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撬动”乡村振兴


把“浙江之声”设为星标,更容易找到我们


来源:江苏台记者彭迪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有一种声音,多彩斑斓,生机勃勃,藏着烟火,透着幸福,今天的《听·见美好中国》,让我们跟随江苏台记者彭迪帆,走进江苏的乡村田野,聆听一首充满活力的田园交响曲。
图片

图片

戳音频↓↓↓


“十指生秋水,数声弹夕阳”,这悠扬清雅的古琴声,不是来自音乐厅,而是从江苏省扬州市城北乡槐南村的一处生产基地传来。在这里,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扬州天音琴坊创办人卢荣,正在向琴坊的学徒工匠传授斫琴的技巧。“要排音,不能有杂音,这一段就有杂音,这一段要多磨一点......”


图片

制作一张古琴需要两年多的时间,一凿一刻,历经200多道工序,才能让琴音饱满圆润,清晰无混浊。作为市级“名师工作室”,“天音琴坊”把公益课开到了田间地头,让最美的声音,在最美的大自然环境里响起,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天音琴坊领办人吴效安说:“去年,我们琴坊的网络销售额就达到了600多万元。我们也带动了工厂周边200多位老百姓就业,他们不少人的年收入都能达到十几万,有的甚至是20多万。”

图片

市场瞬息万变、技术日新月异,提升乡土人才素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迫切。江苏省扬州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倪志峰坦言,此前不少留乡发展的人才普遍存在创业知识不足、政策掌握不准、展示平台不够等问题,扬州创新探索“院室区园”乡土人才培育阵地,“全周期”地进行帮扶,从建阵地到展形象,再到促产业,持续呵护这些散落在民间的“金种子”长成“参天树”

图片

倪志峰说:要不断地给它赋能。创业园区是把这些人才集合起来形成报团取暖,也是打造一个品牌效应,共用一个平台,在承接资源、包括辐射影响力方面可以提供方便,也会享受一些政策扶持,让市场欢迎它、接受它,我们用嘹亮的‘乡’音唱出真正响彻世界的中国好声音来。”

图片

技能竞赛是选拔汇聚“能工巧匠”的重要载体平台。9月初,江苏省南京市第七届乡土人才技艺技能竞赛暨南京都市圈乡土人才技艺技能竞赛举行,近两百名乡土人才在决赛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与往届不同的是,大赛新设置了农产品安全快检、水稻种植技能、评茶、乡村振兴(文创制作)、雕刻5个竞赛项目,更加贴近乡村振兴发展的趋势以及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

图片

例如水稻种植技能项目,赛场内摆放着出现不同程度病虫草害的水稻样品,选手需要通过这些实物对水稻的情况做出判断,并给出防治的方法等。项目主裁判、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李刚华:“理论考试就是需要大家了解水稻的基本知识,实操题当中就要选手知道怎么去看田,看田之后怎么做。例如今年有高温天气,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时间点我们如何诊断它的危害,如何去预防等等。这就是要让大家知道高产水稻长什么样,关键环节怎么做。”

通过一届届技艺技能大赛,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勇创新的乡土人才脱颖而出,带动了一批批群众增收致富。江苏省南京市人社局人才开发处处长陈平:“比如说符合条件的获奖选手可以获得‘市五一劳动奖章’,在申报一些农村的项目时可以得到优先的扶持,人社部门也可以赋予他们‘南京市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师’等称号。通过这些精神的激励,帮助乡土人才更好、更快地成长。”

2019年,江苏率先在全国创新建立了乡土人才职称评价制度,畅通了乡土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截至去年底,已有1100多名乡土人才通过评审获得了正高级、高级职称。江苏省人社厅人才开发和对外合作处二级调研员蒋刚表示,乡村振兴,人是关键,要把乡村的人才潜力挖出来,让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创业热土,这首田园曲才会越来越动听:“我们也希望乡土人才自己会有一些自发的平台能够把里面最好的集聚起来,我们一些乡土人才提出来的创意都很好,能出一些平台型的乡土人才也是我们很期待的。能够在乡村振兴当中起到更好的作用,激励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的整个过程中进一步建功立业。”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