坊


图片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汤婧娴

复审:林心怡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