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安福
来源:“西南边疆”微信公众号
原文刊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3年第3期
唐朝非常重视西北边疆和天山廊道,在汉晋以来西域屯垦戍边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全新局面。唐朝以屯垦戍边为依托、以天山廊道为路径,在天山南北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行政、军事、民族事务。根据国家在西域屯田戍边实施的情况,在东天山伊州、西州和庭州较为成熟之地方,设立正州,由国家进行直接管辖;在塔里木盆地设置安西四镇管理屯戍,又保留了四个都督府的功能;在葱岭以西的广大区域,唐朝创造性地设置羁縻州府进行管理。唐朝治理西域的行政机构主要是服从和服务于在西域的屯垦戍边而设置的。最初,唐朝设置了伊州、庭州、西州和安西都护府进行屯戍管理,随着经营西域的进一步展开,唐朝又设置“安西四镇”管理塔里木盆地屯戍,设置北庭都护府和轮台县管理天山以北的屯戍。此外,还在西天山如碎叶、怛罗斯等楚河流域进行屯戍,使得从东天山的伊州到西天山的碎叶都是唐朝的屯戍之地。
一、“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屯田
东天山是自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第一站,唐朝早期在这里设置伊、西、庭三州,使得东天山南北互为犄角,成为唐朝治理西域的前沿。唐朝重视东天山尤其是天山北麓的屯垦开发,先后设置北庭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北庭节度使等机构进行治理。所以,虽然庭州的开发时间相比西州较晚,但得益于唐朝对天山北麓屯垦戍边的积极推动,庭州逐渐成为东天山地区最重要的屯戍基地,为唐朝在西域的北向凸防奠定了经济基础,加之其显著的区位优势,庭州最终成为伊、西、庭三州的军防核心。
(一)“三州”主要屯田区
“三州”,就是唐初统一西域时最先设置的西州、伊州和庭州,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吐鲁番、哈密和吉木萨尔地区,是西域出入中原的门户,控制丝绸之路的要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州”屯垦区为伊州屯田区、西州屯田区和庭州屯田区,是唐代最先实行屯田的地区,也是唐朝经营时间最长、屯垦形式最为多样的地域。
1.伊州屯田
伊州,即今天的哈密地区,是西域的东大门,也是唐朝最早屯田的地区。贞观四年(630),伊吾归唐后,唐太宗在伊吾置伊州,下辖伊吾、纳职、柔远三县。开元中置伊吾军,“在伊州西北五百里甘露川,管镇兵三千人,马三百匹”。甘露川在今天巴里坤县城东北约20公里的大河古城遗址一带。《唐六典》载“伊吾一屯”有营田5000亩。在大河乡干渠村,有唐代伊吾军屯田的古城遗址,城为长方形,大部分已经倒塌,但仍可从残存建筑中看出当年戍城的规模。阿斯塔那226号墓文书《唐伊吾军上西庭支度使牒为申报应纳北庭粮米事》记载了伊吾军每年上缴粮食的情况:
伊吾军每年要向北庭军仓缴粮4000石,向伊州粮仓缴粮近200石,可见当年伊州屯田收益是相当可观的。
2.西州屯田
西州,即今天的吐鲁番地区,其地“土沃,麦、禾皆再熟”。贞观十四年,唐太宗攻灭高昌,设置西州,下辖交河、天山、柳中、蒲昌和高昌五县,同时设置统辖西州以西,西达中亚、波斯的安西都护府,进行军政管理,并负责屯田事务。显庆三年(658)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后,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置龟兹,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为“安西四镇”,此外还于西突厥故地设置濛池、昆陵两大都护府,下设延、嗢鹿、洁山、双河、盐泊和鹰娑六州都督府,“并隶安西都护府”。此时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已经“西近波斯”,直抵天山南麓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
唐朝在西州发展兵屯、遣屯等多种形式的屯垦,并“岁调千兵”参与西州地区的屯垦,“天山军,开元中,置西州城内,管镇兵五千人,马五百匹”。此外,据大谷文书3487号记载,西州不仅有“天山屯营田五十顷”,还有“柳中屯营田卅顷”等,可知西州屯田当不止《唐六典》所载的一屯5000亩的规模。
3.庭州屯田
庭州,在今天的吉木萨尔县城北12公里的护堡子村西北,因地处天山之北,故称为“北庭”。贞观十四年,唐朝在臣服的西突厥叶护的可汗浮图城设置庭州,下辖金满、蒲类和轮台三县。庭州东接伊州,南连西州,西抵碎叶,北至漠北,是天山北麓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
庭州设立后,唐朝派遣军队在此驻扎屯垦,并且迁移西州的汉族民众来此。龙朔三年(663),裴行俭被唐朝任命为金山副都护兼庭州刺史,他率军收复庭州,再次从西州迁移大批汉族民众,还从关内接收犯人到庭州屯垦,“汉户,皆龙朔已后”迁徙入屯。由于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唐朝加强了对庭州的屯垦管理。长安二年(702),唐朝在金山都护府的基础上,设立了北庭都护府,后来又将北庭都护府升格为北庭大都护府,原安西都护府下濛池、昆陵都护府的辖区改隶北庭大都护府。这样,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庭州由此发展成为天山北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重心。庭州有“瀚海军,本烛龙军,长安二年置,三年更名”,瀚海军有兵12000人、马4200匹,他们战时作战,平时生产,在庭州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屯垦。《唐六典》载北庭屯田“二十屯”,根据唐代军镇屯田的规模,一屯即5000亩,照这样计算,北庭屯垦的规模至少应该有10万亩。唐朝在庭州除有大规模的军州屯田外,也有大量的烽铺屯田。阿斯塔那226号墓文书《唐北庭诸烽斸田亩数》有关于北庭烽铺屯田的记载:
安史之乱后至广德元年(763),西域与内地联系逐渐松弛,庭州军民的生活主要依靠屯田,自力更生,以解决社会稳定和边防安全问题。至贞元二年(786)五月,唐德宗颁布诏书,“以伊西北庭节度留后杨袭古为北庭大都护、伊西北庭节度度支营田瀚海等使”。营田使的存在,说明此时的北庭屯垦仍在继续。
(二)北庭都护府下其他地区屯田
长安二年,唐朝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北事务,北庭都护府的机构设置与安西都护府相似,相当于朝廷六部的缩小,其中有专门管理屯田的机构,都护或者副都护一般兼任屯田使。北庭都护府下辖金满县为庭州州治及北庭都护府所在地,肃宗宝应元年(762)改为后庭县;根据《元和郡县图志》的记载,北庭下辖金满、蒲类、轮台三县,后增设西海县,设有瀚海军、静塞军、清海军等。屯田区有伊州伊吾军屯田、庭州瀚海军屯田,后期又管辖西州天山军屯田,这些地区的屯田情况在“三州”屯田中已备述。此外,北庭还管辖着轮台、清海等地的屯田。
1.轮台屯田。轮台县,“(庭州)西四百二十里”,位置大致在今乌鲁木齐东乌拉泊一带。乌拉泊古城遗址坐落在乌鲁木齐市区南郊10公里处,古城略呈方形,南北长550米,东西宽480米,周长2公里,城墙为夯土墙,现残留最高处7米多。四个城角尚存方形角楼遗迹,每面城墙都分布有凸出墙身的马面,城墙中部有瓮城门,表明这座古城具有极大的军事价值。长安二年,唐朝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并设天山军、伊吾军、静塞军、金牙军等,其中静塞军驻轮台,有士卒1000余人。按照唐朝“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的标准,轮台屯田应有万亩之上。同时,根据史书“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的记载,可知轮台地区的屯垦盛况。
2.清海屯田。清海,一般认为是在今天玛纳斯河冲击平原西部,是贯穿北疆东西的交通要冲。这里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易于灌溉,是屯垦的优良场所。清海军在庭州“西七百里”,本为清海镇,武则天为保护从庭州、轮台到弓月、碎叶的交通线路,供给往来官兵和商旅的食宿,于长安二年派戍卒在清海镇守和屯垦。天宝中置军,称为清海军。唐朝规定“大军万人,小军千人”,清海军属新建小军,有兵员千余人,按照唐朝西域驻军“人给十亩以供粮”的标准,清海驻军屯垦应该有耕地1万多亩。贞元六年,因吐蕃攻占天山北路,清海的屯垦才衰落下去。
(三)“三州”和北庭都护府屯田带动了多民族共同参与
1.北庭都护府是多民族流动之地
北庭都护府“所统摄突骑施、坚昆、斩啜,又管瀚海、天山、伊吾三军镇兵万余人,马五千匹”,管理天山北麓军政事务,并广开屯田。流动的移民成为北庭从事屯戍生产的主体之一,尤其是高昌移民和中原移民。龙朔三年,杨德裔以阿党流庭州,李义府“诸子及婿并除名,流庭州”。武则天时期,裴炎后人裴伷先被流放北庭,“货殖五年,致资财数千万”,遂而“自北庭至东京,累道致客,以取东京息耗。朝廷动静,数日伷先必知之”。裴伷先以中原汉人流放庭州,很快就在庭州站稳了脚跟,并以庭州为中心,进行经济贸易活动。
2.多民族参与屯田
由于伊州、西州和庭州是丝绸之路上多民族频繁交往地区,因此诸多民族如粟特人、突厥人、铁勒人等受到屯田影响,也参与到屯垦戍边活动中来。《新唐书·吐蕃传》载:“唐以十姓、四镇抚西土,为列国主,道非有它,且诸部与吐蕃异,久为唐编人矣。”很多突厥铁勒部落开始垦荒屯田,“时突厥铁勒部相率内附……夷人感其惠,率马牛以馈素立,素立唯受其酒一杯,余悉还之。为建立廨舍,开置屯田”。
吐鲁番出土文献《唐龙朔二、三年(662-663)西州都督府案卷为安稽葛逻禄部落事》就有葛逻禄部落开垦土地、种植粮食的相关记载,如第一组残片B组文书:
由文书中“百姓逐水,多麦田”可知,葛逻禄部落百姓已经开始效仿汉人,进行农业生产。
吐鲁番地区也出土了一些有关粟特人屯田的文书,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42号墓中发现的《唐西州高昌县授田薄》第一组残片:
从此文书可以发现,粟特人史阿伯仁为西州的入籍百姓,他在神石渠和左部渠附近拥有两处部田耕种。神石渠的部田西边是何娑的土地,其同样为入籍西州的粟特人。史姓在左部渠的部田东、西两边分别是王胡和高相的土地,二者应为汉人,最南边就是水渠,灌溉十分便利。
东天山北麓自汉晋以来长期被游牧族群如匈奴、高车、柔然、突厥等占据,是其南侵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的基地。唐朝在天山北麓以庭州为中心开展屯田,到开元年间,东天山北麓屯田已经形成规模庞大、范围广泛的局面,“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这不仅有效阻止了游牧势力从东天山隘口南下,而且其屯戍经验也为塔里木盆地开展大规模屯戍活动提供了范式,为唐朝经营西域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稳定塔里木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的安西都护府屯田
贞观十四年,唐朝在西州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每年调发1000多名士兵守卫,统管伊、西、庭三州军事,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内部职能分工明确,有专门管理屯田的部门。
(一)安西都护府的主要职官
《新唐书·百官志》载:安西都护府设“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二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七品下;参军事三人,正八品下”,其中“都护之职,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贰。长史、司马贰焉。诸曹如州、府之职”,这体现了安西都护府的职责是管理西域军务、行政、民事、户口、仓储、屯田等事宜。
(二)安西都护屯田职能
安西都护为管理四镇屯戍的最高长官。高宗时设置有“营田大使”“检校营田使”等职官,掌管军士屯田事务。睿宗景云元年(710),“凡天下边军,皆有支度使,以计军资粮仗之用。节度不兼支度者,支度自为一司;其兼支度者,则节度使自支度。凡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开置屯田以益军储,于是有营田使”,其中四镇节度副使驻于阗,是于阗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和田出土文书《唐大历三年三月典成铣牒》频繁出现的“使”指的就是四镇节度副使,“或任以汉人,或由于阗王兼职”,这进一步加强了四镇屯田的管理。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又有安西副大都护封常清主管四镇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事宜。综上可知,历代安西都护都极为重视屯田发展,将屯垦戍边作为稳定安西都护府的基础保障。张孝嵩任安西都护时,“在安西,务农重战,安西府库遂为充实”;玄宗时期,杜暹“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
安西都护府下辖各州军镇等屯田由都督、刺史以及驻军长官等负责。各辖区根据唐制“凡屯皆有屯官、屯副”,屯官大多取勋官五品以上“强干善农事,有书判,堪理务者充”,主要负责“劝率营农,督敛地课”,配备“主簿一人,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五人”,形成以安西都护府为中心直接负责屯垦经营的管理机构。
安西都护府完善的机构建制使得屯田具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唐朝对西域屯田实施细致管理,《库车汉文文书》中就记载有大量龟兹当地纳税、差科、屯田以及水利建设与维护等事宜,如伯希和1号文书所载:
该文书讲的正是龟兹东界“移伐离支庄”屯田麦苗因干旱需请水的事宜,并涉及当地民众的“差科”问题,反映出龟兹百姓按户等交纳差科。
(三)安西都护府的主要屯田区
“安西四镇”是唐朝继东天山“三州”之后最为重要的屯垦地域,也是唐朝治理西域的军政中心。因此,唐代前期,安西四镇虽经多次变化,但屯田却历经多年不辍。此外唐廷又在楚河流域、葱岭以西等地发展屯田,以拱卫安西都护府,驰援西天山,逐鹿中亚。
1.“西域之中”的龟兹屯田。龟兹是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绿洲城邦之一,扼中西交通要道,水草丰美。长寿元年(692)王孝杰破龟兹的吐蕃势力后,重新设置四镇之地,并以3万汉兵戍守,其中龟兹驻军11000人。《唐六典》载:“安西二十屯”,即营田面积约为10万亩,成为唐朝在西域最大的屯垦地域之一。
2.“大唐极西之戍”的疏勒屯田。《唐六典》载疏勒地区的屯田规模是“疏勒七屯”,面积在35000亩左右。
3.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于阗屯田。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重要的军政中心。上元元年(674),唐在于阗设毗沙都督府,设立玉河军、箫乡军屯驻于此。黄文弼曾推论这一地区“当原为汉代屯田区,至唐代仍在此地垦殖”,是唐代“安西四镇”屯戍士卒的重要垦区和军事驻地。
4.“西域十字路口”的焉耆屯田。焉耆,地处焉耆盆地中部、天山南麓,依山傍水,土壤肥沃,气候温暖,适于农作。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置焉耆都督府,设立军镇,驻重兵,兴屯垦。到唐玄宗时期,焉耆的屯垦士兵增加到4000人左右,屯垦面积达到七屯,约为35000亩。
5.楚河流域的碎叶屯田。碎叶,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城一带,位于楚河南岸,是古代丝绸之路北道要冲。碎叶作为唐朝西部边陲的军事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唐朝西向发展的战略前沿,唐朝曾将其列为“安西四镇”之一,在此设置“保大军,屯碎叶城”。在《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中有《唐天宝十载(751)七月交河郡长行坊牒为补充缺人事》,记载了去碎叶戍守上烽的事情:
从文书中可以看出,唐代大量“健儿”将至碎叶屯戍。征募的“健儿”相较唐初的府兵,在西域戍守制度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规定,“健儿”可以携带眷属到屯戍区进行生产和生活。
6.怛逻斯屯田。怛逻斯城,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是西天山北麓的重要城镇。元代的耶律楚材曾在此发现唐朝的水利设施遗存和节度参谋王济之碑,“又西三百里塔剌斯,数百里皆平川,冈岭回互,甚得形势,川北头有巨丽大城,城外皆平原可田。唐时凿道南山,夹为石闸以行水。闸脊跨坚岸,有《唐节度参谋检校刑部员外郎假绯鱼袋太原王济之碑》”。耶律楚材发现的唐代水利设施“石闸”应该就是类似水门的设施,可以调节“南山”积雪融水的水量,用来浇灌农田,保证生产生活。
(四)安西都护府屯田为稳定西域、逐鹿中亚提供保障
安西都护府屯田为唐朝治理西域提供了物资和兵员保障。安西都护“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贰”,保障西域军事安全。在唐朝有效经营西域的百余年间,以安西都护府为核心的塔里木盆地不仅是唐朝应对吐蕃、突骑施、大食等外敌侵犯的军防重地,也是唐朝稳定西域局势、逐鹿中亚的军事基地。
1.对抗吐蕃。吐蕃是较早进入塔里木地区并与唐朝展开角逐的对手之一,吐蕃势力进入西域后,一直与西突厥结成军事联盟,抗衡安西。调露元年(679),裴行俭以册送波斯王子名义智擒叛军首领都支、遮匐,平定了乱局,收复碎叶城,以碎叶代替焉耆为四镇之一。在西域的三个要塞中,碎叶在北,疏勒在中,于阗在南,以此三地屯垦戍边,共同构筑一道防御吐蕃的壁垒。
开元十年,吐蕃军队为打开前往安西四镇的通道,夺取了小勃律的九座城池,小勃律王没谨忙向唐廷求救,时张孝嵩任安西副大都护、碛西节度使领北庭节度使,“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锐兵四千倍道往”,协助小勃律大破吐蕃,复九城,这正是安西、北庭都护府合置期间联合作战、共保“唐之西门”的体现。
2.逐鹿中亚。唐玄宗时期,中亚成为唐朝、突骑施、大食、吐蕃等势力争夺之地。其中,在面对突骑施势力威胁时,安西都护府发挥了核心作用。开元二十三年,突骑施苏禄可汗发兵偷袭北庭和安西拨换城,唐朝遣北庭都护盖嘉运自北道出击突骑施,命河西节度使牛仙客率5000精兵奔赴龟兹,援助安西大都护王斛斯,并联合大食军,直击突骑施汗庭。至开元二十七年,唐廷平定突骑施,解除了西天山的军事威胁,降服鼠尼施、弓月诸部落,置其于安西都护府辖境内。
天宝十二年,安西四镇节度兼伊西北庭节度瀚海军使封常清讨大勃律,在帕米尔高原、粟特、吐火罗之地扩大天山廊道的战略纵深,也充分体现出安西屯戍在稳定西域中发挥的战略作用。
三、西域屯戍促进盛唐局面出现
(一)屯田保障了道路畅通,促进了西域商品贸易的发展
道路畅通是商品贸易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屯田戍边促进了唐代西域的道路畅达,“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遍布天山南北的屯田区和沿线设置的烽堠、驿站等,充分保障了西域交通路网的安全畅通,从而也维护了社会稳定。
唐人设屯田目的是“以益军储”,一个“益”字,说明屯田还不能保障西域自给自足,需要商品交换进行补充。因此,唐朝每年大量输往西域丝绸,以弥补西域屯田戍边的生产不足,“衣赐则千二十万匹段,军食则百九十万石,大凡千二百一十万。开元已前,每年边用不过二百万,天宝中至于是数”。在开元天宝之际,每年运向碛西的绢布有36万匹段,用于籴米粟,其中运往安西12万,伊州、西州、北庭各8万;给衣则170万匹段,其中安西50万,伊州、西州和北庭各40万,总计每年运向西域的绢布已超200万匹段。这些绢布成为西域经贸发展的重要载体,粟特人、突厥人甚至波斯人都成为转手商人,将丝绸运至西方,贩卖日用品到屯戍地区。“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体现的就是唐朝大规模运送丝绸到西域的情景。
而且,屯垦区交通较为便利,沿途又有驿站供应和戍卒守卫,食宿较容易解决,也较为安全,所以来往于丝绸之路的商旅多途经屯垦区。屯垦为商人僧侣、政府团体等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保障,而且屯垦区人口密集,屯城规模较大,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这就进一步促进了西域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同时,这些城镇也是商品贸易的中转站,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便于唐军购买军马、粮食、军装、生产工具、作战武器和日常用品。屯垦促进了庭州、弓月、碎叶等城镇的进一步兴盛,庭州、怛罗斯等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对西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西域广开屯戍的保障下,丝绸之路交通畅达,至天宝年间,西域商贸渐臻鼎盛。以西州为例,在《旧唐书·西戎传》中载其地有“三郡、五县、二十二城,户八千、口三万七千”,至天宝年间,西州改称交河郡,居民增至19016户、49476口,人口迅速增长,已经成为西域的商业重镇。而同时期的北庭,经济发展也不逊色,“若至北庭,粮贮可支五年已上”,根据统计,北庭的屯田斫田提供军粮近30万石,其积蓄的粮食还可输往西州等地区。据《唐天宝二年(743)交河郡市估案》记载,节录如下:
“北庭面”应为产自北庭的面粉,在唐天宝年间已经是西州市场上的重要商品,这成为庭州农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唐天宝二年(743)交河郡市估案》的记载,仅“布行”就有“常州布”“杂州布”“火麻布”等多种样式,有“上”“次”“下”三个等级,其中又分“紫熟绵绫”“杂色隔纱”“夹绿绫”等不同颜色、款式;售卖的马匹有“突厥敦马”“草马”“波斯敦父驮”“草驮”等品种及“次上”“次”“下”不同等级,这反映出西州商业发展以及政府掌控下市场物价的稳定,体现了唐朝对于西州商贸细致入微的管理。
(二)屯田促进了西域和中原文化融合,丰富了唐朝文化内涵
唐朝屯垦戍边保障了丝绸之路畅通,使得西域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络绎不绝来到唐朝内地,这和玄奘西行的千难万险形成鲜明对比。这些胡人中有追逐利益东来的商人、传播教义的僧侣、西域各国派遣入唐的子侄以及进献入华的歌舞艺人等。他们将西域的多元文化带到中原,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涵,如宗教、音乐、舞蹈、美术等都对唐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在诗歌文学以及社会风貌中。
以佛教为代表的包括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祆教等多种宗教的僧侣教徒穿行于西域,筚路蓝缕,促进了唐朝多元宗教局面的出现,西域宗教文化传播体现了唐朝对文化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的姿态。对唐朝影响更大的是西域艺术纷至沓来,这些艺术丰富了唐朝文化,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唐朝的燕乐“十部乐”中,来自西域的音乐就占了五部,分别为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和高昌乐,这其中当属龟兹乐最为著名。龟兹的器乐也大量传入中原,如四弦曲项琵琶、箜篌、筚篥、横笛、羯鼓等,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在龟兹《婆罗门曲》基础之上,利用龟兹器乐改写而成。寻常百姓也爱好西域音乐,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描写了“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的情景。这些物质文化传播并融合为大唐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西方畅通的交流相关,更与大唐屯戍西域息息相关。
(三)屯田促使中原文化在西域社会被广泛接受
中原文化在西域被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屯垦戍边中大量中原移民进入西域。
1.唐代“华夷一家”的观念也影响着治理西域的观念,在民族平等、和平交往中有着重要意义。唐太宗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由此赢得了周边民族的拥戴,被尊为“天可汗”。在唐朝社会形成了华夷一家的观念,唐人认为“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而生,由此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在唐朝平定西域的过程中,任用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高仙芝等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将领,且对其高度信任,他们也为平定西域、治理西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移民政策是唐朝屯垦戍边的一个重要策略,这些内地移民将中原文化带到西域。为了巩固在东天山的治理,唐太宗时期就“徙死罪者实西州,其犯流徒则充戍,各以罪轻重为年限”;开元年间,大凡镇兵49万人,戎马8万余匹,“其镇兵宜以四年为限……其诸军镇兵,近日递加年限者,各依旧以三年二年为限。仍并不得延留,其情愿留镇者,即稍加赐物,征人愿往,听复令行”。大量的屯田移民进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稳定和中原向心力。来自中原的戍卒、流人为西域各地带去了汉地传统文化经典,天宝年间曾出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封常清,其“外祖犯罪流安西效力,守胡城南门,颇读书,每坐常清于城门楼上,教其读书,多所历览;出土于唐代焉耆军镇下辖“沙堆烽”(今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的《韩朋赋》《孝经》《千字文》等,也反映出唐代戍边将士对于中原文化向西域传播的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少数民族将领也深受中原文化熏陶,如铁勒首领名将契苾何力亦可随口诵出“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的诗句,足见其对中原文化积极融入的倾向。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