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西藏有4000多公里的国境线,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五分之一,是祖国西南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的吉隆口岸,是中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历史风云变迁,这条曾被称为“官道”、“商道”和“兵道”的千年古道,始终都承载着中国同南亚国家、尤其是与尼泊尔友好往来和文明互鉴的“天然使命”。那么自然之力在喜马拉雅山究竟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吉隆?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又为新时代的美丽边疆创造了什么样的机遇?
喜马拉雅绵延起伏的雪山与冰川,是青藏高原腹地与南亚交往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在西藏日喀则境内,高耸的山脉被划开了数条南北纵向的峡谷沟壑,连接着北侧的青藏高原和南边的印度平原,在著名的五条裂谷中,位于最西边的吉隆沟一直向南延伸,贯穿了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直达尼泊尔。
从吉隆县城开车到吉隆口岸,在90多公里的距离中,开始还在两山夹击的荒原中感受着青藏高原的孤寂,看不到一丝绿意的山谷几乎是在转瞬间就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冰峰云海、森林田野、飞瀑溪流,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这里滋润着四季。
总台央视记者 徐平:吉隆口岸是216国道的终点,同时也是千年古道——蕃尼古道的起点。从历史上来看,吉隆一直就是西藏对外友好交往和贸易通商的重要通道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尼两国以吉隆河为界,水面上的四代热索桥不仅见证了历史变迁的沧桑,也续写着今天的繁荣与活跃。
拉萨海关所属吉隆海关监管一科副科长 达瓦平措:我们的第一代热索桥,是1979年中尼联合修建,是一个铁索桥。第二代热索桥是一个木板桥,因为自然灾害频发,原址看不到了。
拉萨海关所属吉隆海关监管一科副科长 达瓦平措:我们所在的是第四代热索桥。2015年尼泊尔“4.25地震”,吉隆口岸也是受灾比较严重,然后在第三代的原址基础上建了第四代桥。对我们人员往来、贸易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群山环绕的东林藏布河谷之间,第四代热索桥跨越吉隆河,连接起中尼两国日益繁盛的贸易往来,也接续着祖国内地经西藏通往南亚这一咽喉要道的“接力棒”。
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副教授 亚东-达瓦次仁:吉隆的位置就摆在喜马拉雅,就摆在尼泊尔和中国的西藏之间,那必然是喜马拉雅南北坡之间的一种交往和互动。
一条吉隆沟 半部西藏史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吉隆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始终承担着边关重镇的历史使命。打卡国门,也是一次追寻历史文脉之旅。
沿216国道一路向南,在吉隆县的马拉山口,我们见到了这块摩崖石刻——《大唐天竺使之铭》。1990年,经中国学者和考古专家确认,这是迄今为止在西藏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汉字石刻,300多字的碑文记录着唐朝“外交官”王玄策,三次途经这条古道出使印度,一身转战3万里,履行大唐使臣的职责。
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副教授 亚东·达瓦次仁:在喜马拉雅的边界地区,竟然发现了成片成片的唐代的汉字,古人从长安到拉萨,再到吉隆,再到尼泊尔加德满都,开辟的这条南亚古道,给西藏当时的主流文化带来了很深刻的影响。
一条深邃的吉隆沟,早在1300多年前,就成了古代中国通往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公元1788年,尼泊尔廓尔喀军队以贸易纠纷为由入侵西藏边境,并进攻吉隆县滋扰。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派遣大将军福康安集结四川、云南和东北等地的2万多名士兵,仅用一个月就攻破了敌营,收复失地,为纪念当时守住边疆的战果,福康安在吉隆沟的崖壁上提刻“招提壁垒”,以显功勋。
今天的吉隆口岸既是商旅之关,也是勇士之关。在中尼两国第48号界桩旁的这个21勇士雕塑,记录着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吉隆口岸一度成为“生命孤岛”,中国青年边检官兵主动请缨,在等待驰援的时间里坚守国境,面对不断发生的余震、滑坡和泥石流,他们除了协助中尼两国边民避险,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将五星红旗准时在吉隆口岸升起。
历史的风貌与今日的国门,在千年的古道上彼此呼应。来自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民聚集在这里流转往来。
四川游客 陈大伟夫妇:虽然空气稀薄,但是很纯洁,它涤荡了我的心灵,这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一路上是唱着歌来的,看到国门激动,这就是我们的感受。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赶上这么好的时光,心有所向。
历史照进现实 达曼村的新生活
心有所向,那就是五星红旗飘扬的地方。在吉隆镇,有一个十分特殊的村庄,这里居住的89户村民中,有57户居民是在2003年才集体入籍,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那么这个村庄究竟有着怎样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如今的他们又是如何更好、更快融入边疆现代生活?
村支书多吉带我们参观了政府刚刚投资建成的达曼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之一。
站在阳台远望群山,尽管被云雾遮挡的雪山没有露出真颜,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180度的全视野是达曼村开发旅游资源的底气。
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冲堆村党支部书记 贡觉多吉:整个加起来,差不多投了6000多万元,正在建的是游客接待中心,下面还有民宿改造。到目前为止,这是吉隆这边最大的一个项目了。达曼加入中国国籍的20周年,专门打造了民宿这个项目,可以带动我们周边群众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
这是达曼村成立以来,政府整体投入最大的一笔资金,除了旅游开发,全村89户村民自住房屋的重新改造也在其中。
达曼,在藏语中的意思是“骑兵”,他们的祖先,正是古代尼泊尔廓尔喀人的骑兵,据传因为战争失败,被清军追剿时脱离了大部队,此后长期滞留边境,他们的后裔一直游走于中国与尼泊尔、印度的边境线上,没有国籍、没有身份,居无定所、四处流浪。考虑到他们的现实境遇,2003年,中国政府敞开胸怀接纳达曼人入籍,因为当时只有80人,就被正式编入了藏族。
达曼村民的女婿 许洪斌:他们是幸运的,我是骄傲的。他们融入我们,咱们就是同胞了。
许洪斌是成都人,上一次和妻子回丈母娘家探亲,还是3年前。从10年前第一次来到吉隆的陌生感,再到这次细细观察达曼村,10年间,最让许洪斌感慨的就是,初识的记忆已经无法追赶这个边境小城的变化了。
达曼村民的女婿 许洪斌:十年的时间,当时进镇的路只有一条,现在进镇的路至少四条以上,到处都是修好的楼房,有民宿、餐馆,发展太快了。
许洪斌和妻子在成都经营着两家小餐馆。这些年,大米玛偶尔也会去成都和女儿女婿小住,但现在,她明显感觉自己的生活已经被填满。政府翻修了新房子,她准备拿出来两间做民宿,在达曼村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还有不少民族文化的展示,作为歌舞队的队长,她还要承担起很多排练的任务。
达曼村村民 大米玛:现在自己有房子了,自己也是中国人,觉得很骄傲。不能老靠政府,以后肯定加倍努力,自己挣钱,要考虑自己的路怎么走。民宿开起来,如果发展好的话,我让他们两个回来这边做点生意,一家人在一起。
醉美吉隆沟 古道换新颜
超乎寻常的发展,让这条千年古道被重新激活。作为中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2017年,吉隆口岸被国务院批准扩大开放为国际性口岸,从此,围绕着国门发展的吉隆镇就搭上了快车,在祖国西南边陲焕发无限生机。
国庆节,吉隆口岸每天进出境的客流量大幅攀升,边民互市的交易量也有显著的增幅。在吉隆口岸已经工作了8年的达瓦平措,这两年最明显感受就是工作量的直线上升。
拉萨海关所属吉隆海关监管一科副科长 达瓦平措:一个是业务量更大了,第二个是人员结构更丰富了。之前只有尼泊尔和中国的边民和旅客,变成国际性口岸之后,第三方的人员更多;贸易量这块,以前可能就是单纯以百货为主,但是这段时间,有新能源汽车出口、高原饮用水出口,还有一些农副产品,我觉得品种更丰富了。
口岸贸易往来的活跃,让距离国门20公里的吉隆镇也变得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拉萨海关所属吉隆海关监管二科科长 黄惠欣:不同民族汇聚在这里,一起工作、生活,很憧憬,很有奔头的那种感觉。
朗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从最初以短视频的形式在社交平台宣介家乡,再到售卖尼泊尔产品,作为吉隆镇直播带货第一人,她把中尼边贸的火热从线下带到了线上。
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边民朗萨:每个人都有憧憬、梦想,这个力量也会督促另外一个人的发展。吉隆现在的发展就是国门开放的缩影,这一切,我觉得来源于我们祖国的更开放,更自信,更包容。
今年1到8月,西藏外贸进出口总值超过了70亿元人民币,吉隆口岸突破了25亿元,其中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的增幅都在上升。截止到9月底,吉隆口岸的出入境人员近15万人次。
拉萨海关所属吉隆海关监管二科科长 黄惠欣:国门,我们守的是什么?守的就是国泰民安。
(总台央视记者 徐平 刘刚 普次 吉隆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