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有我!中仓街道《民情日记》书写民生温暖, “胡同主事”打通社区“共治”路

“您别着急,一会儿维修师傅就过来修路灯。院内地砖松动的问题,我也马上联系。”在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经常能看见“胡同主事”王玉敏忙碌的身影,只见她在《民情日记》上记下居民的各种诉求并立刻解决。

对王玉敏来说,随身带着一本《民情日记》,在日常走访中边走边记,已是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

图片

“像这样16开的本子,我已经写完了4本。大到家家户户的人口情况,小到灭火器的摆放位置,都能找到明确记录。”除了文字记录,王玉敏的本子里还夹着一张手绘的胡同平面图,胡同里每家每户都清晰标注。一本小小《民情日记》,已然成为胡同工作的“大百科全书”。

图片

莲花寺社区以居民推荐、社区招募的方式,为16条胡同选出32名“胡同主事”。在他们的带领下,社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胡同主事”成了胡同里的主心骨,兜里揣着的《民情日记》相当于“热线簿”,每天巡查入户走访,挨家挨户上门问需,主动服务、未诉先办,就是“胡同主事”的日常。

莲花寺社区位于南大街东部,居民涵盖回族、满族、蒙古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居民占70%。社区总人口五千余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大寺、百年老字号小楼饭店、六百多年胡同肌理的“十八个半截胡同”都在辖区内。

图片

社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居多,由于没有物业管理,加之胡同窄小,很多基础设施老化,安全隐患不少……

图片

近年来,莲花寺社区在中仓街道“四有四服务”党建机制引领下,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通过发挥社区党总支一张网的作用,将社区党总支、胡同主事、社区志愿者、辖区共建单位等多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积极推进“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型,形成“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治理模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莲花寺社区工作亮点突出,先后获得“北京市先进社区居民委员会”、北京市“百姓心目中最平安社区”“首都文明社区”荣誉称号。2020年获评通州区“胡同文化街区”荣誉称号、通州区“文明街巷”等荣誉称号。社区被市级评为“首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

加强组织建设

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在队伍建设上,为全面提升整体素质,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莲花寺社区坚持“四化”工作法,即党员联系常态化,教育信息化、服务多元化,管理制度化,推动社区党建工作更规范更精细更扎实。

图片

莲花寺社区组织党员记录《民情日记》和为民办实事工作台账,确保记录全面化、精细化,以网格为框架,绘制出社区民情图,熟悉掌握居民的家庭情况、房屋情况、日常需求、人员类别等情况,对辖区内每一条胡同,每一个点位的各类民生问题一目了然,真正做到民有所想、我有所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解决居民诉求。

促进社区多元化

搭建社区治理新格局

莲花寺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协调委员作用,成立了“共建单位议事会”,通过统筹“双报到”单位,充分发挥“双报到”党员力量,定期开展“周末大扫除活动”“困难家庭走访慰问活动”“四个暖心活动”等,梳理群众困难与需求,制定“群众服务需求清单”68项,由双报到单位、在职党员根据群众需求领单帮办。

图片

协调解决了路面修复、维修自来水管道、清理大杂院、修剪树冠、修理污水口等问题。

图片

莲花寺社区以“党员—胡同主事—大院院长—志愿者”为主体,通过建立“莲花之家 融心聚议”“莲花之家 胡同印象”“民族小巷”等17个社区社会组织,组建胡同主事议事厅、红色驿站、文化驿站等创新载体,打造了集社区党建、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为一体的“全科网格”管理模式,全面落位胡同小院,形成居民自治的良性循环。

图片

社区充分发挥网格长、胡同主事、志愿者、大院院长及党员的作用,形成“多元参与 协商共治”的治理模式,让居民实现从“我需要”到“我服务”,从“我旁观”到“我参与”的转变,不断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米”。

突出地域文化优势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来,莲花寺社区以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为抓手,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充分利用社区地域文化特色优势,以“最美文明街巷”、胡同主事议事厅及胡同文化驿站为依托,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发展进步的良好氛围。

图片

社区通过协商议事听取居民建议,成立“老物件收集小组”“老照片征集小组”“老故事采集小组”形成多方合力,根据社区胡同文化特色,创新打造“墙上博物馆”,把之前脏乱差的熊家胡同提升为“北京最美街巷”。社区居民自建的5个“文化驿站”也成为小区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

图片

下一步,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将继续发挥“胡同主事”作用,通过解决好民生问题,以社区文化建设助推和谐社区建设,使老街巷焕发出新容颜,切实解决和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凝聚居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书写“副中心有我”新答卷。

来源:北京通州发布微信公众号