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力涌动暖城——新中国成立75周年鄂尔多斯市发展成就述评·创新篇

图片


(一)

历史见证壮阔的征程,时间镌刻奋斗的足迹。

75年风雨兼程,75年砥砺奋进。鄂尔多斯科技事业拔节向上,奋勇争先。

从新中国成立75年的历程来看,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

对鄂尔多斯来说亦是如此。从科技事业几乎一片空白,到拥有400余家自治区级人才科创载体平台,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作坊到百余家高企竞风流,从几人的科研群体到如今“两院”院士领衔的完备人才体系……这座创新之城走过的每一步都闪耀着科技的光辉。

图片

近年来,鄂尔多斯更是屡屡站在聚光灯之下,首次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新能源装机并网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制烯烃项目开工建设,首个万吨级新能源制氢项目产出“绿氢”,智能风机、单晶硅片等一批新产品实现“零”的突破……鄂尔多斯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不断完善科创体系,引育一流人才,完善转化链条,努力打造全国创新高地。

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现在,我们要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来攻克科技难关。”

鄂尔多斯始终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经过努力耕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个、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8个,争取自治区级科技计划项目43项,到位资金1.97亿元,居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首位

图片

从“跟跑”到“领跑”,鄂尔多斯始终以科技“突围”工程为牵引,以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生态为导向,在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征途上,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如今,整座城市创新源泉涌动、科技活力迸发,鄂尔多斯以科创为笔,为城市发展动能的持续跃升绘就了动人的画卷。

(二)

完善科创体系,转换发展动能。

一个地方,要想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75年来,鄂尔多斯不断培育科技力量。在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应用、矿山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出一批填补空白的科技成果:20万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全线贯通,千吨级费托合成α-烯烃分离提纯示范装置开车成功,煤基纳米碳氢炸药制备技术国际首创,汇能LNG助力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发射,水煤浆气化技术生产煤制天然气项目建成投产……

作为一家传统企业,内蒙古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氯碱化工分公司吃尽了创新的“苦”,也尝到了创新的“甜”。

“历经7年,投资5个亿,实现了电石法PVC无汞化的重大技术突破,打造全球首家电石法PVC无汞化生产示范工厂。”鄂尔多斯电冶集团化工试验部PVC二工厂副经理童钢对企业发展有着坚定信条——一定要拿出真金白银做研发。

图片


从2015年到2022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初步设想到效果拉满,鄂尔多斯电冶集团40万吨/年聚氯乙烯及烧碱项目“攻下”了全国行业能耗最先进、内蒙古自治区产能最大的“战绩”,实现了全球首家电石法PVC无汞化生产的重大技术突破,填补了电石法聚氯乙烯无汞化生产的行业空白

企业是创新主体,是鄂尔多斯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的关键一招。2023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9亿元,增长55.7%。兑现“科技新政30条”资金3.6亿元,惠及创新主体260家,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总量、贡献率全区第一,输出技术交易额增长26.5%。截至目前,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268件,增长37%,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76家,分别增长33%和60%,提前实现“十四五”倍增目标,进入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创新主体规模正在不断壮大,企业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图片


研发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体现着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技术落地,则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活跃度。从盐碱地上风吹麦浪,到鄂尔多斯细毛羊高繁型新品种培育关键技术取得阶段性成功,再到全行业内第一家在羊绒制品上实现“天染”工艺批量应用……鄂尔多斯在基础研究、智能制造、科技兴农、科技扶贫、科普育人等多个“赛道”上,实现了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华丽“逆袭”,一些领域的科研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三)

引育一流人才,营造创新生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全球科技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和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鄂尔多斯正在想方设法吸引一流人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招才纳贤,必须将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发布《鄂尔多斯市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和“人才新政2.0版;“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球广发“英雄帖”;设立“暖城”贡献奖,设置“暖才补贴金”“暖才周转编”和“暖才学位池”;设立专家服务中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户口迁移、子女就学等“一站式”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制度,将快递员、养老护理员、育婴员等紧缺技能人才纳入分级分类精准扶持行列……鄂尔多斯围绕引才、育才、用才、服务,推动创新体制机制重塑性改革,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图片


鄂尔多斯系统搭建起一心两园八基地的科创平台体系,揭牌启用鄂尔多斯人才科创中心和北京、深圳分中心的“人才科创飞地”,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内蒙古研究院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等一批创新平台相继挂牌运行……人才腾飞平台广阔。

“人才跟着产业走,服务跟着产业供。”这些筑巢引凤的“法宝”,让鄂尔多斯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人才科创载体平台35家、自治区级以上人才科创载体平台400余家。2023年,鄂尔多斯共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19名、博士硕士1291名。越来越多的“千里马”奔腾在暖城各行各业,城市人才的吸引力攀升至全国地级城市第37位

获评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城市的鄂尔多斯,正围绕“三个四”工作任务,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四)

聚焦产业发展,完善转化链条。

75年来,鄂尔多斯不断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产业出题科研答题,协力突破创新瓶颈。

众所周知,鄂尔多斯煤炭资源丰富,挖煤卖煤的粗放经济让鄂尔多斯一度背上沉重的包袱。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要走出资源依赖的死胡同,必须做好绿色转型这道“必答题”。鄂尔多斯针对产业布局,着力以原始创新带动应用创新,通过人才引进,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强化煤化工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一块煤”到“一根丝”的转型升级

图片

“产业方出题,科研界答题”,是鄂尔多斯75年创新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之一。

鄂尔多斯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聚焦“卡脖子”技术,围绕“风光氢储车”五大产业集群,凝练一批重大课题,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超过5000万千瓦,“风光氢储车”产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

从“煤”破题发力,量体裁衣绘制转型“蓝图”,产业链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75年来的发展,创新联合体已成为鄂尔多斯构建一流创新链条的一块重要“拼图”。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首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鄂尔多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为要,抢抓“双碳”窗口期,坚持“双招双引”,围绕产业所需,瞄准技术所求,在产业链上“编程”科创+人才的“代码”,从“羊煤土气”向“风光无限”转换发展,让更多千里马在鄂尔多斯大地竞相奔腾。

新的征程,新的迸发。鄂尔多斯将继续以建设更高质量创新型城市为“引力”,锚定发展目标,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