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张爱玲的文笔就像胭脂,冷清、浓腻、苦涩

✔ 每个时代下的人物,都渴望爱与归属感

《倾城之恋》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记得第一次读时,还是个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十几岁年纪,看完后,只觉得幸好是个圆满的结局,要不然流苏未来该何去何从?

第二次读时,二十几岁已然步入社会的年岁,看完后,深感爱情果然需要有点小心机和运气,才能收获好的成果。

而这次第三次阅读时,已经是三十几岁的年纪了,看完后,只觉得“不管你是谁,活在那个年代,身为人,都渴望爱与归属感”。

小说的开头与结尾是相呼应的,都是由四爷单独拉着胡琴,咿咿呀呀地拉开故事的序幕、慢慢淡出整个故事,作为收尾。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 不问也罢了!

图片

一开始,先对“白公馆”这户人家予以描述,张爱玲运用很多颜色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与行为,来间接描述,白公馆是个与大上海时代“慢”了好几拍的守旧大家庭。

表面上白公馆看起来似乎“与世无争”、“岁月静好”的悠哉步调,但实际上里面的人和人相处却是非常压抑、死气沉沉的,几个少奶奶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如大海下的暗流,随时有掀起惊涛骇浪、一发不可收拾的可能。

✔ 张爱玲有几段话这样描述白公馆:

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

这样沉重压抑的氛围,逼得流苏想逃离这个让她没有安全感的家,虽然全都是自家人,却让她感受不到“爱与归属感”和亲情之间的温暖感,所以她才会把她未来的人生幸福,全赌在范柳原身上。

但把流苏这样的观念放在今天来看,其实是风险很大的赌注,尤其是“感情”,如果把感情掺上一点个人利益在上面,就不纯粹了,就算修成正果,也很有可能某天某日某年就离散了。

我始终认为,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任何套路与耍心机。一个真心爱你的男子,是直接用行动表达,而不只是靠表面的花言巧语和撩妹语录。正因他爱你,不会想让你在那边苦苦猜测,到底你是爱我?还是只和我玩玩?或者只想找个女人陪你而已?

前期还没发生战争时,范柳原和流苏两人满满的套路以及各种心机攻防战,还有范柳原的各种撩妹语录,以下原味摘录几段范氏撩妹金句「张爱玲真的很会写,但用在如今,会被女生巴掌、翻白眼」:

流苏道:“我什么都不会,我是顶无用的人。”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厉害的女人。”

柳原道:“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了也怪难为情的。比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

柳原道:“你好也罢,坏也罢,我不要你改变。难得碰见像你这样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

柳原道:“跟你在一起,我就喜欢做各种的傻事,甚至于乘着电车兜圈子,看一张看过两次的电影......”

柳原笑道:“你看上去不像这世界的人。你有许多小动作,有一种罗曼蒂克的气氛,很像唱京戏。”

范柳原与流苏的各种调情对话,他对外界的如此风流性格,觉得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关,因为他是私生子,没有享受过家庭给予的温暖和爱,故而内心萌生出对于爱的匮乏感,于是为了满足心灵上的空虚,就用金钱和物质生活来填补。

所以张爱玲有一段是这样描述范柳原的:“他年纪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异于家庭的幸福。”

由此能够看出,流苏和柳原这两个人似乎有某种共通性都是在原生家庭得不到“爱与归属感”。原以为他们能够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互相成为对方的小太阳,但故事如果走这样温馨童话风格路线似乎就不太像流苏和柳原都带有点小心机的性格了,那也就不像张爱玲文章的风格,可能就变成迪士尼或皮克斯风格的故事了。

毕竟这两人一开始交往的动机就不单纯,流苏之所以想尽办法吸引范柳原的注意,是因为一方面想逃离白公馆,为自己被人瞧不起而出一口恶气;一方面能得到众人都觊觎的 —— 范柳原这张长期饭票,便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稳定优渥。毕竟在民国初年、动荡不安的时代,男女平权还不够成熟。

就连流苏自己的观念也停留在封建的父权主义下,张爱玲在笔下就写出了几段流苏陪宝络相亲回来时,内心嘀咕的话:她知道宝络恨虽恨她,同时也对她刮目相看,肃然起敬。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这点贱。

以现在二十一世纪的观点审视这几句话,身为女性的我听起来有些刺耳,内心总会愤懑不甘地想要高声呼喊:“女性的价值不需要依附在男性身上,也不需要任何人给女性打分数,没异性爱着,人生还是有其他事情可让女性绽放光芒。”

即便身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心中仍旧有不少过去的传统思维,隐隐约约流露出来而不自知。

例如,一位女性或者男性,到了适婚年龄,仍未谈过恋爱、依旧单身,便会被身旁的人有意无意地说出诸如贬低他人价值的话:“一定是他个性有问题、母胎单身不意外、长得不好看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屡见不鲜。”

然而,一个人是否被人爱着或者爱着另一个人,这样的因素很多很多,不只是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在还没深入了解认识他人之前,切不可贸然作出评论,为其贴上莫须有的标签,尤其是那些会给他人带来伤害的标签。

回过头来说故事,最后战争爆发了,日本人、英国人、中国人,大家都是地球人,在地球上出生长大的,看同一轮太阳与月亮、呼吸同一种空气、畅享同一片天空。

但发明残酷武器的,也是人类;受伤死亡的,也是人类,让故事中断的,也是人类;创建文明美好国度的,也是人类……一场战争过后,“碰!”……而后一切的一切化作虚无,消失了。

一座城市的沦陷成全了流苏渴望的安稳幸福的家,或许人的生命在遭受胁迫时,方能领悟最珍贵之物,就在你身旁。

范柳原对流苏是有真情的,要不然,他大可不必特意冒着遭受流弹袭击的生命危险,返回宅子接流苏去饭店避难。如此一来,便无需为另一个人的生命担负责任,尽可自私地保全自身性命即可。

正因“患难见真情”,流苏也放下了对范柳原的芥蒂,一场战争,让他们两人找到了彼此的“爱与归属感”,因而结婚了。

至于他们会像《诗经》上所说的,死生契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吗?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张爱玲有特别描述这几段话: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最后,只要是身为人〈就算再无情的人〉都渴望着被爱与爱人,也渴望着一个让人放心且安全感十足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