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带你一睹艺术史上的群星璀璨!

图片


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每一幅画作、每一件雕塑、每一次艺术运动都是人类情感和创造力的璀璨结晶。本期小编向大家隆重介绍一套由著名艺术史学家范景中教授主编的艺术史译丛: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这套译丛不仅展示了顶尖艺术家的跨时代作品及著名艺术史家的研究心得,更汇聚了国内众多一流艺术史译者的精心翻译,确保了译文的准确性与流畅性。
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涵盖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刻艺术,到20世纪超现实主义的创新探索,时间跨度之长、风格流派之广,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深入剖析了艺术家的性格与行为,揭示出艺术创作背后的情感与动机,还细致入微地探讨了艺术作品的隐含特质,引导我们透过表面形式,触及艺术作品的深层内涵。
正如贡布里希所言: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永无止境,总有新的东西尚待发现。面对伟大的艺术作品,似乎每看一次便呈现一种面貌,它们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莫测高深,难以预言。
此外,译丛还精心挑选了大量图版,这些图版不仅精美绝伦,更与正文内容紧密相关,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生动的视觉体验。

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图片

资深艺术史研究者领衔翻译

著名艺术史学者、中国美术学院范景中教授主编



大使的秘密
霍尔拜因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
[英]约翰·诺斯 著
何本国 译

图片

《大使的秘密》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一窥文艺复兴时期令人神往的世界

《大使》是16世纪德国画家汉斯·霍尔拜因的传世之作,寓意深刻而用意神秘,仿佛一座复杂又曲折的迷宫,诸多线索丝丝缕缕穿行其中。

本书对这幅举世闻名的画作进行了彻底的重新诠释。作者约翰·诺斯表明,霍尔拜因为出使亨利八世宫廷的两位法国外交官创作的这幅肖像画,映射着动荡的时局,与政治和宗教纷乱联系在一起。《大使》中的物品绝非随机画入,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缜密筹划。通过准确揭示画作的含义,《大使的秘密》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一窥文艺复兴时期令人神往的世界。



绝对的资产阶级

1848至1851年法国的艺术家与政治

[英]T. J. 克拉克 著
赵炎 译

图片


当代著名艺术史学家T. J. 克拉克的成名作,展现艺术在某些特定的时刻的政治性

本书是一部研究时段相对集中,但涉及内容却非常丰富的著作。在时间上基本聚焦于1848 年革命之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短暂历史,通过研究街垒主题的艺术创作、国家艺术赞助,以及米勒、杜米埃、德拉克洛瓦和波德莱尔在此时期的具体创作情况,展示出了艺术史研究中影响艺术面貌的诸多复杂面向:既有在特定历史时刻出现的各种历史变故、政治风向和意识形态转型,又涉及不同艺术家自己的阶级身份、心理状况和创作中面临的具体情况,也有关于艺术史传统、公众接受和批评家趣味等问题。

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交织成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一幅波澜壮阔又极富戏剧性的历史画卷。


构图的发现
绘画中的视觉秩序理论(1400—1800)
[德]托马斯·普特法肯 著
洪潇亭 译
图片
一部关于构图的专题解读
视角新颖,别样解读图像中的秩序

无论是抽象作品还是具象作品,构图始终是艺术表现的主要因素,《构图的发现》是著名艺术史家托马斯·普特法肯撰写的一部关于绘画中视觉秩序理论的专著,初版于2000年,以在伦敦大学学院开设的德宁·劳伦斯讲座的相关内容为基础撰写而成。

全书以构图的概念演变为主线,从“架上绘画与图画秩序”的理论出发,探索了构图概念的演变及画面秩序的各种问题,不同于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普特法肯认为我们对构图的现代观念与文艺复兴时的观念不可同日而语。其观点充满启发性与洞察力,对艺术理论学者和艺术爱好者而言,都不失为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图像学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修订本)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 著
范景中 戚印平 译
图片
美术史进入了图像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融合文明史、文学史和哲学史的超然读物

图像学不曾受到人们重视,直到1939年,欧文·潘诺夫斯基所著的《图像学研究》出版,表明图像学已然脱离辅助地位,成为美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

它既与其前的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形成对比,又同风格分析一起成为现代美术史教学的两大支柱。

除了作为方法论的导论之外,本书共有六章,每一章都是图像学方法运用的案例,从美术史、哲学史、宗教史、社会结构史、科学史等多学科多角度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论证。



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 著
杨贤宗 译
图片

独特视角阐释美术史中的文艺复兴问题

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并持续至1516世纪”。但“文艺复兴问题”因历史学家没有一致的结论而始终存在,甚至在之后的讨论中变为“文艺复兴是否存在?”的难题。

本书是潘诺夫斯基根据1952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发表的“美术史中的文艺复兴问题”四场讲座内容修订而成,不仅讨论了是否有文艺复兴这件事,它与“中世纪复兴”之间的区别,更是凝聚了潘诺夫斯基多年来对“透视”“新柏拉图主义”“意大利与尼德兰之关系”等议题的思考,是学习西方艺术史的必读书目之一。



视觉艺术中的意义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 著
邵宏 译
图片
欧美艺术史学生的标准读物
收录潘诺夫斯基三十多年来的若干名篇

作为欧洲语言、历史与文化的大师,潘诺夫斯基以出色的学术研究能力对“人体比例理论”和“瓦萨里编《素描集》的第一页”做出令人敬佩的阐述;还以敏锐的洞察力对英语与德语在艺术史研究与表达方面的异同做出了极具启发的比较。

他从“一个图像可以再现一物,象征另一物,而表达其他物”的视角出发,详尽考察了提香、普桑、丢勒的作品以及圣德尼修道院院长叙热的生平。

本书不仅揭示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细节,更主要的是,深刻讨论了视觉艺术中涉及作品内容的图像志与图像学问题。



风格三论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 著
李晓愚 译
图片
“巴洛克”风格是什么?
电影是怎么样使非风格化的现实成为有风格的作品?
英国的“浪漫”与“理性”体现在哪里?

本书收录的潘诺夫斯基移居美国后用英文写作的三篇论文:《何谓巴洛克?》 《电影中的风格与媒介》《劳斯莱斯汽车散热器的观念先例》。其中,《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是潘诺夫斯基发表的唯一的一篇电影论文,在电影研究文献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与他深入人心的图像学及主题研究等“方法论”不同,“三论”试图描绘专属于某一特定时期(巴洛克)、某一特定媒介(电影)、某一特定国家(英国)的艺术作品的“视觉征候”,并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观念框架参考下来评估这些征候的意义,体现了潘诺夫斯基渊博的学养以及别样的洞见。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 著
陈平 译

图片

20世纪西方著名精神史(观念史)作品
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诺夫斯基的文章中指出:“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诺夫斯基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精神习性”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

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意大利绘画中的手法主义和反手法主义
[美]瓦尔特·弗里德伦德尔 著
王安莉 译 杨贤宗 校
图片

研究16世纪意大利意大利艺术的现代先驱之作

本书收录的两篇文章是最早为如今所说的手法主义和早期巴洛克两个时期绘制边界并定义特征的研究之一,多年来一直是涉足这些领域的研究者们必不可少的指南。

弗里德伦德尔教授在书中对手法主义时期本身的第一、第二阶段进行区分,并提出了反手法主义概念,研究了手法主义时期如何走向终结。

本书通过大量的作品分析,率先为手法主义艺术绘制了边界并定义了特征,同时解释了反古典主义和反手法主义所共同具有的否定和回溯的特征。

点击链接可查看更多本书详情:手法主义与反手法主义:一段意大利艺术史



词语、题铭与图画
视觉语言的符号学
[美]迈耶·夏皮罗 著
沈语冰 译
图片
艺术史名家经典之作首部中译本
清晰解读视觉艺术中的符号语言

全书共两个文本,在第一个文本《词语与图画:论文本插图的字面义和象征义》中,作者检视了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文本与图像的多样性,不同的艺术家根据同一个文本有可能会创作出具有不同风格以及不同效果的图画。

第二个文本为《图画中的题铭:视觉语言的符号学》,夏皮罗在其中探讨了中世纪艺术家在其书本里转化文字与图像,通常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以传达强大信息的复杂方式,并通过分析戈雅、毕加索、霍默和马奈作品中的题铭,将其探索拓展到现代艺术。

本书的主题和选材主要来自中世纪的泥金写本或抄本的圣经插图,所涉及的语言文字包括古希腊语、拉丁语、古意大利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等,内容充实,材料稀罕,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向中世纪艺术的大门。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
自然与人的惊世杰作
[英]马丁·肯普 著
刘国柱 译
图片

达·芬奇的艺术与科学洞见是如何交相辉映的?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一直被视为一个全才,一个天才艺术大师,关于他的研究汗牛充栋,各式各样的文献证明他在不同领域内的成就。他的艺术与科学洞见如何交相辉映?

艺术史研究专家马丁·肯普教授结合莱奥纳尔多生平和时代背景,力图将莱奥纳尔多的智力生活和艺术生活视为一个整体,让读者可以看到他在其中迸发出的惊世灵感如何成就他的杰作,进而全方位展现作为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和哲学家的达·芬奇的一生。


描绘的艺术
17世纪的荷兰艺术
[美]斯韦特兰娜·阿尔珀斯 著
王晓丹 译 杨振宇 校
图片
一部关于17世纪荷兰艺术大师的颠覆性研究
带领我们认识荷兰艺术

相比意大利艺术,荷兰艺术长期受到忽视,乔舒亚·雷诺兹爵士在其1781年出版的《佛兰德和荷兰之旅》中宣称,荷兰艺术只带给人一种“沉闷、无趣的娱乐”。直到近期荷兰艺术的描绘性特征才引起人们关注。

阿尔珀斯在书中对荷兰绘画的描绘性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将艺术史的研究重点从深藏于图像背后的意义转移到图像表面上来,从而向以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研究发起了挑战。



批评的艺术史家
[英]迈克尔·波德罗 著
杨振宇 译 杨思梁 曹意强 校
图片
关于德语艺术史学的经典之作
一份了解艺术史家生平的精彩“学案”

本书以歌德、康德、席勒作为开端,从黑格尔、施纳泽、鲁莫尔、桑佩尔,发展到李格尔、沃尔夫林、施普林格、瓦尔堡以及潘诺夫斯基的艺术史写作,考察18271927年间,德国哲学美学传统。

波德罗研究分析这些艺术史家的思想,对大量视觉艺术文献展开阐述,开掘出其中的“隐形之链”,字里行间常常充满洞见。

这本著作不只是对于近一个世纪德语艺术史学发展的爬梳剔抉和条分缕析,更是让我们理解一个事实:艺术观念本身也是历史事实,即所有的艺术史文献不仅仅是关于艺术的历史文献,其本身就是在书写历史,是艺术史的重要部分。



土星之命
艺术家性格和行为的文献史
[美]玛戈·维特科夫尔
[美]鲁道夫·维特科夫尔 著
陆艳艳 译 尹雅雯 
图片
大艺术家们都有什么样的个性和古怪的行为?
这些特质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作品与创造力?
一本绝妙的艺术家个性档案!

这是一本涉猎广泛、叙述紧凑又充满睿智的佳作,堪称艺术史写作上一次先锋的尝试。作者对古希腊至法国大革命时期艺术家的大量传记素材进行了梳理和研究。

读者能够在其中看到很多艺术家的奇闻逸事,比如不好相处的米开朗琪、回避世俗欲望的达·芬奇、风流多情的拉斐尔、注重经济的提香、罪行甚多的切利尼……妙趣横生地揭开艺术家的神秘面纱。

此外,作者通过分析艺术家独特的个性、古怪的行为及各异的命运,对他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形象的塑造、性格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等话题也进行了饶有趣味的探讨,并解析了怪癖、疯狂、贪啬、自虐等人性的弱点何以在艺术天才身上突显为令人揶揄的病疵。



制造鲁本斯
[美]斯韦特兰娜·阿尔珀斯 著
龚之允 译 贺巧玲 校
图片

揭开古典主义绘画大师的艺术人生

本书以卢浮宫藏品《露天集市》为基点,展示巴洛克时代开创者鲁本斯波澜壮阔的艺术生涯;通过“酒神狂欢”这一主题绘画,揭示了鲁本斯的个人旨趣与宫廷赞助人之间和谐微妙的关系。

作者还重点讨论了鲁本斯对后世的影响:在法国皇家艺术学院,推崇色彩的“鲁本斯派”与注重造型平衡的“普桑派”分庭抗礼,一道构成了18世纪欧洲艺术和艺术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艺术家的发展历程、艺术家作为个体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对自我的定位,以及欧洲古代时局的变更与艺术发展之间的重要联系。此外,本书阐释的将鲁本斯“制造”成艺术大师的诸多因素,值得后人借鉴和讨论。



时间的形状
造物史研究简论
[英]乔治·库布勒 著
郭伟其 译 邵宏 校
图片

没有形式也就无法传达意义。每一种意义都需要有个依托,或者说是媒介或容器。

然而,无论何时出现一些象征丛,我们就会看到种种干扰,如通常被人们认作没有象征意义的建筑,也由往昔远古与近代为人景仰的诸多建筑物图像所指导,表达一种又一种意义。

对此,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库布勒从造物史的角度提出全新的研究方法将注意力引向系列[series]与序列[sequence]里有关时长的若干形态学[morphological]问题

这一方法在美术史、人类学和语言学等领域中获得极大的反响。其内涵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其一,时间如空间一般是由充斥其间的万物所呈现出来的,就艺术史而言,正是人造物形式的连续变化体现出时间的形状;

其二,时间的各种形状也即时长的各种纤维形状、人造物连续变化的各个系列,这些不同形状既对传统的历史分期提出挑战又揭示出形式演变的基本方式。



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
[德]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 著
潘耀昌 译
图片

雕塑界理论研究的参考著作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是德国19世纪重要的雕塑家,他的理论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以古典时代遵循的艺术规则为基础的审美体系,通过“视觉与运动”“形式与形相”“空间观念与视觉表现”“平面观念与深度观念”“浮雕观念”等角度探讨了绘画和雕塑中的形式问题,试图展示并论证艺术自身的规律。

本书讨论的是造型艺术中核心也富争议的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直至今天仍是研究者和创作者的有益读物。瑞士美术史家沃尔夫林曾称赞此书“像久旱土地上一场凉爽清新的甘霖”。



乔托的几何学遗产
科学革命前夕的美术与科学
[美]小塞缪尔·Y. 埃杰顿 著
杨贤宗 张茜 译
图片

揭秘“科学革命”与“艺术革命”之间的传承关系

本书是小塞缪尔·Y. 埃杰顿教授在美术史领域多年研究的成果,探讨了西方发端于17世纪伽利略的科学革命与距之300年前由乔托开启的文艺复兴艺术革命之间的传承关系,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和建筑在现代科学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强调,西方在观看方式上的独特成就是现代科学兴盛的前提,同时,他还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科学和美术与明代中国相比较,认为当时的中国对现实的认知受制于另一套艺术体系。

本书包含了近150张丰富生动的精美插图,美术史家、科学史家以及其他对文化史有兴趣的读者一定不要错过。



历史及其图像
艺术及对往昔的阐释
[英]弗朗西斯·哈斯克尔 著
孔令伟 译 杨思梁 曹意强 校
图片

对“图像证史”的传统进行了全面梳理

图像在历史阐释中一直扮演着作为史料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钱币、绘画、雕刻、建筑,还是其他历史遗物都在传达着文字记载所无法传递的信息,但图像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其史料价值,更在于它背后隐藏的历史事实,甚至“历史本身”。

作者以1617世纪钱币学家、古物学家,1819世纪历史学家、文化史家、艺术史家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为线索,通过考察瓦萨里、温克尔曼、黑格尔、布克哈特、米什莱、罗斯金和赫伊津哈等历史学家的著作与观点,揭示了“图像证史”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指出了其中无法避免的思维和情感陷阱,这些陷阱既是西方艺术史学史中的经典问题,也是艺术史学科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瓦尔堡思想传记
[英]E. H. 贡布里希 著
李本正 译
图片

了解瓦尔堡学术生涯与思想的重要著作

20世纪卓越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并不多,很多重要的学术思想都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其讲稿、日记、信札、纸条中。

本书是瓦尔堡研究院前院长贡布里希教授在对瓦尔堡文献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是一部以历史学家的角度书写就的思想传记。

作者熟谙瓦尔堡学术成长所依赖的文化背景,精通瓦尔堡研究的文艺复兴问题,擅长心理分析,他在书中不仅实现了两位美术史巨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且一起对古典传统的双重性做了演绎。

书中共附有174幅插图,其中包括瓦尔堡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笔记本的内页和艺术品的图片等,另附有一篇扎克斯尔所撰写的关于瓦尔堡图书馆历史的回忆录,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史上关键人物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



造假
艺术与伪造的权术
[英]伊恩·海伍德 著
殷凌云 毕夏 译 郑涛 校
图片
究竟何谓艺术赝品或文学伪著?
为什么有人愿意为赝品或伪著付出与原作一样高昂的价钱?

这本极具洞察力的透古通今之作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如何评估一件艺术品这一关键问题。

伊恩·海伍德在书中探讨了一些话题,譬如对个别作者及其遗物,或是对首版书的狂热崇拜。他考察了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财务评估,并提出了一系列审美问题,引发人们展开关于模仿与独创的辩论。

本书检验了伪造的权书之争,追踪了伪造的历史。它挑战了人们对欺诈之事的共识,并揭示了赝品是颠覆性人造物品这一理念,同时也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业已设立的机构、确认的价值观和技术。



美术史的实践和方法问题
[奥]奥托·帕希特 著
薛墨 译 张平 校
图片
新维亚纳艺术史学派代表人物重要著作

对那些缺乏历史知识的观者而言,那些陌生的艺术对象不具有任何意义,它们看起来陌生且神秘。而要破译艺术背后的含义,则需培养对形式交织所产生的魅力的感受力。

帕希特意在通过此书重构艺术产生的原始文化与社会环境,澄清那些已不为人熟知的时空观念和重要的象征符号,从而强化观者的感知力。

本书在抽象思维中闪烁着光芒,对图像形式的描绘无以伦比,同时还充满了缜密的历史逻辑和具体史实,不可谓是一部高含金量的美术史学习指南。



艺术批评史
[意]廖内洛·文杜里 著
邵宏 译
图片
艺术批评的典范之作
对诸多艺术流派、艺术批评家的创造性批评

本书初版1936,作者文杜里是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领域的专家。作为此一领域中的基础性著作,一大特点便是艺术批评的“群像化”,论述了古希腊罗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的艺术批评,以及诸多艺术领域中的先驱、巨匠。

本书着重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批评的章节,同时也极为深刻地讨论了艺术的整体性、艺术体验的意义以及批评家的困境,为读者提供了通过艺术批评的历史体验来理解艺术的坚实基础。



美术学院的历史
[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著
陈平 译
图片
20世纪卓越建筑史家特别著作
独特视角讲述四百年欧洲各地美术学院历史

艺术与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在过去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由此佩夫斯纳从艺术家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变迁角度出发,向读者展现文艺复兴至20世纪上半叶欧洲美术学院发展的历史。

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到法国皇家美术学院,再到巴黎美术学院和国立包豪斯学校,佩夫斯纳凭借大量的史实和生动的叙述,一步步引领读者领略了美术学院兴起与发展的图景。

作者将美术教育这一主题置于欧洲广阔的社会政治与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他就艺术教育所提出的问题是超时代的,至今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使得本书成为从社会学角度(趣味史、艺术品交易史、展览史、收藏史)研究美术史的一个早期范例。



论艺术与鉴赏
[德]马克斯·J. 弗里德伦德尔 著
邵宏 译 田春 校
图片

理解整体视觉艺术不可缺少的书目

代表着西方美术史研究中鉴定学派的全部成就


马克斯·J. 弗里德伦德尔被普遍视作当今健在的艺术史家中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尤其在早期尼德兰和德国画师这一研究领域里。他的著述清单显示出他智慧超群和判断老到的那些对绘画与鉴赏的看法,并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力。

本书是他提供给读者的一些关于艺术理论的新看法。由三十八篇经验性议论文组成,涉及艺术哲学和心理学、绘画题材分类、形式批评、作品鉴定的基本要素,以及作品修复的标准和艺术文献的鉴别等论题。

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文章让读者理解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本质原则,并寻求建立起一套更精确的术语系统,为自己建构起一些涉及学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