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6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周益帆)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官网发布《2024年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推免招生不诚信名单通告》。通告称,根据预录取学生与学院签署的承诺书中的相关规定,已对该院2024年度推免招生选拔工作中部分单方面违背承诺书相关条款的学生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处理。通报了十位学生在推免选拔过程中存在不诚信行为,通报信息包括本科院校、专业和学生姓名。
一直以来,“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各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具体招生时间、程序往往由各校确定,会出现名额被浪费或学生不能进入心仪高校的情况。如何优化制度,让“推免”更科学、合理?
《2024年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推免招生不诚信名单通告》公示了十名存在违反诚信行为的25届本科学生。其中,四名同学在推免选拔过程中存在极为严重的违反诚信行为,其失信表现严重影响其个人信誉并伤害到相关学院及其他申请人利益;另有六名同学在推免选拔工作中存在严重的违反诚信行为。公告显示,这些同学来自北大、同济、上海财经等多所高校。
△复旦大学2024年、2025年推免章程,明确要求“考生填报志愿和接受待录取通知应慎重,诚实守信,一经自主选择并被确定为拟录取,不得提出放弃。”
如何确定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及严重程度,通告中未予以说明;复旦大学方面也未对此进行回应。查阅复旦大学2024年、2025年推免章程,明确要求“考生填报志愿和接受待录取通知应慎重,诚实守信,一经自主选择并被确定为拟录取,不得提出放弃。”因此,以上同学极可能是被预录取后又放弃了名额。
今年参加复旦大学推免申请的邵同学透露,在发拟录取通知前,学校招生办公室会多次与学生确认能否接受录取。“我于今年七月参与了复旦大学暑期夏令营并拿到优营offer,之后招生办以邮件或者电话等多种方式多次向我确认是否同意或者放弃报考(推免)。所以保研生不选择该校,理论上是有多次机会选择放弃的,如果不向招生办说明情况然后故意爽约,我认为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是提前说明放弃,我认为爽约是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可以给招生办更多时间反应。”
不过,是否应该将这些学生名单公布在网络上,也引发了热议。有评论认为,“推免”是知名高校和优秀学生的双向选择,学生拿到录取通知后,根据相应的情况进行选择,有利于学生进入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也可以促进大学提高办学质量吸引学生选择;也有网友表示,“推免”这场双选中,任何一方被拒绝都有可能,自己也曾在最后期限到来前,被心仪的学校拒绝。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官网发布《2024年度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推免招生不诚信名单通告》
针对复旦公布名单的行为,有知情人士透露:“本次通告只针对经前期反复沟通但仍做出不诚信行为且产生恶劣影响的学生个人”,另有网友表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拟录取通知是“铁offer”,这意味着,只要发放了通知就一定会录取,同时,从夏令营到正式录取前,会发三封左右的邮件,每次都需要签承诺书,只有在9月中下旬也就是确认待录取通知期限前反悔的同学才会被通报。
邵同学表示:“复旦大学和学生的夏令营双选是所谓的‘铁offer’,这已获得保研届的一致认可,我认为保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取舍,双方都应做到诚信并互相理解,如果我遇到更好的offer(录取通知),是有充足的时间选择放弃的。如果该生没有提前说明情况,直接爽约的话,学校把名单公示出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拿到拟录取名额却在最后时刻拒绝,会给高校“推免”工作带来哪些影响?为什么会有学生在“临门一脚”时反悔?
记者查询了教育部关于推免的有关通知及清华、北大、复旦等多所高校的推免章程,学生报名、学校发送拟录取名单均有严格要求。以复旦大学“推免”政策来说,推免生拟录取名单需要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对外统一公示,公示无异议者报教育部招生系统。如果学生拒绝拟录取意向,意味着学校要再次进行“候补录取”等工作。
△教育部关于推免的有关通知及清华、北大、复旦等多所高校的推免章程中,学生报名、学校发送拟录取名单等均有严格要求
江苏一位高校教师表示,从生源和学校成本来说,是一种浪费。这位教师举例说:“以前我有一个学生,她也是要保研,我说你确定去,不要把人家的招生名额给浪费了。她面试表现确实不错,最后(学校)就把她录上了,录上之后,她后来又上了暨大。因为补录的话,再一次招生的成本比较高,意味着你还要来第二轮、甚至是第三轮,而且原本比如你是第十名,我可以不要你,但是十一名肯定会来。如果再次招生的话,可能我就招不到十一名了,就是在二十名开外了。那生源的质量和招生的成本同时都受到了伤害,这个对于学校来讲是非常不公平的。”
在多位经历过推免的学生及家长看来,出现此类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推免生推荐和接收办法由推荐学校和接收单位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订并公布,为了能够尽早“锁定”优秀生源,各学校的招录往往会有时间差,这导致了一些学生会提前锁定一个“保底”学校。
学生家长向女士说:“因为它们不同步,不像高考。我们当时同层次的学校有两所,然后它们有时间差,我们也有点煎熬,我们很幸运的是,这两个学校,它层次比较接近,录取时间(也)非常接近,这样的话,我点‘确认’,就不会影响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对优质生源的垄断也是此类情况发生的原因之一。“少数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对优质的生源具有垄断性,一些相对弱势的高校,它可能在某一个学科、某一个专业方向有它的优势,对这一类高校,相对来说,权利保障又不够。还是要整体建设公开透明、双向选择的招选制度,要尽可能考虑到不同高校之间权利平等,在学生和高校之间也尽可能实现权利平等。”
江苏一位高校教师认为,推免等“优中选优”类招录中,难以找出完美方案,但是否可以考虑让报考及招录的政策更严谨、合理。“比方说,211高校统一在同一个时间,985高校在统一的时间,这样的话,相对集中,那学生211里面只能选一个,985里面只能选一个,可以兼顾一下。”
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表示,国外一些学校在发放录取通知后,为防止学生占用录取名额,会通过收取“留位费”等方式,来确认学生是否能就读,如果不按指定时间缴付,会视为放弃录取。我国曾明确高考录取招生政策中,严禁将录取与收费挂钩,但可以考虑从顶层设计上来推动诚信招录制度建设,建立多轮补录机制,保障学校及其他学生的权益。
“保研本来就要打破全国统考的这种办法,对优秀的本科生来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现有的这种机制下,学生放弃了以后,没有什么制约措施。应该出台指导意见,签订一个诚信协议书,事先要讲好我还要考其他(学校)。比如学生很优秀,即使知道他还会去考其他(学校),老师还是希望招这个学生。你要让学校知道,但是他(学校及老师)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后面的(学生)可以候补上来,到了一定的时间,(录取名单)已经上报了以后,就不应该放弃了。”刘海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